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乡村振兴系列研究报告集(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财政政策投入具有长期的积极意义

从长期来看,财政投入对中国农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供求和农民收入增减的一个基本工具;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防疫减灾存在广泛的外部性,需要通过财政以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解决。

(二)货币政策短期变化具有反周期特点

一般来说,由于生产波动引起市场供求形势发生变化,对此做出最快最直接反应的是价格因素。在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中,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自由调节部分不断扩大,但是国家收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大宗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来说,国家收购价格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市场指南和政策导向。由于市场力量的存在,以及受制于财政补贴、仓储能力以及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收购价格也会更多地反映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因此,在诸多政策工具中应首先选择农产品的国家收购价格政策来与财政支农政策进行对比。

二、消极影响

(一)财政支农推动而不是平减了农业短期波动

1.财政支农与农业产出同步波动

从长期来看,财政支农作为一种投入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积极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这种财政政策对于农业的短期周期性波动会有什么影响呢?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短期性的周期波动。在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一向就有“一丰、一平、一歉”之类的短期波动现象。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又是国家可以主动调控的宏观政策工具,农业财政政策如果能够平减这种波动现象,使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年度之间能够更加平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对于控制物价波动乃至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不必要浪费(如减少仓储投资、减少损耗等),都是十分理想的状况。但是,从有关指标的指数变动来衡量,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可能并未起到平减农业周期波动的作用,将其作为一种支持产出的短期投入因素考虑,很可能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财政支农与自然灾害同步波动

农业生产的短期波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比如自然灾害的大小。如果财政支农政策有意平减这方面的周期性波动,就应该与自然灾害的年度变动趋势之间保有一定的相互对应关系。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自然灾害变大时(以受灾和成灾面积衡量),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幅反而变小;当自然灾害变小时,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幅反而升高。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没有协调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只有1979年财政支农力度和农产品国家收购价格同时提高,1980年两者增幅同时下降,之后的多数年份里,两者增减变化方向基本相反。特别是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当财政支农按不变价计算的年度增长大幅下降甚至负增长时,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反而处于升幅高峰,而这几年都是粮食减产年份。由此可见,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生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家收购价格政策则倾向于反向平抑生产的波动,两种政策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