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吃亏:坚定地去家族化,追求制度化
作为信誉楼的创始人,张洪瑞就住在信誉楼建在黄骅的一栋办公和住宅两用的五层楼房里。
这栋楼是分给最早一起创业的几位老员工的。2023年春天,“旺伯”张国旺和孔令远等几位退休元老就是在这栋楼的自家住房里接受采访的。张洪瑞的住房就在隔壁,这些创业元老分到的住房都是一样的。
黄骅店的部分职能科室,包括人力资源部、工会等,也在这栋楼里。
这在中国商业社会,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一个民营企业的去家族化,追求制度化,竟然如此彻底。
张迎春记得,爸爸在创办信誉楼之前,对他们姐弟仨的生活十分细心。张洪瑞总能把孩子们的幸福值提得很高,不论是用炒熟的玉米粒与萝卜熬出的糖稀做成玉米板,还是她的雨伞、大弟弟的坎肩、小弟弟的口琴……
那时,爸爸对他们几乎没有严厉批评,倒是很会激励人。当年张迎春初学做饭,焖米饭过了火,爸爸说糊了好消化;闷得夹生了,爸爸又说火候正好,反正总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1984年,张洪瑞创办信誉楼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回到家里,啥也管不上,但是企业、员工的事却统统装在心里。
那时侯,张洪瑞常在家念叨:“将来我挣的钱和你们没有关系,如果破产和你们也没有关系,‘富不过三’,我把钱给了你们,唯恐害了我的孙子,希望你们也不要把钱给你们的孩子……”
这话一说再说,家人一听再听。
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爸爸不近人情,时间久了,习惯了,姐弟仨就有了不指望爸爸的信念。大女儿结婚的嫁妆,两个儿子结婚的房子全靠自食其力。
2000年,已经结婚三年的大儿子张勇,打算在上海买套房子安家。但房款有困难,于是他找到爸爸。张洪瑞倒是痛快:“你要多少我给多少,但是……”
很多事往往就在“但是”发生了转变。“但是,你得付七厘的利息,这比信誉楼员工借钱的利息还低。”恰巧那年上海有了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是三厘五八,这对张勇来说真是及时雨,可比在亲爹这里借钱划算多了。后来,张勇选择了上海的住房公积金贷款,20多万元的房款,他和妻子一起贷了12万元。
2008年张洪瑞患病,大儿媳赵辉是医学博士,一直负责张洪瑞疾病的治疗,经常在沧州与黄骅之间奔波。家人都劝张洪瑞:“儿媳妇为了你的病,沧州、黄骅两地来回跑,开着辆几万块钱的旧车不安全,你得给人家换辆车啊!”
这话还真就把张洪瑞的心说活了。他找到大儿媳,说:“赵辉,我给你添10万,你换辆车吧!”儿媳莞尔一笑,说:“爸,我这车挺好,我不要!”
信誉楼现任总裁张建港是张洪瑞的小儿子,他说,父亲经常叮嘱三个子女,“企业不是你们的,钱也不会留给你们,想发展要自力更生”。
张建港开始上学的时候,看到别人都有自行车,他也想要:“虽然那时信誉楼的经营状况已经很好了,但知道不能跟家里要,所以就自己出去打工赚钱买了辆自行车。‘信誉楼不是我们的,是公司员工的’,这个原则从我父亲创业那天开始,我们就十分清楚。”
张迎春结婚的时候,张洪瑞只有2770元的存单,就给了她这些;张建港结婚的时候,因为物价上涨,所以给了他5000元,“大包干”;张勇结婚晚,加上上海消费水平高,给了他10000元,也是“大包干”。张洪瑞不让他们办婚礼,都是旅游结婚。一分钱的礼不收,一桌客也不请。对于子女的下一代,张洪瑞也几乎没有物质上的关爱。过年的压岁钱,赵辉记得,最早是50元,逐年增加,最近这两年涨到了500元。
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林则徐曾留给儿子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真正爱子女的人,给子女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和思想品行。张洪瑞的这种爱,是一种有原则的爱、负责任的爱,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这种爱,有些时候的表现方式可能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包括作为当事人的姐弟仨,年轻的时候也未必完全明白父亲的苦心。比如,他一直“压”着自己的孩子。
张勇高考一结束就进了信誉楼的罐头厂打工,跟员工一起洗桃、切桃,拿自己赚的钱参加同学聚会。2005年,张勇决定离开上海回到沧州进入信誉楼,他是研究生学历,按公司规定可以享受校园招聘的工资待遇。张洪瑞知道后,告诉人力把工资给降下来。张迎春前些年的待遇,一直比同级别的同事低一级。
他这样解释:“一视同仁,得从员工的角度看是一视同仁,而不是自己觉得是一视同仁。不是主观认为,而是客观现象。”
“我的子女也是没办法,到别处去没有更合适的地方,我又不愿意让他们从政。因为他们是董事长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压’着他们。他们当时也不理解,我就跟他们讲,‘你要认为合理了,别人看着就不合理;你要认为自己吃亏了,别人看着就认为合理了。’”意思是:对于董事长的孩子,人们看父敬子、高看一眼,这是人之常情;“压”着点儿,让他们吃点亏,别人就看着公平了。对于老伴他也如此,近两年有人不断讲情,老太太偶尔外出办个大事才可以用公司的车,以前连跟车都得自己交费。
张洪瑞自己没有任何资产,他的两儿一女,在信誉楼也都从基层员工做起,逐渐打拼为职业经理人。他们没有继承股份,全部收入来自工资、奖金和他们的岗位股股权。
如今,信誉楼的绝大部分股权由近8000名“星级”导购员与核心员工持有,张洪瑞的个人股份已经很少,且不许子女继承。
张洪瑞早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高层管理者要甘愿吃亏,包括自己的亲人。你只有甘愿吃亏,别人才服气,最终你反而吃不了亏。
晚年的张洪瑞,虽然为人低调,不爱夸口,不过有两件事让他感到特别骄傲:一是信誉楼这个企业做成功了,二是儿女们靠自食其力拼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那些甘愿吃过的亏,反而让他、家人和企业没有吃亏,还作为奖励成了生活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