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学与实践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实践篇

实践课堂

视频赏析——《青年马克思》

实践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青年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传奇相遇,以及二人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经过,进而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影片《青年马克思》。

3.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各自的观后感进行讨论和交流。

4.采用学生主动或任课教师指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中“导论”的理论知识谈一谈自己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受。

5.任课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

6.课后学生结合个人感受、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教材的理论知识,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1000字。

参考资料
资料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观后感

资料二

观后感评分标准

资料三
如何写观后感

许多写作者都害怕写影片(视频)观后感,看时激动不已,写时无从下笔,要么通篇复述影片(视频)内容,要么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那么如何写出真情流露的观后感呢?

一 常见的观后感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写感受。

第一,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视频)内容,就像平时读完一篇课文后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第二,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写作者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视频)中的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形成了自己对影片(视频)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第三,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初写者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影片(视频)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进行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写作者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丰富起来,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 撰写观后感时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找准写作的切入口。往往一部电影或一段视频中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或者一段视频看完,有的人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人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可以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谈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发表评论、抒写感受就能找准切入口。二是截取一个片段,即选择影片(视频)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联系实际谈感受就能找准切入口。三是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视频)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第二,循序渐进写出特色。初写者可按照常见的简介、评论、感受三段式顺序谋篇布局,这样写容易上手。有时,“评论”和“感受”可合二为一,边点评边写感受。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突破固定结构,采用边叙边议边抒情等方式,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 观后感的格式

观后感的格式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样的开头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先交代清楚看了什么影片(视频),有什么感想。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在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也会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毫无意义。具体来说,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影片(视频)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作比较,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也可表达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课堂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实践目标

时至今日,一方面,有些西方的哲学家极力否定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有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在极力推崇马克思主义。通过本次讨论,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选定1人为小组长,负责组内各项工作。

3.各小组围绕讨论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④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4.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组内讨论后,推选一名组员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组内讨论时,组长指派一名组员作为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摘要和小组讨论情况。

5.任课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次讨论主题。

6.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堂讨论中他人的发言,撰写并提交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的课堂讨论报告。

参考资料

课堂讨论活动评分标准

主题刊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实践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通过开展主题刊物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进而明白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7人),每组选定1人为小组长,负责组内各项工作。

3.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课外时间围绕主题搜集资料。

4.各小组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制成一本主题刊物(电子版、纸质版皆可)。

5.各小组将制成的主题刊物提交任课教师。

6.每组推荐1名组员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分享本组的实践活动情况。

7.任课教师结合实践活动成果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

8.各小组成员撰写参与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