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疟
[风证]加减桂枝汤 治先热后寒,烦躁,自汗恶风,名温疟。
石膏四两半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桂枝一两 粳米一合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未发前进三服。
白术散 治伤风不留经络,与卫气相并,病以日作,寒热交煎。
麻黄(去节) 白术(去芦)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陈皮 青皮(去白) 桔梗(去芦) 白芷 甘草 半夏曲 紫苏 乌梅各三分(去核) 干姜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当发日空心一服,临发一服尤妙。亦治时疫。
[寒证]五积散 治体虚作疟,先寒后热,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雪不能冷,恶寒无汗。(方见伤寒阴证类)
养正丹(见痼冷类)、姜附汤、附子理中汤(并见中寒类)总治寒疟。
[暑证]香薷散 治但热不寒,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兼渴。(方见伤暑类)
一方加黄连,每料二两,名黄连香薷散。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每服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二十粒、淡竹叶七皮、车前草二根、晚禾根一握、槟榔一个刀切煎,不拘时候。
小柴胡汤 治伤暑发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每服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麦门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不拘时候。热盛,大腑不通,加大黄、枳壳各一钱,一服立效。(方见伤寒阳证类)
清脾汤 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
青皮(去白) 厚补(去粗皮,姜汁炒) 白术(去芦) 草果仁 柴胡(去芦) 茯苓(去皮) 半夏(汤洗七次) 黄芩 甘草(炙)各等分 或加人参亦可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消暑丸 治伤暑发疟痰多,烦闷眩晕。每服五十丸,淡姜汤吞下。(方见中署类,与前药相兼,多服取效)
[湿证]术附汤 治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喜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所致。
除湿汤 治同上。(二方见中湿伤湿类。除湿汤即渗湿汤)
五苓散 治伤湿小便不利,发疟。(方见伤暑类)
[食证]二陈汤 治伤食发疟,痰多。
陈皮 半夏(制)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乌梅一个煎服。寒多者,加草果;热多,加前胡、青皮、槟榔、缩砂、白豆蔻之类,随意增减。
小清脾汤 治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慓,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结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半,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一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者,悉主之。
厚朴(制同前)四两 乌梅(去核) 半夏(汤去滑) 青皮 良姜各二两 草果(去皮)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未发前并三服。忌生冷油腻时果。此药温脾化痰,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自可常服。
红丸子 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京三棱(水浸软,切片) 蓬莪术(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两 胡椒 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末,米醋煮米粉糊丸,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或二陈汤下。(方见前)
[七情]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甘草 橘红 半夏 草果(去皮) 乌梅(去核) 红枣 生姜
上等分锉散。每用半两,以盐少许淹少时,厚皮纸裹,水湿,慢火煨香熟,取出,用水二盏煎,未发前服。
[痰疟]枳梗半夏汤 除痰下气。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桔梗 陈皮(去白)五两 半夏(汤洗七次)五两 枳实(炒)二两半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半夏丸 治疟咳嗽涎盛,痞满烦闷,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面热,并皆治之。
半夏十六两(汤洗去滑,姜汁淹一宿) 白矾八两(枯过)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后临卧淡姜汤吞下。
[瘴疟]附子汤 治瘴疟经久不瘥,正气羸弱,身热如火,极寒极热,连日方醒,发时沉著枕簟,不能抬身,战掉不堪,便溺饮食俱不便。
附子二枚(一枚生去皮脐,一枚炮去皮脐,盐水浸)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红枣七枚,煎至七分,去滓摊冷,就吞灵砂丹五十粒或百粒;未效,再以七枣汤吞黄芽丹二十粒,仍服黑锡丹以坠痰,亦可回元气。凡有此疟,但当守续真元,沉虚热为法。
小柴胡汤 治挟岚嶂溪源蒸毒之气。自岭以南,地毒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患此,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心,毒涎聚于脾所致。于此药中加大黄、枳壳各五钱。(方见伤寒类)
地龙饮 治瘴疟诸疟,大热烦躁。
生地龙三条(研细末)
上入生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许,新汲水调下。如热炽,加脑子少许服效。
观音丸 取下暑毒、瘴气毒。
圆白半夏(生) 乌梅肉 川巴豆(不去油) 母丁香已上各十枚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麻子大,上下以厚纸盖贴,有油又再易纸。每服五丸,临卧冷水下。
[劳疟]芎归鳖甲散 治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疾虽暂止,小劳复来。
