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行气铭》
简介:
该玉器是天津博物馆珍藏的战国《行气铭》玉杖首(图3—2),质地为青玉,原为合肥李木公旧藏,1953年被天津博物馆收藏。该玉器呈十二面棱筒状,中空,内顶部留有钻凿痕迹,器身下部有一穿孔与中空相通。玉器表面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共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据文理第七行首字下漏刻一重文符号,故总计45字。对此铭文,有多位学者进行释义,而公认通行的是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的释文。
原文:
行气[5],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6]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述评:
郭沫若指出此铭文为“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并语译云:“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郭沫若评说:“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庄子·外篇·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这一派讲究导引的养生家。”
此铭文当为导引行气最早的文献,距今约2400年了,讲述了呼吸导引的一个过程,对导引养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3-2 战国青玉行气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