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圣人拜七岁小孩为师/祭孔
大圣人孔子曾经被七岁小孩问住,并谦虚地拜那个小孩为师。那是发生在他周游列国时候的事。
公元前489年,楚国和吴国两军对峙,眼看着随时都会打起来,而负函(现在的河南信阳)就成了两国交锋的第一战场。这时候,孔子正在被楚大夫叶公请到那里讲学,只好因战势中止了,去往楚国都城郢都,应楚昭王邀请前去讲学。
孔了及他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等人经过大别山时,正值金秋十月。他们一路欣赏秋日景色,一边探讨仁义之道,时尔在风景优美的地方采风,写些文章。
这天,看看天色要晚了,孔子吩咐车夫:“赶快一些,赶在天黑前找到村子住宿。”
车夫答应着甩着响鞭,车就飞一样向前跑。
突然,嗄蹬!车停了,孔子险些被怂出去。
“为什么突然停车?”孔的心扑扑跳着,问。
“前面有一群小孩挡着道,过不去。”车夫回答。
“请他们让一下。”
子贡跳下车,走到那群小孩身边,问:“小孩,看见马车来了怎么不让道,被碰到了怎么办?”
只见领头的小孩一挺胸:“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绕道走吗?”说着,几个孩子把垒的“城堡”守卫起来。
子贡有些生气了,怒目圆睁:“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这是孔夫子的车!”
“哼,孔夫子又怎么样?”小孩不屑地把胳膊在胸前一抱。
孔子见争吵不下,就亲自走下车看个究竟。
小孩对于这个行为优雅的长者根本当透明人一样,继续垒自己的“城堡”。
孔子和蔼地摸了摸小孩的头,说:“小朋友,请你们把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好吗?”
小孩抬起头答:“我们正在忙着筑城呢,不能搬开,请你们绕道吧。”
孔子到处讲学,什么调皮的学生没遇到过呀。他笑了笑:“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就得给我们让道。”
“好啊。”小孩豪不犹豫地答应了。
“你说是父母亲还夫妻亲啊?”孔子问。
“夫妻亲。”小孩想也没想,冲口而答。
孔子摇摇头:“不对,没有父母哪有夫妻啊?”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啊?”小孩理直气壮地辩解。
孔子说:“父母把儿女从小抚养大,教育成人,当然是父母亲了。”
“夫妻在一起要生活一辈子,共同劳动,一起睡一起吃,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儿女长大就要离开父母,把以夫妻亲。”
孔子没有话说了,因为他也觉得小孩的话很有道理啊,于是,躬身施礼:“你说得很有道理,真是神童,老夫这里有礼了,只是我们要要事急着过去,请借道给我们用一用。”
小孩晃晃脑袋:“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呢?”
子路早就快气疯了,见老师竟然向一个小孩施礼,就气哼哼地说:“你们这是什么城堡啊,只是小孩的游戏!”
小孩想了想,觉得理亏,就问:“那你们告诉我,有什么重要的事?”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孔了回答。
“既然您能到处传道授业,那肯定很有知识了?”小孩问。
“是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我无所不知。”
“是吗?那我问你,您知道自己有多少根眉毛吗?”小孩一脸坏笑地问。
“本人又看不见眉毛,怎么能知道多少根?”孔子怔怔地回答。
小孩又问:“你上知天文,那你说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
“是吗?太阳少,只有一个,那你知道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小孩又问。
“这个,这个,还真没研究过啊。”孔子羞愧得脸上火辣辣的,对着小孩深施一礼:“楚地多人才啊,老师,请您多指教!”
小孩:“指教不敢,我正忙着,后会有期吧。”
孔子即刻命人绕道而行。
这个把孔子问倒的小孩叫项橐。因为这个典故,项橐被写进了《战国策》,孔子与项橐对问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这个故事也更全现了大圣人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高尚情操。
孔子一生故事数不胜数,对后人都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论语》一书记灵了他一生的从政、治学、教育及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考和经验总结。像我们平时熟悉的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哲理都是从孔子语录中整理出来的。他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最早创办了私立学校,弟子在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在当时,都是各国重要的人才。他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为教材,开设了礼仪、音乐、射箭、书法、数学六门课程。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五千年,还对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孔子旧宅曲阜立庙,把他生前的衣服、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每到孔子生日这天,即9月28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从隋朝开始,“先师”成了对孔子的专有尊称。现在祭孔大典已经成了世界性的追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