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朱标的震惊

听到这个问题,马钰并不意外。

他敢肯定,李文之所以亲自来见自己一个死囚,就是因为丹书铁券。

聊迁都啊之类的,不过是为了将话题打开而已。

至于原因,很简单。

丹书铁券之事关系着他们家族存亡,是必须要弄清楚的。

马钰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他和李武说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吐槽朱元璋。

自然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怎么猎奇怎么极端就怎么说。

和李文就不能用那样的态度了。

很明显李文和他背后的人,已经将此事当真,自己现在的回答很可能决定着他们家族的存亡。

马钰自己就是死囚,和李家也非亲非故,自然不在乎这一家子会如何。

可在大牢里他确确实实受到了李武的照顾。

男子汉大丈夫,有仇必报,有恩必偿。

就算不能帮到对方,至少也不能乱说害了别人。

所以,他思索了一番之后,才反问道:

“何为不义之事?你以为对君主来说,什么才是仁义?”

朱标愣了一下,没想到对方竟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君主的仁义?

难道不是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君臣相谐……开创一段盛世吗?

可听对方的意思,还有别的深意。

那到底是什么呢?

想了许久也不得要领,于是拱手道:

“文愚钝,还请马兄赐教。”

马钰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问道:

“李兄如何评价汉高祖诛杀功臣之事?”

朱标下意识的想说,汉高祖刻薄寡恩、屠戮功臣,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但话到嘴边就意识到问题没那么简单。

对于此事历史上已经有了评价,马钰不可能多此一问。

他问这个问题,定然另有所指。

再联想上面的对话,他心中若有所悟。

可当他认真思考自己领悟到什么的时候,却又模模糊糊的说不上来。

这不禁让他很是难受。

看他眉头紧皱的样子,马钰暗道还是太年轻啊。

换成深谙政治之道的老狐狸,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不过他才十三四岁,能有这番见识已经不容易了,没必要苛求太多。

于是就出言提点道:

“如果汉高祖不杀异姓王,未来会发生什么?”

此言听在朱标耳里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层层迷雾,让他看到了隐藏的东西。

提起汉朝的诸侯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七王之乱。

同为高祖子孙都尚且如此,如果换成异姓王,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甚至再次让天下陷入战乱。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朱标可太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所以,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与仁义无关,而是为了消弭祸乱。

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之举。

可是……这个回答太反常规了,与他接受的教育完全相悖。

朱标一时间有些无法接受,反驳道:

“可异姓王皆有大功,汉高祖应该想别的办法消弭危险。”

“直接出兵讨伐,灭其全族,就是不仁。”

马钰摇摇头,说道:“消弭危险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学习长沙王吴芮即可。”

长沙王吴芮,主动将自己的封地让出一部分给朝廷。

封地内的金、铜等矿产全部上交,地方赋税六成上交国库。

还削减自己的军队,只保留基本的仪仗队。

汉初七位异姓王,独长沙王得以善终。

且长沙国传承四代,后因绝嗣才除国。

为什么汉初中央与藩王斗争如此激烈,长沙国却能偏安呢?

无他。

没有威胁。

说的再简单点,刘邦铲除的不是异姓王,而是对中央朝廷有威胁的地方势力。

只是恰好异姓王有这个实力罢了。

史记记载,刘邦封了137位功臣,其中130位得善终。

刘邦亲自出手解决的,只有六个异姓王,这都是有史可查的。

所以,到底是谁在说他刻薄寡恩?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彭越等人愿意学习长沙王,主动让出利益,降低自己的危险性吗?”

朱标默然不语,答案非常简单,不可能。

阻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他们让出的是更大的权力。

但……

“既然汉高祖知道藩王的危害,为何还要册封刘姓子孙为王呢?难道他看不出其中的祸端吗?”

马钰叹道:“他应当是明白的,这么做不过是形势所迫罢了。”

“至于其中缘由……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与今日这个话题无关,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现在咱们说回丹书铁券,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会说有它必死了吧?”

