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怕死的大臣
琼华岛越来越拥挤,紫光阁和崇智殿这两处太液池边的地方,因为地势宽阔,周边又有不少的房屋,因此成为新的练兵场。
琼华岛东边对岸,陟山门外是巨大的冰窖,尚膳外监不断的从市面上采购食物,按照皇帝的旨意,储备制作军粮,比如炒面干果等等。
内廷二十四监终于开始发挥作用,在朱由检的改动下,诸多阉人和宫女为大军充当后勤。
随着新兵越来越多。
许多宫女调拨过来制造新军服,最初几十名没有选择嫁人的宫女也被留下来干活,新来的宫女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很多宫女暗自期盼。
那些不愿意嫁人的宫女也不慌,皇上并没有强迫她们,她们也可以选择不嫁人,就像那几十名宫女一样,照旧过生活。
新来的军士们也懂。
皇上并不会为他们分老婆,但是会给他们创造条件,能不能讨到老婆,还要看自己的表现,所以操练的时候,竟然没有人偷懒。
特别是经过宫女们干活的地方时,新兵们昂首挺胸,迈开步子,喊着军号,各个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
引的宫女们笑成一团。
岛上的生活仿佛世外桃源,没有以前的烦恼,年轻的男男女女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越来越欢快,精神逐渐饱满,岛上充满了活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士兵们大声唱着军歌。
队伍里,新队长马林踢了一脚前面新兵的屁股。
“哥,踢俺干啥。”
马林二十七八岁,前面那新兵十八九岁的模样,是马林的堂弟,他的父亲是马林的三叔。
“大点声音,午饭就你吃的最多。”
那新兵不好意思。
“大芳,你爹可是交代了,让你全听俺的,你要是没讨上婆娘,你爹肯定怨俺,俺让你大点声你都不听,俺还能指望你?”
马大芳被催促不过,勉强放开喉咙大喊。
喊着喊着放开了,变得习惯起来。
新兵们刚来,留在琼华岛转圈。
之前的一批“老兵”围着整个太液池行军,太液池面积非常巨大,不过整整一旬的大吃大喝,加上循环渐进的拉练,老兵们倒也跟上了。
上午拉练一场,中午歇息,下午拉练一场。
在拉练之中,让各小队进行磨合。
考核也不复杂。
士兵们的考核就是拉练表现,有没有掉队,拉练的时候表现怎么样,表现好的就提拔为什长伍长。
队长和哨官们的考核就是队伍行军的表现。
行军的时候,队伍的队形有没有乱,有没有人掉队,令行禁止的时候,队伍有没有挤成一团,当出发号令响起后,能不能保持秩序,让队伍在大军里稳住方位。
表现好的士兵提拔为什长伍长,表现好的什长伍长提拔为队长哨官,表现好的哨官队长提拔为把总。
最开始的十几名校官,其中几位一开始表现不错的,结果证明最后也表现的不错。
朱由检要求的真不高。
你是什长,能维持好十名士兵。
你是队长,能维持好三十名士兵。
你是把总,五人一伍,两伍一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把总要能让五支哨队组织起来,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行军过程的稳定。
原先琼华岛的周长有限,一千几百名的行军队伍并不难。
现在改成整个太液池,环境陌生且复杂,能在行军的过程里勉强保持稳定,朱由检已经满意了。
元月初九。
兵部终于传来急递,六部已经人心惶惶。
因为李自成的决战书到了。
随着决战书的抵达,还有前线的消息,如山崩一般崩塌的态势,让所有人不再怀疑,有的人叹气,有的人着急,有的人冷笑。
结果皇帝不急。
朱由检恢复了四卫营营制。
“目前全军有三千一百余人。”
“重建武骧左卫、武骧右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
“升李彪为武骧左卫营总。”
“升马玄为武骧右卫营总。”
“升李伯升腾骧左卫营总。”
“升郭英为腾骧右卫营总。”
“重建勇卫营,武震孟担任营总。”
原先五十名最精锐的军士充当侍卫,这些日子又挑选了一批,已经有了百余人,朱由检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补充上千名身家清白的汉子,改为勇卫营,肩负皇宫侍卫的职责。
以前的侍卫周镜这些日子表现的的确不错,不过朱由检不打算冒险,侍卫们是一批,勇卫营是一批,互相监督制衡,自己才坐的更安稳。
如此匆忙建立的军队,绝大多数都是新兵,所谓的老兵也不过多操练了十日而已。
不过在大笔银子和充足的油水补充下,总算是具备了行军的能力。
有了这三千余人在手,朱由检就不怕勋贵们敢乱来。
还有匠作营的两千多名工匠,负责后勤的阉人与宫女们,林林总总加起来,竟然也有了六七千人。
朱由检算盘打得好。
外头的大臣勋贵们也不是傻子。
兵部的一名官员气冲冲的要见皇上,并且在宫门口破口大骂。
动静闹得大。
朱由检把他召了进来。
那官员见到皇帝后,丝毫不客气,“皇帝整日躲在宫里头闭门造车,十日前就提出亲征,现下看样子又另有谋算,如今到底是战还是退,难道还不给个章程吗?”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气急败坏。
京城都瘫了。
皇帝诸事不理,更像是与大臣们赌气,现在贼首公然提出要与皇帝决战,以决天下归属,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叛乱了,人心尽失啊。
“战又如何?退又如何?”
朱由检好奇的问道。
“如果选择战,请皇上下旨,召天下兵马入京,如果选择退,请立刻安排南下之事。”王家彦当即回复。
“你只是兵部右侍郎,能决定南下大事?”
“臣担责,一切由臣来承担。”
王家彦没有指责兵部尚书。
他认为皇帝应该准备南下,从心眼里没觉得皇帝能对付声势浩大的叛军,因此去找过兵部尚书,只是兵部尚书拒绝了他。
朱由检盯着眼前不怕死的大臣。
崇祯皇帝的薄凉,无论是关宁军内迁,还是皇帝南下,但凡提出此建议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早在去年后金入关的时候,就有大臣提议南下,崇祯皇帝意动,结果消息传出后,崇祯皇帝立马甩锅给大臣,与当年有大臣提议关宁军内迁获得了一样的下场。
打不过,还不能逃?
而提出逃的大臣,这些年已经被崇祯皇帝为了自己的名声害死了。
所以李自成大军已经也好抵达京城了,也没有大臣当众提议过让皇帝南下,如果皇帝要南下,那就自己说出来,自己来布置。
眼前的王家彦,看样子的确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