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在讨论三阴三阳疾病的时候,开宗明义地提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这说明“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中医循证医学的核心内容。张仲景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的经络层次、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邪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总结发病的规律,以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热性病的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以六经来分析和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阴阳、表里、寒热和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理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为中医临床治疗外感和内伤疾病总结出规律,成为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证治准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中医辨证方法是“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近现代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总结出来的。他说:“夫仲景《伤寒论》者,证候疗法也;叶、吴温热病者,亦证候疗法也。有错综之证候,乃有错综之疗法。前人观察疾病之趋势,不外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种类别。”
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证名散见于《伤寒论》六经疾病中。本书附录四,“《伤寒论》病证、病机与辨证索引”对上述八纲病证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比如,条文第46、61、124和170条明确提出了“表证”一词,另外还有19条与“表证”有关的条文。有时,表证又称为“外证”,如第42、44、146、148和163条,具有与桂枝汤证或表证同样的含义。第182条虽言“外证”,却是指阳明病的外在表现,与表证无关。《伤寒论》还提出“表里证”一词,如第74、252和257条。其他还有表里实、表里不解、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虚里实、表热里寒,甚至半里半外等证名。关于里证,有里虚、里热或里寒外热等。有时,“里”也用“内”来表示,如内实、内寒等。条文第141条也明确提出了“热证”一词,还有“热实”,与现在使用的“实热”一词用义。关于“虚证”,除了有十来条条文提出“虚”之外,还有下虚、内外俱虚、虚寒、虚冷等证。至于阴证,包括阴虚、阴结、独阴等证;阳证也包括阳盛、阳结、阳微和阳虚等。“亡阳”一词出现的频率更高,分别见于第30、38、112、211、283和286等条文中。另外还有阴阳俱虚、阴阳气竭以及有阴无阳等病机诊断。
《伤寒论》中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证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而六经理论是张仲景对伤寒外感疾病传变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古代医家临床宝贵经验的结晶。辨证和辨传的有机结合能够对疾病进行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