“就算不是朱元璋,换成别的皇帝,只要他心中还有天下,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有了丹书铁券,后世帝王想动权贵们就会很麻烦。

权贵做大,朝廷威仪不存,乃亡国之道。

国之不存,毛将焉附。

百姓就是最终的受害者。

但凡有远见的君主,都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点点头,对父亲的误解也全部消除。

原来不是父亲不仁……不对,所谓的不仁,其实就是对天下万民最大的仁。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

正想道谢,却听马钰话锋一转道:

“当然了,正如你方才所言,问题不只是有一个解决方法。”

“如果换成汉高祖、唐太宗这样胸怀宽广的君主,会想办法将丹书铁券收回。”

“朱元璋这人刻薄寡恩,大概率会连人带铁券一块解决了。”

最后这几句话出口,马钰顿觉神清气爽。

这才符合我明黑粉的人设吗。

刚才那些话相当于是替朱元璋洗白……

作为明黑粉……心塞……

算了,谁让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呢。

本来朱标还挺高兴的,对马钰的印象又好转了许多。

听到后面这几句,表情顿时就僵住了。

然后就是深深的无奈,这马钰对自家父亲的成见很深啊。

得想办法化解,否则就算想饶他都不行。

不过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了,先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再说。

于是他起身郑重行礼:

“马兄教诲之恩,文铭感于心,将来必有厚报。”

马钰坦然受了这一礼,然后摆摆手道:

“哪还有什么以后,真想感谢,就让我剩下的日子过的舒坦点。”

“等朱扒皮回来,我就享受不了喽。”

朱标:……

深吸口气,挤出一丝笑容说道:

“马兄,他毕竟是天子,你如此称呼他实在于礼不合啊。”

马钰不屑的道:“天子?他是谁的天子?”

“我可没有做过他大明一天的子民,反倒是被他建立的国家弄的性命不保。”

朱标解释道:“那都是下面的贪官污吏所为,陛下并不知情。”

马钰打断他道:“那些官吏的权力是谁给的?别人拿着他给的权力为非作歹,怎么可能和他没关系?”

朱标脑海里不由的浮出一句话: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天下所有的过错都算在我身上。

以一己之力,替天下人背负罪孽。

以前他以为,这句话气势磅礴,能说出这句话的人胸怀太宽广了。

可现在,他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无奈。

作为皇帝,不论你知不知道下面的官吏做了什么,最终过错都会归到你身上。

因为你是皇帝,那些人为恶的权力来自于你。

这让他心中沉甸甸的。

不过负担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背负天下苍生的福祉,这本身就是天子的责任。

非如此何以为天子,非如此何以为君父。

上苍将这天下交到了我朱家手里,那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份天命。

结束乱世,还世道清明。

想到这里,他肩膀挺的笔直,目光转向马钰。

大明草创正需要人才,这个少年虽然来历不明,却见识不凡。

方才那一番分析太过精彩了。

就这样将其处死实在可惜。

但马钰现在对皇帝的态度有问题,传出去自家父亲会沦为笑柄,威严受损。

他自己也必死无疑,没有任何人能救得了。

朱标自己都没发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不行,必须得改变他对大明和父亲的态度。

不过他心中成见已深,强行劝说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得想个别的办法。

有了……

朱标眼睛一转,一个主意涌出。

只见他露出苦笑,拱手道:“马兄,我如此劝你其实也是出于私心。”

“舍弟与你相识,我也与你相谈甚欢。”

“不瞒你说,以后我还想继续向你请教问题。”

“可你这般直呼陛下之名,若我兄弟视而不见,传出去恐会祸及全族。”

马钰挠了挠头,好像还真是这样。

有人直呼皇帝的名字,你却不管不问,那也是大罪。

啥?你说人权?

别搞笑了,这是皇权社会,你敢和皇帝谈人权本身就是死罪。

自己当着他们兄弟的面口头问候朱元璋,传出去确实会出大问题。

关键是,真要将这两兄弟吓跑了,接下来自己在大牢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虽然已经接受了死亡,却不想在死前遭罪。

算了,暂时先不骂他了。

想到这里,马钰脸上露出歉意,道:

“抱歉,是我疏忽了,几陷你们于险地。”

“以后只要你们在,我就以皇帝来称呼他。”

朱标心中一喜,连忙道:“谢马兄体谅,只是……”

马钰疑惑的道:“怎么了?”

