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打下好基础

1975年11月13日,寒风料峭,天空中飘着细雪。

淄川区医院里,我在王风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这位老师先是给我找来一件白大褂,让我穿上。对于向往这个职业已久的我来讲,能够穿上白大褂是件非常幸福的大喜事,因为我实现了想做医生的夙愿。

我先是被安排在外科门诊,学习缝合、包扎。这位老师先教我测量血压。诊室里坐着一位患者,先由老师为他测了一遍,然后老师让我带上听诊器,随着右手不断打气,看到水银直往上跑,到了一定高度再慢慢放气。第一个响的声音叫收缩压(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压),最后结束的声音为舒张压(就是人们常说的低压)。当我把数字报出来,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我心中感到特别喜悦,像是学到了天大的本领一样。

有一次到手术室见习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那次看的是胃三分之二大部切除手术。老师先把患者腹部第一层表皮切开,再经过浅筋膜、深筋膜、肌肉,到最后一层腹膜,胃已经暴露出来,经过与周围剥离,他把病变的部位切了下来,然后整理缝合。在手术即将完毕的时候,老师再次翻动检查,发现有一条血管破裂,鲜血溅到了这位老师的脸上。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迅速按住出血的部位,然后又补了几针,再来回翻动,仔细观察还有没有出血,再逐层缝合至表皮。

我在手术台旁边观看,随着手术的进展,感到头晕目眩,腿发软站不稳,胃肠不断在翻动,上欲吐、下欲泻,不自主地慢慢退到一个角落,不停地流着汗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每一个初次经历这样场面的医学生都有的感受,后来经过不断地习惯、训练,就慢慢变得比较镇静。

我想,医生之所以给患者做手术,肯定是除此以外已没有更好的办法。作为一名中医师,除了研究如何治病,还应该为患者普及医学知识,让大家树立疾病要以预防为主,以及防治结合的思想,争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减少或不做手术。直至今日,我依旧会为前来找我看病的患者们讲解如何预防疾病,特别是癌症患者,不能只靠单纯治疗,预防复发及转移更为重要。本着“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的思想,我提出了“四防”之法,即防感冒、防过劳、防饮食过饱、防情绪不好。

在外科门诊短暂学习2个月后,我转到了内科病房。科主任及科室里的所有老师常常带领我们利用晚间的休息时间学习心电图及其他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在当时,经常会遇到停电,我们就点上蜡烛挑灯夜读,即便在酷热的夏天也持之以恒,真正应验了“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在此期间,我不断向老师们学习,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夜以继日地汲取书中的营养。

我在学习中喜欢思考问题,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向老师提问,什么叫“功能性病变”?什么叫“器质性病变”?在一个早上的大查房后,内科主任对大家说:“小黄来我们内科时间不长,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难能可贵,说明他在用心看书。”随后对我所提的问题做了认真解答。

然而,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因为西医学对器质性病变的治疗效果大多显著,对功能性病变则缺少好的办法。而中医则会出奇制胜,特别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及的“亚健康”,西医学对此开展的一系列检查结果往往正常,但人们仍有不适的症状,如头痛、失眠、心烦,如果用西药治疗的话,大多做法是头痛止痛、失眠安眠、心烦镇静,这是治标不固本的方法。中医学则根据人的体质辨证施治——怕冷为阳虚可用人参,怕热为阴虚则用西洋参。在为患者讲解时,我将功能性病变与器质性病变通俗地比喻为互相咬合的2个齿轮,这2个齿轮本身并没有缺损,但是在运转过程中出现不规律的快和慢,这就像人体的心脏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叫作功能性病变;如果齿轮本是10个,破损了2个还剩8个,机器也在运转,如同人体的心脏,瓣膜缺损从而出现血液倒流等现象,这样的情况叫作器质性病变。心脏的功能性病变,用复脉汤疗效较好;心脏器质性病变,则需要外科手术才能彻底治愈。我这种从日常现象联想医学知识,打比方给患者解说的方法,已经被整理为《生活现象与中医》一书,由曾经的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及网上都有发行。

我在内科先后学习了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及护理技能,了解到肺心病、糖尿病、红斑性狼疮等疾病。在内科病房见习不到半年时间,我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我与各位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借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就是“一旦握手,终生朋友”。现在40多年过去了,每逢过年,我都会去看望这几位老师,送去美好的祝福。

衍强荐方

治腹泻方:受凉之后拉肚子,如果腹痛明显可服藿香正气水,同时服用附子理中丸。也可以单独用艾灸贴贴肚脐,每天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