实践篇
实践课堂
读书有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目标
通过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学生认识、了解并确立科学的实践观,认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实践的意义。同时,在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选定1人为小组长,负责组内各项工作。
3.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小组成员的读书感悟,形成书面讨论稿。
4.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组员为发言代表,就各自小组读书成果,进行课堂讨论交流。
5.任课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对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焦点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最后对讨论活动作总结,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次讨论主题。
6.课后学生撰写并提交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后感。
参考资料
资料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读后感
续表
资料二
读后感评分标准
资料三
读后感写作要求
写读后感,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拟主标题。
这一步很重要。很多人直接写“×××读后感”,这样的标题可能引不起阅读者阅读的兴趣。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主标题,容易让人一开始就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要义,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一般情况下,建议拟一个主标题,如“×××——读《×××》有感”。
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让人一眼看去先好看了三分。因此,主标题一定要高度凝练感想感悟。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
第二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在述读这部分,要做到:一是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二是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三是篇幅较长的,只能够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紧密联系的部分不要引述;四是引用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要注意的是,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述读材料,否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要注意的是,一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二是发感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历史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三是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和要求。
要注意的是,一是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横生枝节,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二是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课堂辩论——“真理”与“实践”哪个更重要
实践目标
通过开展本次课堂辩论活动,更深刻地认识真理和实践,进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任课教师确定辩题,参辩正反方学生和主持人、评委会名单。其中,正方观点为“真理比实践更重要”,反方观点为“实践比真理更重要”。除此之外,再在正反方两组内分若干小组(每组3~4人),小组内就所在组的辩论观点进行讨论交流。
3.请学生针对辩题做充分准备。
4.正反方各组分别推选辩手4人组成正反方辩论团,并各自确定辩手顺序(一辩、二辩……)。
5.辩论赛开始,主持人致开场白并介绍双方辩手及其立场,同时介绍比赛流程和比赛规则。
6.双方辩论团进行陈词、开篇立论、攻辩、自由辩论、结辩等环节(需对辩手发言时限作出合理设置)。
7.辩论赛结束,评判团提交评分表并评析赛事,宣布比赛结果(包括评选出最佳辩手)。
8.任课教师作最后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9.任课教师安排学生写辩论陈词,学生可根据辩论过程自行决定写一辩陈词、二辩陈词、结辩陈词或其他阶段的辩论陈词。
参考资料
资料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辩论陈词
资料二
课堂辩论活动评分标准
续表
续表
资料三
辩论赛
一 赛制
1.参赛人数及时间:每一赛场分正反两方,每方各4人,每场比赛时间不超过40分钟。
2.辩论赛主持人1名。
3.辩论赛评委组5~7人,其中,首席评委在每一赛场结束后进行点评。
4.计时员2名,统分员2名。
二 流程
1.主持人宣布辩论赛开始,介绍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介绍评委组成员,介绍辩题及相关背景资料。选手结合自己的辩题进行自我介绍。
2.述词阶段。
正方一辩发言(3分钟),反方一辩发言(3分钟)。
3.攻辩阶段。
(1)正方二辩提问。
(2)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3)正方三辩回答、提问。
(4)反方三辩回答、提问。
(5)正方二辩回答。
此环节每人限时1分30秒,共7.5分钟。
4.攻辩总结。
正方一辩发言(1分30秒),反方一辩发言(1分30秒)。
5.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各4分钟)。
6.总结阶段。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三 规则
1.盘问规则。
(1)每个队员的发言应包括回答与提问两部分。回答应简洁,提问应明了。
(2)对方提出问题时,被问一方必须回答,不得回避,也不得反驳。
2.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然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计算,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
(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放弃发言,也可以继续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3.辩论中各方不得宣读事先准备的稿件或展示事先准备的图表,但可以出示所引用的书籍或报刊的摘要。
4.比赛时,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或给予大声提示和过于强烈的动作及表情提示。
四 注意事项
1.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其他阶段,每方队员在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
若辩题富于生活化色彩,则开篇立论无须在理论的层面上过多纠缠。立论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
(1)攻辩由正方辩手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正反方选手站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限时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15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计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两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进行补充。
7.结辩。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的,适当扣分;和实际相符的,适当加分。
情景剧拍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情景剧
实践目标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通过拍摄有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情景剧,演绎从实际出发以及坚持实事求是的真实场景和案例,更好地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能力、摄影水平和写作能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8~10人),每组选定1人为小组长,负责组内各项工作。
3.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课余时间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编写适合拍摄的剧本或选定适合拍摄的历史故事。编写的剧本和选定的历史故事在排练之前由任课教师进行审核和指导,审核通过后方可排练。
4.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负责演员、摄影、后期制作等工作。各小组按照时间要求,在课余时间进行情景剧的排练、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工作。
5.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拍摄的情景剧,每组选定1人作为主讲人分享本组的拍摄成果。
6.任课教师依据各组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7.活动结束后,学生将拍摄的情景剧提交任课教师,各小组成员撰写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