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厂大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种花生

但郭灶火看着四周碧绿的麦田又打消了这念头,从时间上来说,这时候不适合挖石头。

为什么?

因为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要种花生了,种好花生接着就要抢收麦子,麦子收好了得迅速把玉米种下去等雨,等玉米出苗也就到了夏季,夏季雨水多,石塘里灌满水,没法挖。

冬天雨水少,阳光不暴烈,老农民没事干正好挖石头,人在石塘底消闲自在地干,锻炼身体的同时顺便把钱给赚了。

这应了农村那句古话:夏天不挖石,冬天不洗澡。

为什么冬天不洗澡呢?

据老人说,人身上的汗出多了就变成一种老垢,附着在身体上保护皮肤也耐冻,冬天洗澡多了,皮肤会变薄,不耐冻。

何家秀在地南头把粪布好,扛着铁锨朝郭灶火这边走来,边走边把地里的小石块捡出来,别看它们块头小,但经常会伤到犁头,只要看见了都会捡出来带走。

“灶火,在那傻站着干嘛,收拾收拾咱们回家。”

见儿子站那手里拿着一块白石头发呆,何家秀说道。

郭灶火颠了颠手里的石头:“妈,你说咱家这地下,会不会有石塘子?”

“若是被石头绊了一下就能发现石塘子,那大路上到处都是石塘子了。”

何家秀心说儿子是被穷怕了,见到白石头就认为地下有石塘子。石塘子哪有那么容易发现。

被母亲这样一说,郭灶火觉得石塘子的事暂时先搁置一下,现在不是挖石头的季节,反正今年土地不会动,石头在地里跑不掉,等秋天收完花生,想个法子“发现”石塘就成。

“妈,咱家这块地里的花生可以提前种,这几天就可以下种子。”

郭灶火说着蹲下抓起两把土在手里捏着,经过一个冬天的裸冻,土壤变得很软,是块肥田。

“庄稼活不用学,人怎着咱怎着。这花生可不能提前种,种早了不养苗。”

何家秀心说儿子今天这是怎么了,又是石塘子又是提前种花生的?

“妈,你说的那些都是老黄历了,现在种庄稼讲究科学种植。

以前之所以不能在这个时候种花生,是因为以前此时的气温低,花生种下去不发芽。

我看报纸说现在全球气温变暖,当下的冬天至少比十年前的温度上升了四五度,这样算来花生可以提前种,收也能提前收,到时候咱们独家经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说不定价格能翻倍呢,这样一来,咱家秋天就能翻身。”

当下玉米和小麦都不值钱,在他们这个偏远地区唯有花生是个例外,因为这个地区有肥沃的黑土地,很适合种花生。

花生此时也被城里人称为“油果”。

干花生的价格能卖到四毛钱以上,在花生刚收获的那两三天,潮湿的鲜花生拉到县城里能卖到六、七毛一斤,但这个价格只限两三天,等县城里人们尝鲜的风头过去且花生大面积收获时,价格就会断崖式跌落。

郭灶火大略算了一下,自家这里有六亩地,花生平均500斤一亩就是3000斤,到时候独家经营,鲜花生至少得卖8毛一斤,就能卖2400块钱左右,这笔钱差不多能够盖三间大瓦屋了。

这在当下的农村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个县城职工三口之家两三年的收入了。

在当下这个时代,除非抢银行,否则老农民不可能三两个月就发财致富。

即便他是重生者,想发财也得慢慢来。

当然了,这种巧钱只能赚一年,明年村里的人都会跟风一起种,到时候所有花生一起下来,价格照样卖不上去。

后世的人们在工作上卷,当下的农村人在种庄稼上卷,谁也不想慢别人半步。

“你不说我还真没在意,这天是比往年暖和了很多。”

被儿子这样一说,何家秀觉得有道理。

“记得我还是小闺孩的时候,这个时候早晨还上着麻花冻(薄冰),最近几年的冬天,确实比以前暖和了不少。”

“妈,往年都是一个月后种花生,咱们最近几天就把花生种下去,种的早收获的早,到时候咱们把鲜花生往县城里一拉,独家经营,打底8毛一斤。”

听说花生能卖到8毛一斤,何家秀默算了一下账,顿时动心,但想了一会说:“我担心万一种早了会把花生芽冻死。咱家就指望那点花生种,要是冻死了,那可就没钱买喽。”

“没事的妈,你相信我,我最近一直看报纸,咱们这地方信息比较落后,一些发达地区的花生都是早种,不过要起垄种植。”

在当下这个时候,农村人只听说种山芋要起垄,还从没听说种花生也能起垄。

“起垄?”

何家秀心里既欣慰又有点难过,欣慰的是儿子长大了,开始关心起庄稼活了。

难过的是儿子上了这么长时间的学,学了那么多的知识最后还是要回到农村务农。

丈夫一直因为儿子没能考上大学而耿耿于怀,其实灶火已经很优秀了,据说能上完高中的人,已比全国八成的人都优秀。

要怪只能怪自己出身不好生在农村,如果自己是城市户口,就凭灶火的高中学历,肯定能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

可在农村,他只能务农。

想到这里何家秀心里很不是滋味,书豪也是高中没考上大学,但人家有个好舅舅,把他弄到小学去当民办教师,等有机会转正了,就是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突然,一个念头在何家秀的脑海里闪过:能不能让书豪跟他大舅说说,把灶火也弄去教书,哪怕不能在中心学校,到下面各个大队的学校去教书也好啊,过两年想办法送礼找人把正转了,孩子的书就算没白读。

想到这里,何家秀忽然有点后悔这两年不应该跟何冷梅不对付。

随即她又想,好死是外人,孬死是家人,怎么说她是灶火的大娘,我跟她之间闹矛盾,灶火跟她的关系挺好,这忙她应该能帮。

想到这里,何家秀一下子开朗起来,觉得以后得跟大嫂子好好相处。

“对,起垄。”

郭灶火想起大概在六七年后,当地发明了一种种花生的办法,就是把种花生的地方给做成高垄,这样种出来的花生既不怕旱也不怕涝,抵抗病虫的能力也增加,亩产由之前的四五百斤提升到六七百斤。

农民种的花生不在交公粮任务之内,所以花生的价格比小麦高很多。

“这事呢,得找你爸商量!”

何家秀以为儿子只是一时瞎豪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随便应付了几句。

此时她的心思都在想如何跟大嫂和好,下一步想办法把灶火弄去教书。

“妈,咱们去麦地看看吧!”

郭灶火重生回来,都忘记自家的另外几块地在哪里。

前世他总喜欢有事没事到自家田里看一看,转一转,呼吸一下那里的空气。

那种感觉很踏实。

“走,看看去!看看咱家麦子长的怎样了!”

何家秀也想去看看自家麦子的长势,上次去麦地还是春节后锥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