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延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多旋翼飞行器的发展历程

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多旋翼构型飞行器作为一种典型的旋翼航空器,同其他发展成熟的航空器一样,其发展历程也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萌芽期(1900年以前)、探索期(1907年至1957年)和发展期(1990年至今)。

1.1.1 萌芽期(1900年以前)

多旋翼飞行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国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的竹蜻蜓。据葛洪《抱朴子》记述,“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其中的“飞车”被认为是关于竹蜻蜓的最早记载。

图1-2 中国古代发明的竹蜻蜓

(素材来源:zhidao网站)

古代的竹蜻蜓,其由竖向竹柄和横向叶片组成,呈“T”字形布局,双手一搓而后松手,即可飞入天空。最初,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儿童玩具。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于竹蜻蜓飞行原理的探索,人们创造出了现代旋翼飞行器。也正因为如此,竹蜻蜓被世界公认为是现代旋翼飞行器发展的最早雏形。

无巧不成偶!意大利的达·芬奇于1483年提出了天马行空的构想,即人通过不停地旋转螺旋桨而起飞的设计方案。虽然这种设计方案最终没能成功地实现离地飞行,但是它为现代旋翼飞行器的发明提供了发展方向。

时间漫步至1796年,受中国竹蜻蜓的启发,英国的乔治·凯利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共轴双旋翼飞行器。

随后,他于1809年在《论空中航行》的论文中破天荒地提出了物体在空中航行的力学基础,系统论述了空中飞行器的四种受力行为,即升力、重力、推力和阻力,这些重要论断为现代航空器的空中飞行奠定了理论发展基础。也正因为这种开创性的贡献,乔治·凯利被誉为“现代航空之父”。

图1-3 达·芬奇设计构想和乔治·凯利制作方案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对天空的各种好奇和想象,大部分都局限在想象进入和替代进入的思维框架内。此外,在这种混沌无序的萌芽阶段,世界各国的发明家也是脑洞大开,贡献了许多的奇思妙想,比如1828年意大利萨尔蒂(Sarti)的共轴旋翼方案、1754年俄国罗蒙诺索夫(Lomonosov)的双旋翼方案、1845年法国的科苏斯(Cossus)三旋翼设计方案、1861年美国尼尔森(Nelson)的四旋翼专利方案、1886年法国凡尔纳(Verne)的多旋翼飞船方案等。

图1-4 萌芽期的五种典型多旋翼飞行器方案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1.1.2 探索期(1907年至1957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大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内燃机,作为一种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它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然在航空领域也不例外。

得益于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这种能量转换装置能够突破地心引力的束缚,使得载人进入天空变成了可能。在查尔斯·里歇(Charles Richet)教授的指导下,法国布雷盖(Breguet)兄弟于1907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载人多旋翼飞行器,该机可运载1人,高3.7m,空机重量500kg,起飞重量578kg。它采用1台34kW的活塞发动机,拥有四副双旋翼,其旋翼直径为8m。

图1-5 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多旋翼飞行器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据史实记载,这架多旋翼于同年8、9月份进行了载人飞行试验,飞行高度约1.5m,飞行时间1分钟。虽然这次进入天空的载人飞行时间非常短暂,但是这次飞行开创了人类搭乘多旋翼飞行器进入天空的先河。

1920年至1924年期间,法国的艾蒂安奥米西恩(Etienne Oemichen)先后研制改进了多架多旋翼构型飞行器。据资料记载,第一架原型机在使用气球提供辅助升力条件下实现了离地飞行,第二架原型机在做了大量改进后成功实现了空中飞行,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飞行纪录,最大航程1km,最长飞行时间14分钟。

图1-6 Oemichen No.2原型机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该机空机重量800kg,采用1台135kW的发动机,拥有四副单旋翼和八个螺旋桨,旋翼直径为2×7.6m/2×6.4m。虽然当时这种多旋翼构型实用性并不强,但是其垂直起降特点还是引起了多国军方的广泛兴趣。

大约在同一时期,苏联的乔治·德博特扎特(George de Bothezat)在美国空军的资助下,研制了一款四旋翼飞行器,该机最多可运载4人,长宽高19.8m×19.8m×3.05m,空机重量1678kg,起飞重量1700kg。它采用1台135kW的发动机,拥有四副单旋翼和八个螺旋桨,其旋翼直径8.08m。

据公开资料,该原型机于1922年期间进行了百余次飞行试验,最终可在9.1m高空悬停,飞行时间约3分钟。然而,由于当时发动机效率低,该机飞行性能差,实用性并不强,最终军方还是选择了放弃。

