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要点归纳
要点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作了系统阐释;邓小平坚定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习近平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
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二,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点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1.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虽然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但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能力:指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基本形态: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3.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4.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基本类型: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新类型:虚拟实践。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同时又对现实的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真题精讲
(多选)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
A.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D.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答案】BCD
【解析】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题干表达的意思是科学家(主体)用显微镜(中介)观察事物(客体),故选项B、D均正确。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和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题干阐述了显微镜的发展史,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故选项C正确。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故选项A错误。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真题精讲
(多选)1971年,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士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如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答案】AB
【解析】格罗培斯根据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设计出了最佳路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选项A正确。“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认识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故选项B正确。选项C,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并不是说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设计师格罗培斯也并不是对行人踏出来的小路不做任何改变,而是在自然形成的道路基础上加入后期的艺术设计,这就是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选项D,错在“直观”二字,如果改成“能动”就没有问题了。直观反映的观点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而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
要点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主要表现: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第二,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意义: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飞跃的条件: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真题精讲
(单选)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答案】A
【解析】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人类的感官尽管在有些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是在感觉基础上运用思维形成的理性认识使人的识别能力远高于动物。因此,正确选项为A。选项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说法正确,“非理性因素”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与灵感等,但这些非理性因素不是题干中“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的原因,与题意不符。选项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说法正确,但是直觉和想象都是非理性因素的形式,不符合题意。选项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说法正确,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因为某些动物也具有心理活动。
要点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可以算是完成了。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随之推移和发展。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因此,要“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一过程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真题精讲
(单选)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2000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2000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解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故选项B正确。选项A是干扰项,相对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爱迪生的每次实验获得的不一定是相对真理,也可能是真理的反面——谬误,故排除选项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故选项C错误。选项D本身表述有误。
要点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
根源: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要点六: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依据什么来判定认识的正确与错误。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有: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以上观点都属于主观真理标准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主观范围内绕圈子,把主观的东西当作真理的标准,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
旧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在什么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不能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没有给实践以应有的地位,因而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实践成为最公正、最有权威的“终极审判官”。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所谓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方法。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要点七: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知识链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擒贼”五剑客
2019年4月14日上午6时,天气晴好。
7C宿舍楼宿管阿姨盯着门外那位穿黑衣服的男子已经有一阵子了:怎么怪怪的呢?难道是小偷?她想着,便出去询问。
与此同时,早早起床的杨帆一行人正在宿舍一楼准备出发去参加活动。
“有小偷!”只见宿管阿姨从楼外跑进来,而此时黑衣男子已经迅速向天桥方向逃去。
“同学们快去抓小偷!”
随后小偷被擒获。
以下是记者采访内容的节选。
Q:是什么动力驱使你们上前制伏小偷?
季鹏昊:我平常就是一个热心人,能帮助别人的事我都会做。对于那些做坏事的人我很讨厌,他们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稳定。遇到这样的事一定要上前制止,作为大学生这是应该做的。
Q: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他的问题,考虑过自身的安全吗?
季鹏昊:自身的安全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因为害怕自己会发生安全意外就不去见义勇为。而且我们人比较多嘛,都是大小伙子。
Q: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吴楚辉:想对大家说,当在校内发现盗窃案件发生时,我们可以通过报警、拨打保卫处电话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成群结伴时可以去协助抓捕,但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人身安全。
Q:针对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在社会上传播正能量,谈谈你的看法吧。
杨帆:其实我们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并非要做什么大事,做好小事便是传播正能量。如现在网络自媒体比较发达,很多时候会有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我们不传谣、不信谣并及时呼吁身边的朋友就是传播正能量的行为;看到身边有不文明现象及时制止等都是传播正能量的行为。其实传播正能量就在我们身边,并非遥不可及。大学要成为正能量的传播源。正能量多一点,社会风气就会更好一些。当越来越多的人向上、向善、向美时,我们社会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然就会成为一种风尚。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辅导》,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略有改动)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第四,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科学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真题精讲
(多选)基因编辑是应对遗传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办法,但其技术运用极具争议,这不仅是因为基因的变化会传给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更重要的是,基因编辑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难题。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伦理法律规范。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的原因在于( )。
A.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B.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C.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D.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突破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
【答案】ABCD
【解析】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基因编辑技术掌握了生物基因的某种规律,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可能是真理,但是基因编辑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难题。因此,基因编辑行为不符合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的原理,所以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故选项A、D均正确。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动的选择性的实践改造活动。基因编辑行为不符合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原理,故选项B正确。基因编辑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难题,说明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故选项C正确。
要点八: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关于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意义:首先,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更好地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其次,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最后,有助于我们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要点九: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其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要点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守正不动摇;要坚持创新不停步;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守正创新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断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