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角,也是经济学的主角
企业家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角,也是经济学的主角。
生产的核心是企业家的判断。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劳动力”是“生产”的核心,利润是劳动力创造的,企业家或资本家只是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工人)创造的利润。对此,我们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是一种基于生产要素、没有活生生的“人”的主观性(判断)的理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
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的驱动力。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企业家精神,那么永远无法对资源做出最充分和最有价值的利用。我们知道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机制,但配置资源的主角是企业家。企业家生产产品和购买要素,都是配置资源的行动。
资源配置的含义不是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是围绕“未知的需求”展开的,而不是根据已知的需求展开的。“未知的需求”意味着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家做出判断。判断意味着对消费者需求的更好满足。比如,品牌包含的就是对需求的更好满足,品牌就是企业家创造的。
生产就是一个牵涉企业家判断的过程,判断先于生产,判断甚至比生产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改变对“生产”的理解,不能单纯地把生产理解为要素的投入与组合,而是要从“判断”的角度理解生产。把要素变成消费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牵涉到企业家判断,企业家的判断决定了要素的流向,并最终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可见,生产是企业家主导的,生产活动是企业家组织的,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生产过程是企业家不断组合资源、生产产品的过程。
企业家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判断,才能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判断和执行任务不一样,CEO(首席执行官)是执行任务,但企业家不是执行任务。执行任务一般不需要判断,只要按照要求做就可以。但是,如果是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那就需要做出判断。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家就是干“判断”这个活儿的。企业家需要判断消费者需求,判断市场趋势,判断政治环境,判断价格波动,等等。可见,判断并不容易,是一个复杂的活儿。
“创新”与“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创新”这个概念可以从“判断”的角度理解,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创新的目的,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判断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判断是创新的先导或前提,没有判断就没有创新。
要注意的是,判断不是“赌博”。“赌博”完全取决于运气,和自身的能力无关。判断是看到趋势,把握机会,是基于原理的一般性预测。企业家不是赌徒。企业家只能做一般性的趋势判断,不能做精确判断,而赌徒是试图做精确判断,这是“理性的狂妄”。
企业家做出判断意味着他知道未来的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对他人来说是“未知的”,他想让他人相信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自己做出来,别人才能相信,比如乔布斯开发的智能手机,马斯克开发的电动汽车,他们做出来之后,别人相信了。
“判断”意味着企业家要做的那件事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这件事的结果不能从之前他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中找到答案。换句话说,企业家做判断不是买车票,不是买了票、坐上车就知道车会到达哪里。判断意味着前景是不确定的,比如开发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能否卖出去是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企业家面对的不是给定的机会,而“是不是机会,他不能肯定”,他只能试一试。
企业家的回报是利润,而利润来自准确的判断。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家是靠判断赚钱的,不是靠提供要素赚钱的。换句话说,企业家精神的回报不同于要素的回报。当然,企业家的收入除了利润外,还有一部分是他的工资,也就是辛苦钱,这部分收入不属于“判断”的回报。
利润不同于要素的回报。要素的回报通常有三种,即工资、利息和地租。工资对应的是劳动力的回报,利息对应的是资金的回报,地租对应的是土地的回报。这些回报都不可能是负的,但“利润”可能是“负”的,也就是“亏损”。假如企业家判断错误,那就会产生亏损。
还要指出的是,判断是行动,不是资源。如果判断是资源,那是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的,但判断不是资源,因此也是买不到的。首先,判断不是通过投入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而是企业家想出来的,所以判断是没有成本的。比如看看天空,判断是否会下雨,这就是一个没有成本的判断。其次,判断无法说出来或写出来,企业家知道自己善于判断,但没有能力把这一点告诉他人,让他人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企业家去经营。由于企业家无法通过出售“判断”来获利,所以企业家必须通过建立企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判断,这也是企业存在的原因。
因此,我们要改变对生产的理解,不能把生产理解为要素的投入,也不能把生产理解为把东西生产出来或把技术开发出来,而是要从“判断未来”的角度理解生产。生产是一个把要素变成消费品的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商品都牵涉到企业家判断。生产是一个企业家运用判断、不断组合资源、生产产品的过程。
企业家是经济学的“丹麦王子”。没有企业家的经济学,就如同没有丹麦王子的“哈姆雷特”。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经济学家把经济学视为研究财富现象的科学,后来意识到这个定义有问题,便不再用人类活动的某个方面来定义经济学,而是把经济学建立在个体需求之上,这产生了以主观价值思想为代表的边际革命。米塞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学,这个摸索的过程花费了几百年。作为行动学分支之一的经济学,最为充分地揭示了社会合作原理,它构成自发秩序的理论基础,也使经济学成为反乌托邦的利器,而企业家概念正是“人的行动”最为集中的体现。
遗憾的是,边际革命之后的主流经济学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强调均衡,企业家却被忽视了。这种均衡思想预设了不同个体间行动的协调(分工合作)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是一个“最优”问题,包括个体的与宏观的最优,它也指向了使用数学或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总量或平均数成为追求的目标,经济学几乎变成统计学或历史学的分支。
这事实上是使经济学退回到威廉·配第时代。威廉·配第是统计学家,也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宏观经济学家,他写了一本《政治算术》,该书用数量方法研究社会问题,为国王服务。类似地,现在那些使用统计方法的经济学家,也是在为政府服务,比如“研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这也许是米塞斯说“目前在大多数大学里,以‘经济学’这个科目来讲授的东西,实际是对经济学的否定”的原因。(1)
但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了一本很优秀的、建立在“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之上的启蒙经济学读物,它就是由裴德荣撰写、张是之翻译的《如何认识经济:9堂经济学常识课》一书。这本书借助于“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把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主题贯穿起来,逻辑性与现实性都很强。这部简短的作品,可以说浓缩了经济学的精粹。对于想了解经济的运作,特别是想了解市场运行过程的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2023年8月于杭州
(1)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为》,夏道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