图1-7 德博特扎特的原型机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最是无聊怕空档!转眼30余年过去了,在多旋翼构型领域中,新技术几乎没有掀起一点波澜,平静得超乎寻常。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多旋翼飞行器才迎来了一丝发展的曙光。1956年,美国的D. H.卡普兰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载人多旋翼飞行器。该原型机可运载1人,空机重量998kg,采用2台66kW的发动机,拥有四副单旋翼,旋翼直径为5.92m。

据相关资料,该原型机采用变距拉杆控制,在空中可实现悬停和机动飞行,但是其运载重量、飞行速度和最大航程等性能表现非常一般。与同时期其他构型飞行器相比,该机优势并不突出且劣势非常明显。在飞行性能望尘莫及的情况下,当时多旋翼构型也只能望洋兴叹,再度沉寂。

图1-8 转换翼公司(Convertawings)Model A原型机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图1-9 柯蒂斯-莱特公司VZ-7原型机

(图片来源:aviastar网站)

随后于1957年,在美国陆军的资助下,柯蒂斯-莱特(Curtiss-Wright)公司研制了一款名为“飞行吉普”的四旋翼飞行器。该机最多可运载2人,长宽高5.18m×4.87m×2.83m,空机重量771kg,起飞重量952kg。它采用1台320kW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达51km/h,飞行高度约60m。据参考资料,该公司在1958年先后研制了2架原型机,进行了大量的飞行试验,可轻松地实现空中悬停和大机动飞行。但是,由于其技术指标均未达到军方要求,因此该项目最后无奈地选择了清算下马。

好景不长!多旋翼飞行器随即又转入了一段更长时间的空档期,将近40年之久。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其一,拉力载荷低,固定翼构型1kg推力可以拉起10kg重量,而多旋翼构型只能拉起与其推力1∶1的重量。其二,气动效率低,多旋翼构型迎风面积大,阻力系数高,气动阻力大。其三,控制稳定性差,传统机械操纵机构复杂,机构操纵协同响应慢。其四,桨叶半径不能无限扩大,根部易疲劳折断。其五,内燃机热效率有瓶颈,理论上不超过60%,而实际应用在30%左右。

1.1.3 发展期(1990年至今)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不断革新,让人类许多以前的想象开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向往。当然,人类对天空的想象也不例外。

受益于微机电系统的成熟应用和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多旋翼构型的发展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向身姿更小的娱乐玩具领域。至此,多旋翼飞行器开启了一段以小型化为主的发展之旅。

以keyence gyrosaucer为代表的迷你四旋翼飞行器,首次在日本市场发布,就赢得了许多年轻爱好者的追捧。它全身采用泡沫材料制作,在室内可安全地飞行,飞行时间约3分钟,很像一只升级版的“竹蜻蜓”。随后,美国Mike Dammars公司、德国Silverlit公司和美国Dranganflyer公司也陆续推出了多旋翼产品。

随着玩具市场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人们对多旋翼产品的娱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精确悬停、智能操控等。于是,研究人员开始转向以飞行控制为核心的研究方向。

图1-10 微小型多旋翼产品

(图片来源:bing网站)

以德国Microdrones Gmbh公司推出的四旋翼MD4-200为例,它能在室内进行精确的悬停,并且可以实现半自主飞行,这也基本奠定了多旋翼构型的稳定控制技术基础。随着维杰·库马(Vijay Kumar)和拉菲尔·安德烈(Raffaello D'Andrea)两位教授先后在TED上的两次飞行演示,多旋翼的飞行控制技术也基本发展到了顶峰,如编队飞行、牵线拉网等。

图1-11 多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演示

(图片来源:TED网站)

面对控制性能如此优异的多旋翼飞行器,人们显然不愿意将它的应用局限在娱乐玩具领域。于是,多旋翼飞行器开始转变为以应用拓展为主的发展方向。2012年,大疆创新科技公司首开先河推出了一款名为精灵的航拍一体机。一经上市,就引爆了当时的国内外市场,成为现象级的热门消费类电子产品。紧接着,多旋翼飞行器应用领域不断被拓展,俨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亿航智能在编队飞行领域翩翩起舞;零度智控在电力巡检领域自由摇曳;极飞科技在植保领域挥洒自如;空客公司在载人领域不遗余力,等等。

图1-12 多旋翼飞行器应用领域拓展

(图片来源:bing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