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导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经络学说与导引

经络学说是藏象学说的有益补充。藏象学说提出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四肢百骸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经络则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四肢、五官、皮毛、筋肉、血脉等等,都依靠经络来互相联系。

经络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其他尚有十五络脉与别络、孙络等。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经筋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经络的作用正如《灵枢·本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是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至气血之得以循环,筋、骨、皮、毛之得以营养生长,阴阳之能得以平秘,均有赖于经络之正常作用。脏腑功能和结构的异常,必然会引起经络气机失常,进而表现于外在的四肢百骸气机不畅。所以,维持经络本身的功能正常,对于人体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针灸、推拿、导引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引与经络理论密不可分。导引的产生,可能早于经络学说形成之前。多数学者认为,经络的发现主要是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练功者的亲身体验。因为通过练功,有时可以体会到气血在经络路线上走动的感觉。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针灸指南》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学习针灸者,必先自愿练习……静坐功夫,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阖,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否则无法可以证实。”正因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古代练功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经络学说反过来能对导引锻炼起指导作用。所以无论在练功实践上还是在理论探讨上,研究经络学说有其重大的意义。

许多导引功法本身也充分体现了经络理论,如循经导气法,以意领气,依经络循行路线,依次运行。放松功中拍打放松的方法依经络在体表循行的路线进行,以疏通经气。导引锻炼对于经脉气血的运行,还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逐渐转向体内部,再通过呼吸锻炼鼓荡推动,更可以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畅通,经气亦随之充实。

导引在经络方面与奇经八脉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奇经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八脉有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正如《奇经八脉考》中说的,“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所以当练导引一个时期,正经的经气充实后,就可能在奇经八脉上有经气走动的感觉。奇经八脉以任、督二脉为主,经气在任督二脉循环流注的路径,导引学上称“小周天”。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他还进一步联系与练功的关系说:“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他还引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的话:“医书有任督两脉,人能通此两脉,则脉皆通。”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也提到,通过练功“引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因此,按照经络学说,有目的地导引锻炼,疏通督任两脉,在保健、医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导引与腧穴关系密切。腧穴是经络气血流注汇聚和经气出入的地方。导引调理气血往往是通过意守相应的窍穴来实现的。练功时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大都是身体表面的腧穴,如头部的印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腿足部的足三里、大敦、涌泉等。在练功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腧穴上,虽不像针灸、按摩那样直接刺激强,但通过较长时间的注意,也会引起被注意点产生一定的作用。正如宋代的张锐在《鸡峰普济方》中所说的,“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气就是产生作用的原因。譬如关元,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静坐者聚气凝神之所。本穴有先天气海之称,为养生家视为静观内景、凝神聚气之丹田圣地。如高血压病患者注意脐下、脐间,甚至大敦、涌泉,则血压会下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有可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