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导的艺术:解脱烦恼与安定身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自我和教育领导

一、对名望、财富与权力的野心

新儒家代表蔡仁厚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人生目标太过狭隘,生活态度太过自利,太过自我中心,既不能自安,也不能与人相安。现如今,确实有一些人,一旦迈入社会,就开始沉迷于追逐功名利禄、权势地位,被头脑中无休无止、无节制的欲望所纠缠,被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所缠绕。这些烦恼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生命智慧的不足,我们应该在进入社会之前就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关于生命智慧的引导和启发,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而教育领导者有责任让教育成为安顿人们彷徨心灵的一盏明灯。

1.错误的社会攀比“程序”

社会是复杂的,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中,行业与职位的分工模式和社会报酬的分配模式,使人们的劳动所得有了多与少之分。在攀比风气的作用下,一些人觉得自己比别人生活得好时,会骄傲自大、扬扬得意;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生活得好时,会恐惧焦虑、自卑自怜、失落沮丧。而人的欲望一旦被激发,就很难收回,很难得到节制。在攀比“程序”之下,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生怕错过机会,不断地抓取和追逐。如此,社会也会有更多不安分、不安定、不稳定的因素。

生活当然是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来维持的,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生存,然后才会考虑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力。但在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让自己的生存和尊严得到满足之后,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内在世界的成长,而不应该继续把目光投注在金钱、名望上。

外在的东西,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工具,却不是衡量生命品质的标准。只有内在的品质、内在的精神涵养、内在的善意良知,才是生命品质的真正体现。一个人可以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力、成为他人艳羡的对象,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如果他的内在是干净、纯粹的,是充满爱与温暖的,是对未知充满好奇和探索渴望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么他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有些看似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其内在却十分空虚,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金钱、名望、权力,甚至有时只是遭遇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会使其发狂。这种人的内心是充满暴力的,而不是平和的,他们无法停止思虑,永远不知满足。然而,每个人最终都无法带着任何东西离开这个世界,金钱、名望、权力都是过眼云烟,它们不可能被任何一个人所独占。

一个内心富有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没有过多的私欲,怎会患得患失;心中没有过多的贪婪,怎会锱铢必较;心中没有过多的欲望,怎会得寸进尺。

一个内心成功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名望的人。他的内在就像是鸟儿在枝丫上吟唱,就像潺潺溪水不疾不徐地流淌。他视宠辱如花开花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淡泊自然。这种人不会通过与他人攀比来定位自己,他们认识自己的方式是看清楚自己是否以最好的方式发挥了自己的潜力。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权力的人,这个权力来自他的内在,不是从他人处剥夺的,也不是从他人处继承的。他不需要运用权力来支配和操纵别人,不需要通过权力来展现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能力,他是真正独立、自由和强大的,他享受独处,不需要别人追捧和阿谀奉承,他所需要的尊严和体面都来自他自己。

在当今社会中,一些人有太多不必要的欲望和野心,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生存必需而行动,而是依据与他人的攀比而行动,这就会导致其丧失本性,也会让社会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为人仁厚被视作愚蠢,工于心计反被视作聪明;勤俭节约不被视作美德,铺张奢靡却被视作荣耀,大家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精神层面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者要教育人们不要用自己的成功“打扰”别人的幸福,也不要因别人的成功“打扰”自己的幸福,要基于自己的实际,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这才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开端。

2.错误的教育竞赛“程序”

错误的教育竞赛“程序”会通过奖惩、淘汰等竞争模式,把人变成一个个欲壑难填的“程序运行者”。在这个运行的程序中,大家都要求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都要“争当第一名”,都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导致教育越来越畸形化、工具化。

然而,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泯然众人矣”。这种“程序”最终只能导致社会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是成功实现野心的人更多,他们继续为满足自己更大的野心而疯魔,如此持续下去,社会慢慢变为“高内卷社会”,大家都试图向别人证明自己,害怕自己一事无成;另一个是失败者更多,他们妄自菲薄,于是“躺平”“摆烂”,社会随之变为“低欲望社会”,人们不结婚、不生育、不消费,甚至不接受教育,社会逐渐失去活力。

叔本华说: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的欲望是层出不穷的,一旦被激发出来,便很难被压制下去,且会变得越来越强烈,甚至人会在欲望的驱使之下做出违背原则和道德的事情。

人的欲求就如深谷一样很难填平,即所谓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对欲求的培植和关注,如同救火投薪、饮鸩止渴。越关注欲求,人越唯利是图、贪得无厌。这种被欲望强化的自我,关注的只有一己之私,而抛弃了生命本身,抛弃了道义和情义。这样的自我是渺小的,不仅让自己受苦,更会负面地影响整个社会。

然而,现在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恰恰偏爱培植高自我、高成就欲、高权力欲的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在传递着看重和偏爱获得成就、获得成功、拥有野心的人的信息。大家普遍认为,获得成功是个体奋斗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人们似乎忘记了,过度的欲望只会让人变成“精神残废”,变成成功的奴隶、欲望的仆从,让社会坠入求而不得、贪婪成性的深渊。

相比于追名逐利,能够认可自己的平凡、知足常乐、走好自己人生道路的人的内心才是强大和宁静的。世人都望子成龙,而作为大文豪的苏轼却在《洗儿》中写道: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对于他来说,生活中那些聪明的人表面光鲜亮丽,内心却承受着各种压力、遭受着各种打击,而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古往今来,教人成为一个平凡、知足、平和的人,从未成为教育的目标,也从未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目标。我们习惯于教育别人要去争要去取,绝不能不思进取。其实这是一种偏颇的教育观念,人最好的状态是心安神定,是知足常乐,是平和宁静,而不是汲汲营营、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