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小武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第一权臣

朱雀门后是承天门街。

沿着大街一路向北,左右分别是三省六部九寺和十六卫署的官衙公廨。

承天门街尽头,是一条横街,中间一座宫门,便是承天门,过了承天门,便是皇帝所在的宫城。

承天门外有一面鼓和一块红色石头,分别是登闻鼓和肺石。

长孙诠初见登闻鼓时也很惊奇,因为此鼓像极了电视上开封府外的鸣冤鼓。

打听后才知道,此鼓是二月初才设立。

登闻鼓是从周朝开始发展过来的一种直谏方式,可以让平民百姓有上达天听的渠道。

周朝时叫路鼓,汉晋时期改名为登闻鼓。

后来的朝代时设时废,隋朝也曾设立,律法规定: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登闻鼓旁边的石头叫肺石,作用和登闻鼓类似,有直抒心肺、击石鸣冤之意。

新皇刚即位便设立登闻鼓和肺石,显然是想告诉朝野上下,他有广开言路的决心。

过了承天门,接连穿过嘉德门和太极门,前方出现一座威武雄浑的大殿。

此殿正是三大殿之首的太极殿。

大殿之外,一条石阶斜挂而下,阶下方圆百丈,皆是平地,地上铺有白砖,视野开阔,一览无遗。

沿着石阶向上,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尽是站岗候卫,披甲执锐,气象森严。

百官在御史大夫唐临带领下,很快来到殿西庑廊。

文官和武官根据品级,各分五个班次。

正殿容量有限,五品以下官员,都被领到正殿南面的石阶下朝参,程处立便在其中。

他们这些官员只能在殿外听朝,有事进奏才能入内。

五品以上官员排为十个班次,准备入殿。

长孙诠排在品级最低的班次中,文官第五班,倒数二位。

御使台官员传点毕,监察御史带百官来到殿门外,由监门校尉手持门籍,通过“唱籍”,点验百官。

门籍之上,持有每名官员的官职、姓名、身高、相貌等信息。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混入朝堂之中。

当然了,也只是走个形式。

前面入朝的路上,监察御史们早就瞪大眼睛,把上朝官员们里里外外扫个通透。

他们不仅是在确认官员真伪,还要检查官员穿着是否逾礼,稍有疏忽,便会受到他们弹劾。

不一会,监门校尉唱到了长孙诠的名字,他应了声“在列”。

未几,唱籍毕,仍由监察御史带领百官入殿,按品级于殿廷就位。

殿内已摆设好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仪仗。

其实朔望朝的仪仗布置,恰好是长孙诠这位尚辇奉御的差事。

不过他在尚辇局只挂职不管事,乐得轻松,差事皆由另一位奉御负责。

除蹑席外,左右各设有三张椅子,这是李治对六位宰相的特别优待,允许他们坐朝议事。

殿内左右,有十二根升龙金柱,六根一列。

每根升龙柱旁,都会站一名带刀侍卫。

这些侍卫头戴平巾帻、手按刀柄、两裆铠配高头履,仪态威严。

候卫在朝堂上是不许执刀的,只能持戟。

这些站在升龙柱旁边的侍卫,是皇帝身边贴身卫率,千牛卫!

三大殿与后宫之中,只有千牛卫有资格持刀行走,他们手中之刀又被称为千牛刀。

在千牛卫后方,有三十六名候卫贴墙站立。

这些候卫被称为引驾侍卫,也有资格侍朝。

倘若朝堂上,皇帝突然下旨抓捕某官员,便是他们领旨抓人。

众官走到各自蹑席旁,垂手站立。

少顷,一道唱诺声中,一位身穿黄色圆袍、头戴通天冠的青年从角门走进,正是大唐皇帝李治。

只见他身姿潇洒,面色儒雅,脚步轻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身边簇拥着内侍和通事舍人。

因是朔望朝,群臣要向皇帝行跪拜之礼。

典仪唱礼道:“趋!”

