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寒邪痹郁
张某,女,55岁。
2006年4月17日初诊:血压偏高约一年半,波动在130~160/90~ 100mmHg之间,服尼群地平每日3片。头晕头懵。自春节后失眠,每日睡眠约1~3小时,其他尚可。
脉沉而紧滞。舌苔薄腻,面红。
证属:寒凝夹湿,阳郁上熏。
法宜:散寒化湿。
方宗:五积散加减。
麻黄7g 桂枝9g 生苍术9g 白芷7g
赤芍10g 白芍10g 当归12g 川芎7g
炒枳壳8g 生姜7片 茯苓12g 川厚朴8g
陈皮8g 半夏9g 葱白1根
3剂,水煎服。2小时服1煎,啜粥温覆取汗。已汗停后服。停服西药。
4月21日二诊:药后已得汗。头懵鸣,头微觉热,仍失眠,便干。脉转滑。舌嫩红苔少。血压120/70mmHg。
证属:痰热内蕴。
法宜:清热涤痰。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 橘红9g 半夏10g 胆南星9g
天竺黄12g 竹茹7g 瓜蒌18g 枳实8g
石菖蒲8g 夏枯草15g 夜交藤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7剂,水煎服。
4月28日三诊:睡眠好转,每日可睡6小时,尚头鸣,但未觉头热,便已不干。脉滑寸弦。舌尚可。血压140/90mmHg。
证属:痰热化风,风阳上扰。
法宜:清热涤痰,平肝息风。
上方加僵蚕12g、地龙15g、蜈蚣10条、全蝎10g、白芍18g、怀牛膝12g。7剂,水煎服。
按:以脉沉而紧滞断为寒凝,以苔薄腻断为夹湿,以面红而断为阳郁上熏。寒湿痹郁,清阳不升,致头晕头懵;寒湿阻隔,阴阳不交而不寐;寒湿痹阻,阳郁上熏于面而面红。寒湿凝泣收引,血脉拘紧而脉沉紧滞,脉痉致血压升高。方取五积散散寒化湿,施以辅汗三法,令其汗。虽有阳郁上熏于面而面红,方中未加清郁火之品,因此阳郁乃湿郁蔽所致,且脉无躁数,知阳郁未甚,待寒湿解,阳可通行敷布,阳郁自解。若加清热之品,反碍寒湿之化解。
汗出之后,脉由沉而紧滞转为滑,知寒湿凝痹已解,三焦气行,腠理得开,阳可敷布,在停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反随之而降。然脉滑、头鸣、头热、不寐、便干,证有化热之势,故改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
三诊,脉滑又见寸弦,乃风阳上扰之象,故于清热化痰基础上,又增息风解痉之品。惜未再诊,虽效,难言愈否。
此案脉三变,证亦三变,故方亦三变,乃谨守病机之谓。然病机的转变,主要依脉而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