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美国的质量革命
(一)美国质量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席卷美国,油价大幅上涨,消费者对节油汽车的需求量增加,而日本汽车刚好可以满足美国人的这种需求。按日本标准制造的小型汽车就此打开了通往美国市场的道路,并广受美国人的欢迎。与美国汽车相比,日本汽车更省油,较少出现故障,更经久耐用[4]。高质量、低成本的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导致美国制造业遭受重创。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日本一家企业从该公司收购一家电视机厂以后,改用日本管理模式,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升,电视机的缺陷率只有摩托罗拉管理时期的1/20。摩托罗拉公司管理者意识到自己的管理落后,通过制定质量战略,采取改进措施,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六西格玛就是摩托罗拉公司质量改进活动中的最大创意。摩托罗拉公司将六西格玛管理用于整个制造领域,其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还减少了大量的浪费和返工,增加了公司的利润。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很快成为高质量的象征。摩托罗拉公司的成功效应影响了众多的美国企业,联合信号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纷纷跟进,之后的GE公司更是将六西格玛管理推向高潮。
日本企业的竞争威胁引起了美国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关注。1980年,美国NBC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介绍了日本TQC活动,第一次向美国民众介绍日本的“爱德华·戴明质量奖”及其在创造经济奇迹中发挥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起源于美国,却在日本开花结果,这一现象引发了美国人的深思,也促发了美国从上而下开展一系列有关提升质量的改革和行动。
1982年10月,里根总统签署生产力文件,指出美国的生产力在不断下降,美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缺乏竞争力。美国政府领导人和企业界人士都意识到,美国企业不了解全面质量管理,不知道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已迫在眉睫。
1983年9月,美国白宫召开生产力会议,推动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开展。美国总统、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部长、商务部部长都在会议上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设立国家质量奖[5]。
1987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质量改进法案,设立国家质量奖。里根总统签署了由国会通过的美国100-107号公告法案《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改进法》。依据该法案,创立波多里奇质量奖,用以表彰在TQM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美国企业。摩托罗拉公司当年即获得波多里奇质量奖。
1998年12月,美国修订质量法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100-107号公告法案的修正案[6]。
2001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出席了波多里奇质量奖标准修订研讨会[7]。
(二)美国质量革命的主要特征
通过质量革命,美国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如下。
(1)质量革命促进了美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建立产品质量的信用体系,培育了基于市场的诚信文化。
(2)质量革命提升了国家级质量奖的积极效应。国家质量奖奖励和表彰质量实践领域贡献突出的企业,引导和激励更多企业积极践行提升质量的行动。
(3)质量革命推动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兴起。美国各大城市相继成立了公众利益调查小组(PIRG),以及各种专门小组。消费者保护运动成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势力,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4)质量革命催生了质量过程控制系列标准。通过建立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对质量过程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提升药品质量安全的“良好作业规范(GMP)”“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认证”“美国国家标准协会认证(ANSI)”等。
(5)质量革命促进了产品召回制度的形成。美国是第一个开创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召回制度强化了信用体系建设,目的在于确定问题产品的型号、范围,及时防止问题的不断扩大,避免产生更多的纠纷;同时,借助市场力量找出产品的问题所在,及时弥补缺陷。
(6)质量革命促进了赔偿诉讼长效机制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集体诉讼制度来保护弱势消费者的权益。凡由产品质量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的侵害,厂商须支付高额赔偿金;情节严重的,会有数额巨大的惩罚性赔偿,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社会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