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造还是民间访师
老师说,学历高,将来机会多。
同学说,你不是比尔·盖茨,没那么大能量,还是老老实实地继续学习吧!
家人说,能考上研究生,算为整个家族扬眉吐气,再辛苦也要读完。
人生最难得的不是获得很多好的机会,而是对好的机会说不,并且坚持走自己的路。自古以来,一个名医能够成气候,有两条最为重要的路,而且两条路都要走通。一条是读书释疑,另一条是拜师解惑。
而最有代表的莫过于清代的两大名医,徐灵胎和叶天士。
灵胎目诵书千卷,天士师从十七师。
求学五年,我没少读书,连学校特藏图书馆都让我翻了个遍,单从图书馆复印的古籍就有上千本,就连复印店的老板都惊讶地说,没见过这么疯狂地复印医籍的。
有位善于治肝炎的老师说过,见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
我原本相信,书读多了,思路开阔,临证灵活。可后来发现各家有各家伤寒,每人有每人仲景。书读得越多,意见就越多,疑惑也越多。
虽然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可我的疑惑却一天天地像滚雪球那样增大,但就是没有破迷开悟的感觉。这时该向谁求解呢?
比如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中药是怎么把病治好的?
这是所有学中医者从学医开始到生命终点都应该时刻思考的两大问题。
不管是宋代的钱乙,还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进入太医院,最大的目的不是为皇亲贵族看病,扬名天下,光宗耀祖,而是为了读尽世间最好的医学典籍,为往圣继绝学。古代的太医院藏书,相当于现代大学的图书馆。
我们这个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足以让你不出门,便可以将顶级的国家图书馆所藏典籍搜索下载,为你所用。所以不愁无书读,更不用像唐三藏那样历尽九磨十难去西天取经。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已经不是外在的资源,而是一颗真正想把中医干好的铁杆中医心。
所以我就产生一个念头,放弃规定好的成功路,走一条民间访师,到更广阔的天地中的历练之路。
因为刚上大一时,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给我们讲医学史时,就提到,中医的根在民间,民间藏龙卧虎,是中医肥沃的土壤,民间有中医的一朵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