朱标满脸羞愧的道:“我们的关系应天府不少官吏都知道。”

“若你在别人面前对陛下不敬……陛下追究起来,我们也会被一并问罪。”

“马兄可否看在小弟的薄面上,以后不要再直呼陛下之名了。”

说完他连连作揖,态度诚恳的不得了。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虽然觉得对方有些得寸进尺,但马钰却一点都生不起气。

只是有些不耐烦的道:“你……好吧,看在李兄的面子上,我就不在嘴上骂他了。”

说到这里,他吐槽了一句:

“就冲这事儿,他就应该给你封个侯。”

朱标嘴上连连道谢,心里也在疯狂吐槽。

还封侯,如果我不是太子,这事儿传出去咱俩都得被千刀万剐。

这人不光不怕死,还无知啊。

不过他也察觉到了一点。

死亡威胁都不能阻止其辱骂皇帝,二弟的些许照顾却能让他改了口。

这马钰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啊。

对待这样的人不能用强权,要以恩义结之。

看来必须得让二弟继续待在牢里了。

接着,朱标再次提起丹书铁券的事情,并再次对马钰表示了感谢。

其实这个话题到这里差不多已经结束了。

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原因也分析的很清楚。

拿丹书铁券必死,不想死就想办法拒绝。

再谈下去还是这些话,除了浪费口水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两人只是浅浅谈了几句作为收尾,就转移了话题。

依然是朱标发起提问,说的还是密信上的其他内容。

话题自然离不开朱元璋。

毕竟马钰就是通过辱骂朱元璋,才被处在叛逆期,并对父亲严厉教育心怀不满的朱樉另眼相看的。

类似‘朱元璋是朱元璋,朱重八是朱重八’这样的话,他说了非常多。

这无疑是在说朱元璋忘本。

甚至他还直言,别看朱元璋出身贫寒,不会真的同情百姓的。

且因为出身卑微,他会更加重视礼法规矩。

比如规定所有人都必须跪着和他说话。

很多人都以为,古代见了皇帝跪着说话很正常啊。

不光跪皇帝,下级见了上级也得跪。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有举行重大礼仪的时候才需要下跪。

平时民见官,下级见上级,官吏百姓见皇帝都不需要下跪。

唐朝以前百官上朝是可以坐着的,到了宋朝才规定百官站着上朝。

要求官吏、百姓必须跪着和皇帝说话的,恰恰是朱元璋。

前世马钰就没少抓着这一点狠狠的喷他,穿越后更是喷了不知道多少次。

关于这一点,朱标也没办法替自家父亲解释。

因为这事儿的确没办法解释。

既不符合古礼,也不符合仁义思想。

但……

你要说我爹不爱护百姓,我不能忍。

于是他争辩道:“陛下屡次下旨,要求官吏善待百姓。”

“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更是严厉打击绝不姑息,马兄怎么能说他不怜惜百姓呢。”

马钰冷笑道:“那是因为他清楚,百姓活不下去会造反的。”

“他严惩贪官污吏,不过是为了维护大明统治罢了。”

见朱标一脸不认同的样子,他顿了一下说道:

“你知道朱……皇帝是怎么看待孟子的吗?”

朱标愣了一下,这和如何看待孟子有什么关系?不过还是回答道:

“陛下确实不认同孟子的某些思想,只是这与他爱不爱民有何关系?”

马钰说道:“关系可太大了。”

“就这么和你说吧,如何看待管荀思想,决定了一个朝代的上限。”

“如何看待孔孟思想,则决定了一个朝代的下限。”

朱标还是第一次听到上限、下限这样的词,但意思还是能明白的。

正因为明白,他才更加的震惊。

这话他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而且还关系着一个王朝的兴衰。

不行,不论是真是假,都必须得问清楚。

“哦?文见识浅薄,还是首次听闻此言。”

“敢请马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