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坑财政
贸易?
听到赵昀的想法,杨太后陷入沉思之中。
宋朝跟西夏其实是有过一段非常长的贸易史,官方还曾专门设立牙行来评定货色等级,包揽承交,以及征收商税等等。
只不过随着辽国的灭亡,金国占领了陕西部分地盘,彻底分割南宋跟西夏的接壤领土,导致双方贸易断绝,仅有极少量的货物通过绕道或者走私进行。
赵昀就算想要售卖粮草、军械等等物资给西夏或者蒙古,依旧绕不开金国这座大山,贸易就无从谈起。
“官家,金国隔断双方,贸易依旧不可能。”
“大娘娘,金国确实横在中间,可他如今的兵马已经无力隔绝。去年蒙古兵马攻下金国陕西全境,仅剩京兆府(西安)跟凤翔府(宝鸡)两座坚城苦苦支撑,绕过即可!”
赵昀当然不是头脑一热就想着介入蒙夏战争,事实上嘉定十六年(1223年)蒙古跟西夏还是盟友关系,共同出兵攻打金国陕西。
只不过打着打着夏神宗就回过神来,虽说西夏跟金国是世仇,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还是懂得。金国要是凉凉,那么下一个凉凉的必然是西夏,当机立断卖队友命令西夏兵马回国。
结果西夏兵马这突然跑路,导致蒙军攻城失利,主帅木华黎气的大病一场就这么死在军中。这口气蒙古当然是咽不下去,从而就引发了现在的这场蒙夏战争。
目前金国整个陕西区域基本上已经打烂,守军能龟缩在京兆跟凤翔两城中苟活就不错了,还敢出兵阻拦南宋跟西夏以及蒙古之间的贸易?
“你怎会知道这些?”
听着赵昀给出的理由,这下轮到杨太后诧异了。
四川制置使那边的军情奏章,身为临朝称制的太后,杨桂枝同样阅览过。受限于宋朝情报系统的缺失,里面内容仅是简单叙述了蒙古进攻西夏,哪有这么详细的战局信息?
“这是去年利州西路安抚使传来的军情奏章,臣得知蒙夏开战之后,就把历年川陕地区的军情奏章阅览了一遍,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推断出具体情形。”
赵昀面不改色的回答了杨太后的疑问,事实上他压根就没看过什么利州西路奏章,纯粹是凭借脑海中的历史记忆给出结论。
“官家,你这……”
杨太后张大嘴巴,惊讶的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她知道赵昀审阅奏章很勤政,却没有想到此子居然连历年的川陕奏章都看过,着实让人有些不敢相信!
“有些时候真是不服老不行。”
杨太后此刻感慨万分,看来是天佑大宋,才会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让赵昀登基,如此下去中兴有望。
“既然官家你心中已有谋略,那希望老身如何做?”
“臣希望调任淮西安抚司参议赵葵,前往利州西路担任安抚使,主持与蒙古及西夏的贸易,并且不受四川制置使郑损节制。”
“你说的是前任京湖制置使赵方的次子赵葵?”
“正是此人。”
赵昀点了点头,他挑选的赵葵乃理宗朝三大名将之一,父子兄弟三代镇襄,《宋史》上有“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的美誉。
更重要一点,历史上赵葵是得到了史弥远的提拔,可以说对他有知遇之恩。赵昀自然不能让这等名将去效忠政敌,那么就得提前下手施洒皇恩。
“赵葵出身将门世家,想必能力不会出大问题,不过此事非同小可,需要制定缜密计划。”
“老身可提前召赵葵入宫面圣,到时候官家与之详谈,再确定是否执行。”
杨太后不是不相信赵昀,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此前从未有过执政跟掌军经验,突然要介入蒙夏战争,哪怕仅仅是想着贸易,依然有极大风险。
大宋如今国力孱弱,是经不起大折腾的,行事必须慎之又慎。
命赵葵入宫与皇帝面议,就是杨太后再增加一道保险。
“就依大娘娘所言。”
其实哪怕杨太后不提,赵昀也会召赵葵入宫与之谋划,毕竟脑海中想法是一回事,真正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昀目前也是在纸上谈兵。
赵昀的听从,让杨太后很满意,这才是成大事者应有的谨慎。
“对了官家,明日道清会入宫,老身就不过多干预了,你自己看如何安排。”
谢道清明日就进宫吗?
说实话,赵昀穿越这一个多月来,哪怕宫中美女如云,他也没有想过男女之事。
毕竟现在都嘉定十七年了,历史上再过三年西夏亡国,再过十年金国亡国。南宋国祚看似长点还剩五十五年,实际上早早就迈入死亡倒计时,无非就是等着蒙古何时完成三次西征,能腾出手来全力进攻罢了。
认真说起来,南宋并不是亡于崖山,而是从始至终它就没有所谓的帝国上升期,百余年全是在北方强敌的威压下苟延残喘!
