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导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筋学说与导引
经筋是中医学中的专有名词。经,有“径”的含义,意为通道;“筋”为韧性极大的组织。经筋即是指人体骨骼之间相联系的束状、带状的韧性极大的组织,现代医学称之为韧带、筋膜等。
中医学有关筋的论述,最早出现于马王堆出土的医帛《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二文中。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臂泰(太)阴温(脉),循筋上兼(廉),以奏(凑)臑内”“臂少阴温(脉),循筋下兼(廉)”。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也同样出现了筋的内容,从文字上看,这里的筋已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了,这说明在《黄帝内经》问世之前,古代医家已注意到了筋在人体中的作用。《灵枢·经筋》专门论述了经筋系统,对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时的“筋”已具有独立性,由于它与经脉有着相似的循行路线,故以经脉名称缀之经筋以示区别。
经筋系统包括筋和它连属的筋膜。经筋与经络有相似的地方:首先,二者循行路线几乎相同,但经筋的范围略大一些;其次,在命名上均沿用十二经脉的名称。经筋与经脉的关系还表现在:经筋要靠脏腑经脉气血的濡养,才能得以维持它的功能活动。经筋与经脉一样,也是呈一个网络纵横人体全身。经筋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即人体的运动全仰赖于筋,它既有保护人体的作用,又是力量的源泉。《素问》有“筋为刚,肉为墙”之说,就是此理。
经筋系统是人体中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应视为经络的连属部分;经筋是有赖于人体经气及气血的濡养和滋润,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就像人体其他系统都有赖于经络系统一样,其他系统均未成为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故经筋系统也不应是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经筋系统主要司管人体功能活动方面。当其他病证表现为人体的功能活动障碍时,对经筋的治疗就是消除因筋的拘急、收缩与弛纵等引起人体功能活动障碍的因素,使之能正常主导人体的功能活动。
经筋理论是与导引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之一。经筋与人体运动功能相关,筋是力的承担者,《释名》说筋为“肉中之力”,李梴也指出“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而经筋也会引起多种疾病,《素问·痹论》明确提到“夫痹之为病……在于筋则屈不伸”。导引本意指延长与开导,应用于身体,可指身体的延长与开导。李颐将《庄子》的“导引”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将导引对象分为两类——无形之气和有形之体。葛洪传《玄鉴导引法》也认为,“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俯仰安徐,屈伸有节”。中医导引以关节屈伸之法为主,偏重于形体运动。尽管导引运动可以引动四肢百骸,但具体而言,导引的牵伸对象是经筋系统。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导引图》绘有多种练功姿势,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模仿各种动物的运动,明清之际成书的导引专书《易筋经》把锻炼的全部内容围绕“筋”来展开。
经筋要靠脏腑经脉气血的濡养,才能得以维持它的功能活动。因此,脏腑经脉气血发生功能异常,会影响到经筋的功能,反之,经筋病变亦会影响脏腑经脉气血功能。通过导引使经筋发生变化,缓节柔筋,使气机通畅,对生命的整体活动造成影响。《抱朴子·内篇·别旨》提出:“凡人导引,骨节有声,如不引则声大,声小则筋缓气通也。夫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记载:“凡破伤中风,宜早令导引摩按。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脉稍得舒缓,而气得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