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协同化下多元主体的公共危机治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1.3.1 风险社会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进步,今天所面临的危机事件呈现出高发、频发、突发的趋势。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各类风险危机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界乃至整个社会领域控制和操纵的欲望和能力日益提升。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制度的创新让人们创造出便捷的生活方式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如超大型的城市、高效的通信系统。经济发展一方面的确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使得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使得我们生活中的风险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我们已进入了风险社会。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与传统风险相比,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公共风险增加,而且更多是人为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传统风险更多的是自然属性),如核泄漏事件、“9·11”恐怖袭击、疯牛病等全球性或区域性事件。

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社会发展程度越高风险却越大。每次人类发展、社会进步都会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因此,平衡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尤其重要。风险管理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它是在提升社会治理、发展管理技术水平,优化管理手段中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

风险社会是多重因素复杂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科技、制度、社会结构、人口、信息化、全球化等。科技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存在技术滥用等风险;物质的发达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设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利益关系的和谐稳定成为制度制定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社会结构方面,农村的空心化与大中城市的人口过度集中引发冲突;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匮乏等,都是现代社会风险加剧的诱因。

我们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享受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经历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变迁背后是各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贝克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压缩饼干”理论,他把中国以二三十年完成了西方社会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比作压缩饼干。不可否认,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主要体现为重大的利益调整,并以各类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各类危机事件其本质是急剧社会变迁风险的外显,也就是说这些风险因素在相关的事件下交互影响,最后以各种类型危机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危机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今天我们拥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面临高水平的风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风险、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风险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的不稳定、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越轨的普遍性和社会矛盾的突出化等方面。我国的社会风险既有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制度性风险,也有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技术风险,还有信息化、网络化影响下的传播风险。这些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常态化及策略选择的不确定性,最终表现为危机事件呈现扩大化、普遍化和弥散化趋势。正如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折射出在社会风险治理领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之,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物质分配差距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积聚,公共危机事件的暴发只是外显,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解决问题。

1.3.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就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围绕“一案三制”展开,“一案”是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三制”指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和法制。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突发应急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了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这次改革整合了11个部委的13项职能,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等部委,明确了相应的责任。至此,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更上一个层次。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治理在政策和理论上上升至新的高度。

正是因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我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过程中,在应急响应的速度、信息公开、政策调适、国际合作等方面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期相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在公共危机的多元主体参与度、协调能力、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和监管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1.3.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问题

梳理近十年发生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从预防、减缓到事后恢复的整个过程,发现我国在危机管理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重处置轻预防,对危机萌芽阶段重视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即使发现也存在一定的侥幸和应付的心理,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2)救援过程中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应急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区、家庭、个人参与不足,往往错失最佳救援时机。

(4)我国突发事件的应对合作性欠缺,主要表现为应急管理部门与媒体的合作、应急决策部门与社会科学专家的合作、应急军民合作、相邻省(区、市)的应急区域合作、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