想要改变这一切,非一朝一夕能做到,女人只会影响赵昀成事的速度。
谢道清是杨太后挑中的人选,给她的名分太低,就相当于不给太后面子。可国丧期间赵昀理论上还在守孝,又不能大操大办,更不好册封嫔妃。
想来想去,赵昀只能从低阶名号中选一个,日后再行提升,于是开口回道:“大娘娘,要不暂且封郡夫人如何,等到三年国丧结束再行定议?”
“老身说了官家自己看着办,你认为可行就好。”
杨太后笑着摆了摆手,如果是换作赵昀刚登基那会儿,她会格外在意谢道清的安排,皇后之位能否掌控手中,可是关乎未来杨氏一族的生存保障。
现在她看明白了,赵昀胸怀大志,绝非后宫女子可以桎梏。与其执着于这些小手段,还不如在大势上给予帮助,让新君日后知恩图报,方为长久之计。
“臣,谢大娘娘理解。”
“客气什么,来,再多吃点。”
没有了利益上的纷争跟勾心斗角,这顿饭算是吃的极其融洽。
用膳完毕告别杨太后,赵昀就直接前往了垂拱殿办公,并且叫来了户部左曹侍郎董成健,打算详细了解目前朝廷收入以及库存,看看该如何利益最大化的与西夏以及蒙古贸易。
结果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赵昀之前对宋朝的财政理解,更多是来自于后世“国富兵弱”的刻板印象,认为朝廷至少在经济层面还行,有足够的财力跟物力去支持改革贸易。
如今仅仅是看了一眼南宋的岁入跟支出,赵昀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四字来形容,穷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严重的是宋朝财政体系极其混乱,完全是一笔算不明白的糊涂账。
甚至夸张到赵昀看了一圈下来,赋税收入换算成铜钱或者白银,具体是多少都没有弄明白。
就好比宁宗朝嘉定十六年,户部账目上岁入是一亿两千万缗(贯),按照后世的理解一千文铜钱等于一贯,一贯铜钱又能折算成一两银子,相当于去年岁入一亿两千万两白银。
这数据简直妥妥的国富民强,往后算只有晚清靠着洋人掌管海关,才在税收上超过了现在的南宋,堪称领先时代数百年!
问题南宋真有这么富裕,还会弱成这个逼样吗?
南宋的财政收入单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贯,而是“贯石匹两束”等等计量单位的统称。哪怕一束草,放在户部账目上都是一贯,至于这草到底值几个钱,那就看皇帝怎么理解了。
更为离谱的是哪怕换算成铜钱,宋朝一贯铜钱也要细分为“足陌”跟“省陌”两种,后者一贯兑换是七百七十文。
另外还得算上铜钱本身的“折色”,以及滥发“交子”这种废纸凑数,想要按照银本位真正弄清楚一年税收有多少,那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后世曾流传过一句名言,叫做华夏古代史有三大天坑,分别为宋职官、明财政、清兵制。赵昀看来宋朝这个财政税制的坑,不比明朝浅到哪里去,有可能还更深!
缓缓合上手中户部账本,赵昀深呼吸几口气平复飙升的血压,难怪宋朝皇族有高血压传统,他娘的就这财政税制谁看了不得拉爆血压。
“官家,您没事吧?”
看到赵昀重重喘气,并且手臂还有些微微颤抖,不明所以的户部左曹董成健,关切询问一句。
“你觉得我像没事吗?”
刚刚压下去的血压,被这一问又开始拉升,赵昀就连回答都咬牙切齿。
“那官家要不要传太医?”
董成健还是没有察觉赵昀气愤点在哪,户部账目大宋百年来皆是如此,自己整理的还挺好,没什么问题呀。
“我传你……”
这句熟悉的脏话到了嘴边,理智让赵昀硬生生的压了下去,确实税制混乱不能单纯怪户部官员,华夏千百年来皆是如此。
“董左曹,我只想知道一件事情,目前川陕地区军仓、官仓总共有多少存粮。”
钱这笔账赵昀是放弃了,他只能从粮这笔账下手,直接与西夏或者蒙古采取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
“这个……这个……臣只知道个大概。”
董成健吞吞吐吐半天,还是没直接给出回答。
“到底多少!”
赵昀声音冷漠了下来,他本来就在爆发边缘。
“两百万石左右。”
才两百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赵昀陷入沉思,宋朝的一石约等于现代六十公斤,再换算成吨的话就是十二万吨。单纯数字看似很多,事实上也就后世一个县的产粮量,而这里却是整个川陕地区上千万军民的总储备。
他之所以迫切了解存粮数据,就在于这两年西夏除了战乱,还有接连的天灾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战败了,还有熬熬东山再起的机会,缺粮少食那可是会亡国灭种的。
赵昀筹备的贸易,其实说穿了就是利用西夏此刻的绝境,来换取宋朝梦寐以求的资源,那便是河套平原产出的优良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