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出手买进盖可股票
在沃伦·巴菲特与杰克·伯恩会面的第二天,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开始买入盖可的股票。巴菲特下达了“买入更多”的指令,最后,共花了411.6万美元买入了1294308股盖可股票,每股平均成本为3.18美元。这次大手笔的买入对伯恩而言,是一次真正的提振,这表明除了他之外,还有人对盖可的东山再起抱有信心。
另一线希望出现在7月中旬,当时华盛顿的保险监督机构放宽了限制,允许盖可公司继续运营。现在,盖可所需要做的就是说服一些保险同行,将自己身上承担的25%的风险敞口分保出去。哦,这至少需要新筹集5000万美元的资本金。
这个要求是对一家综合成本率(combined ratio)为124的保险公司提出的标准,盖可的综合成本率为124,这表明盖可是有史以来最为糟糕的保险公司之一。这意味着,它售出的每1美元保单,必须背负1.24美元的索赔负债和其他成本。
在盖可悠久的历史中,这是它第一次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承保业务亏损。紧紧抓住了救命稻草的伯恩强调,截至1976年第二季度,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已经改善,提升到了113。但是,每一个人都看得出来,盖可的核心业务依然在亏损。因此,无论是让其他保险公司接手分保业务的风险,还是让潜在的投资人认购新股进行资金募集,都是非常困难的事。
巴菲特和伯恩撸起袖子加油干
尽管对盖可公司的信心依然低迷,但伯恩手中已经有了一张新牌,这张强有力的牌就是巴菲特。巴菲特这个名字在华尔街的眼中,越来越成为公认的精明投资者的代名词,同时巴菲特也是一家运营出色的保险公司——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领导人。
巴菲特不仅对伯恩的计划、盖可的经济特许经营权以及伯恩的人品表达了口头上的认可,而且以411.6万美元的真金白银给予支持。巴菲特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盖可与其他各方的谈判。
现在,巴菲特与伯恩身处同一个战壕,他去见了华盛顿的保险监督主管,向对方解释说,自己已经承诺向盖可注资数百万美元,并同意伯克希尔分保盖可的部分风险业务。接下来,最严格的监管机构是否允许盖可有足够的时间(数月)引入其他保险公司合作,并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呢?
问题是,没有其他保险公司愿意分保盖可公司25%的风险,除非它可以另外募集5000万美元的新资本金。换言之,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愿意投入这5000万美元,盖可只能自己消化这25%的风险。
解决方案是让上述两件事同时进行,伯恩做到了。8月初,他成功地说服了27家保险公司对盖可25%的风险敞口提供了再保险,但这是在严格条款之下进行的,即盖可必须成功发行至少5000万美元的新股。
伯恩必须找到投资银行接受这项新股发行工作,但这是一个难题。他在华尔街的大型投行间到处游说,希望得到它们的支持,但他得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拒绝。
当他前往一家规模较小的投行——所罗门公司时,已经感到非常绝望,因为这家公司更专注于债券交易,而不是股权融资。但巧的是,所罗门公司正打算提升自己在权益市场的地位,他们听取了伯恩的想法,也听说了巴菲特的承诺,认为盖可公司可以被挽救,并能够为股东创造良好的回报,于是决定帮伯恩这个忙。
发股集资
1976年8月18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称盖可公司将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一家大型投资银行提出购买并向公众再转售盖可发行的优先股”。如果现有股东以及“所有参与盖可再保险业务安排的其他保险同业”未能足额购买所发新股,则剩余新股全部由牵头投行所罗门包揽。
优先股的股息为8%,可转化为普通股。这样,再保险公司就可以拯救盖可,避免整个保险行业的声誉下降,同时也获得再保险的保费收入。将来,它们还可以通过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方式,从盖可股价的上涨中获益。
伯恩后来说:“将这些环环相扣的因素放在一起,是一个复杂到令人震惊的难题。最大的挑战是人的因素,当出现负面新闻报道时,我们必须推销、说服、谈判、施压、奉承,所有这一切一环套一环,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恰到好处的小胜利,最终我们成功了。”3
整个优先股的发行工作到11月终于完成,巴菲特对盖可公司的未来是如此抱有信心,以至于他告诉所罗门,伯克希尔愿意收购其他人没有认购的所有优先股,这对于伯克希尔而言也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因为当时伯克希尔的市值也并不比盖可保险高多少。
最终,股票发行和分保业务都进行得很顺利。伯克希尔仅买到了1986953股优先股,耗资1942万美元。这个数字在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到1976年12月,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总值也不过才7540万美元。
他们成功了!伯恩和巴菲特成功地扭转了局面,将信心下降、资本流失的恶性循环转变为吸引资本、增加保单的良性循环。截至当年年底,盖可的资本金达到了1.36亿美元,资本充足,增长可期。如图1-3所示。
图1-3 1976年,信心的良性循环
那些参与盖可再保险的公司从分保业务中获得了良好回报,那些敢于购买盖可股票的保险公司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有一点令人难过,盖可的前任董事长、巴菲特的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先生的投资基金于1948年首次买入盖可股票,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在伯恩和他当年的学生巴菲特的领导下盖可东山再起的惊艳表现,因为格雷厄姆在1976年9月离世,享年82岁。
巴菲特回顾自己为何买入盖可
1980年,在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年度信件中,巴菲特解释了自己如此大手笔投资盖可的逻辑。
他说,这些年来,见证了数百起试图扭转局面的案例,并得出结论:“除了少数例外,当一个声誉卓著的管理层去拯救一个声名狼藉的企业时,往往后者的声誉毫无起色。”
他接着说,盖可可能是一个例外,它在1976年从破产的边缘被拯救了过来,它的复苏需要杰出的管理才能,而杰克·伯恩恰恰具备这种才能。
“盖可过去凭借其基本面所具有的商业优势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今天,这种优势依然存在,尽管它被淹没在财务困境和运营困境的海洋之中。”
巴菲特将盖可当下的问题与1964年美国运通的色拉油丑闻进行了比较。他说,这两家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公司,暂时的打击给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并未对公司的基本面造成致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