当归 川芎 白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半夏(汤洗七次) 鳖甲(去裙,醋炙黄) 芍药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不以时服。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少许。
[疟母]消癖丸 治弥年经吐汗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癥癖,腹胁坚痛。
芫花(炒) 朱砂(研)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去癖,须用芫花、大戟破水之剂。下后即与养胃汤。(方见伤寒阴证类)
[热疟]八正散 治疟发则心烦脸赤,声叫烦躁,极热欲冷地上卧,及饮冷浆。加牛黄、灯心、白竹青煎即效。(方见积热类)
白虎汤 治热疟表里俱热,时时恶寒,大渴,口舌干燥。加人参二钱。(方见伤寒通治类)
[虚疟]分利顺元散 治虚怯人患疟,未可进常山等药者。
川乌一两 附子一两或二两 南星二两 木香(别剉)五钱(旋入)
上除木香不见火,三味各一半,去皮生用,即三生饮;一半炮熟,即顺元散,合和切片。每服四钱,生姜十片、枣七枚,水一盏,煎至七分,当发前一日及当发之日早晨连进二三服。以化去痰。谚云:无痰不成疟。又半生半熟,乃能分解阴阳也。
四将军饮 治疟作时仆厥,撼掖不醒,是中心抑郁,阴阳交战所致,先依灸法,后仍服此药。
附子一两 诃子四个 陈皮四个(全者) 甘草四寸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七枚,煎至七分,初服或不纳,再进则渐能咽,四服尽顿愈,更不复作。
七枣汤 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痎疟,不问寒热先后,与夫独作叠间日,悉主之。
附子一枚(炮裂,以盐水浸再泡,如此凡七次,至七次不浸,去皮脐)
上锉散。水一碗,生姜七片、枣七枚,煎至八分,当发日空心温服,仍吃枣子四五枚。
理脾饮 治脾脏不和,疟疾泻利腹痛,下部无力,体重足痿,脚下痛,饮食中满,四肢不举。此方极验。
橘皮(生用) 甘草(炙) 厚朴(去粗皮,一两姜汁炒) 羌活 防风 肉豆蔻 白茯苓各二钱半 川芎半两 吴茱萸一钱(去梗)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果附汤 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黑锡丹 治冷痰作疟。(方见痼冷类)
冷附汤 治疟疾无过是痰实痞塞不通,脾胃弱,虚热在上,停于胸膈,不得入于脏腑,所以五更冷服,乃使药下达,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屡用屡效。
附子重九文一两(炮,去皮脐)
上切作片,分二服,水二大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隔夜煎下,用薄绵覆盏面露一宿,五更初冷服。
[久疟]丁香煮散 患疟经年不安,黄瘦,饮食减少,虽有时歇三两日,或劳力,或吃少毒物相犯,寒热立至。多服效。(见呕吐类)
大已寒丸 治疟久不愈,每发则极寒极热,疟退汗如雨。生姜、枳实煎汤服,一服不作。(方见泄泻类)
橘皮煎丸 治久疟。扶虚,理脾胃。(方见痼冷类)
[通治] 疟疾阴阳交争,寒热互作,用药须半生半熟,半冷半热,乃收十全之功。
草果平胃散 治脾虚作疟,不问寒热先后,饮食不进,宜服。
上以生料平胃散四两,加入草果、大腹皮、槟榔、青皮各二两,锉碎,相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空心,多服收效。
人参养胃汤 治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恶心,胸满啘,身体疼痛,栗栗振寒,面色青白,不进饮食,脉来弦数。每服生姜七片、枣二枚。多寒,加炮附子。(方见伤寒阴证类)
小柴胡汤与养胃汤合和,名加减清脾汤。寒多热少,多用养胃汤;热多寒少,多用柴胡汤;寒热均,则平用。生姜、桃柳枝、地骨皮、红枣煎,多服取效。
藿香正气散 治疟遍身肿满。加草果、缩砂一两。(方见伤寒阴证类)
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和,名柴苓汤,治伤风伤暑疟大效。每服姜三片、麦门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方见伤寒阳证类。五苓散方伤暑类)
柴胡桂姜汤 治疟或有寒者,但寒不热者。亦治久不愈者。
北柴胡四分 桂心一分半 黄芩一分半 栝楼根二分 牡蛎(杵碎,炒) 甘草 干姜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
加味二陈汤 每服四钱,姜五大片,加旋覆花四钱煎,日四服,不拘时候,久疟有效。虚弱人,果附汤兼服。(方见前)
[截疟]胜金丸 治一切疟病发作有时。盖因外邪客于脏腑,生冷之物内伤脾胃,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或寒多热少,或寒少热多,或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或连日不发,或间日而发,或发后三五日再发,寒则肢体颤掉,热则举身如火,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喘急,口苦咽干,背膂痠疼,肠鸣腹痛,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并皆治之。
槟榔四两 常山(酒浸,煎焙)一斤
上为末,水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发前日晚临卧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热物茶汤之类;至四更尽再用冷酒吞十五丸。忌食一切热羹汤粥食。午间可食温粥,至晚方可食热。忌一切生冷鱼腥等物。
又方 川恒山二两为末,鸡卵二个取清为丸。(治证服饵,一如上法)
露星饮
常山一味细锉。每用五钱,半酒半水煎,去滓,于当空以薄绵封盖碗,露至天微明时,取荡温服,些小呕泄无妨。
辰砂丸 治疟之为苦,异于诸疾。世人治之,不过用常山、砒霜之类发吐取涎而已,虽安,所损和气多矣。有人病疟半年,前人方术用之略尽,皆不能效,服此遂愈。
辰砂(有墙壁光明者) 阿魏(真者)各一两
上研匀,和稀米糊丸,如皂角子大。空心浓煎人参汤下一丸。疟之为病,虽在忌医之列,但体认得所因真的,按方用药,无不切效。(一方用白茯苓、甘草各三钱,分三服,水一盏煎,临发时顿服自效)
又方 生姜四两,连皮捣烂,止用自然汁,约明日当发隔夜安排,将纱片遮盖露一宿,五更初搅动,澄者一上吞吃,或有痰吐,任之即安,或微利亦安。
灸法 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宛宛中,灸三七壮至四十九;不止,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大陵穴在掌后两骨间,灸三壮立效。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
凡灸疟,必先问其病所发之处,先寻穴灸之亦可。
针法 于十指近甲梢针出血,及看两舌下有紫肿红筋,亦须针去血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