长孙诠跟随众官员一起小步出列。

典仪唱道:“脱舄。”

众官开始脱鞋。

好在大家都是文明人,平日很注重卫生,殿中暂时没有闻到特别刺鼻的味道。

典仪唱道:“俛伏。”

众官双膝跪倒,趴伏于地。

典仪唱道:“兴。”

众官员站起身。

典仪唱道:“再拜。”

众官员再次叩拜,行了两个稽首礼。

不得不说,古代这种正规大典礼仪,真挺折腾人。

还好不是大朝会,否则官员还要跳舞助兴,简直离谱!

“诸位爱卿,今日朔望朝参,有何机务,不需顾虑,尽可畅所欲言。”李治温和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

立刻有通事舍人沿墙走到殿外,将李治的话传给外面官员,朝议就此开始。

长孙诠这几日听多了朝议,早没了新鲜劲。

李治刚登基不久,两个辅政大臣又是一伙,大事小事,都由长孙无忌拿主意。

李治对两人极为尊敬,凡长孙无忌所建,无不采纳。

这也情有可原。

当初太子李承乾造反,便是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后来李世民又觉得李治太过懦弱,担心他无法守住江山,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又带头反对,李世民甚至质问:“李恪不是你外甥,所以你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则回答说:“太子仁厚,乃守成之主。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

这才保住李治太子之位。

所以李治现在对长孙无忌言听计从,并非无因。

然而人都是会变的,特别是一位君王。

长孙无忌的问题,便在于没有意识到李治身份的转变,没有摆正自己位置。

居功自傲。

历朝历代,再亲密的君臣关系,都经不住这四字考验。

来到唐朝后,长孙诠便一直在想怎么避免悲剧发生。

第一个方法最直接,劝长孙无忌放权,急流勇退。

他不出事,自然连累不到自己。

可长孙无忌何等枭雄,亲自策划过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岂能轻易改其意志?

所以长孙诠还暗中谋划了另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难度低,只要大功告成,就算长孙无忌一条路走到黑,也影响不到他。

朝堂上,已有不少官员上疏陈奏,尤其是许多外地官员。

他们很多都是各地州县长官,早早来到长安城的驻京办事处——邸,就是为了参加朔望朝,将地方问题上报。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高季辅、张行成五位宰相皆已起身,议论各地官员上奏之事。

唯有李勣安坐不动,他平日很少参议政务。

长孙诠听了两句,原来是在讨论官职改名的事。

地方官员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李治名讳。

李治却不愿意。

他觉得老爹也没有因“世民”两字改官名,自己不愿开先河。

长孙无忌出列道:“陛下,先帝两字名,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陛下却是单名,理应避讳。”

李治道:“就依太尉之言。”

便在这时,外面忽然响起一阵鼓声。

长孙诠愣了一下,晨鼓早停,怎会又响起鼓声?

忽然间,朝堂一片哗然,大臣们都在窃窃私语。

长孙诠反应过来,是登闻鼓!

真有百姓来皇宫告状!

奇怪,登闻鼓才设立不久,知道的百姓应该不多,哪有这么快就有百姓来告状?

还正好赶在朔望朝的时候……

“陛下,既有百姓击登闻鼓,必有重大冤情上奏,应带上朝堂,允其当朝陈情。”说话的正是提议设立登闻鼓的宰相张行成。

李治道:“爱卿所言甚是,快将人带入大殿。”

左右候卫掌管登闻鼓及接收百姓冤状,也负责保护击鼓百姓安全。

在众大臣议论声中,左候卫将军张大安带着一名青年进入大殿。

长孙诠瞧见那青年模样后,眉头一皱。

只见那人身材高大,脑袋却奇小,双耳都被割了,约莫三十岁,走路微微前倾。

他来到朝堂也不紧张,叩首便拜。

“洛阳小民李弘泰,拜见陛下!”

李治抬了抬手,温言道:“平身,你于朔望朝击登闻鼓,可是有天大冤情要上告?”

李弘泰却不起身,道:“小民并无冤情,只是无意中撞见一桩谋反大案,想奏告陛下!”

话音落下,群臣脸色齐变,长孙诠也眉头一皱。

李治虽继位不久,但李世民临死前安排妥当,朝内外一片清平,并未产生混乱。

这时突然有人跑过来,要举报他人造反,明显是要搞事情。

李治显然也想到这一点,一张脸沉了下来。

“哦,你要告谁谋反?”

李弘泰大声道:“小民要状告当朝太尉长孙无忌结党营私,意图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