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人一声吼:大庆故事(革命精神谱·红色故事书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三井绽放的礼花松

金风飒飒,遍野秋黄。举目望去,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永跃村,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形如卧虎的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11个金色大字,这就是松基三井纪念碑。

为什么大庆油田对松基三井这么重视?因为这口井最早喷出油流,哗哗喷出的石油如黑色的礼花,在蓝天下怒放。这一刻,中国向世界宣告:在松辽平原上发现了特大油田。这一天是1959年9月26日,即发现大庆油田的日子。

松基三井喷油的消息传到北京,让日夜挂念中国石油的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心花怒放——我们中国终于找到大油田啦!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面对战争后的满目疮痍,恢复中国工业刻不容缓。而工业急需的是石油。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缺少石油就会导致“工业贫血”,新中国的经济怎能发展得起来?当时,全国只有几个小规模油田。外国专家将“中国贫油”的帽子牢牢地扣在新中国的头上。

毛主席为石油焦急,他曾这样感叹:“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朱德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都不如一根打狗棍。”

早在1952年2月,毛主席就发布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师7747人集体转业,奔赴石油战线,充实石油队伍。195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向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征询对中国石油资源的意见。李四光表示,中国辽阔的疆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为了查明地下资源含量,毛主席多次指示要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必须先行。毛主席对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视,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上的工作者。

1958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听了石油工业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石油勘探部署后,指出:“石油工业怎样发展,我看人造油是要搞的……但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当然要靠天然油。”他还指出石油勘探要选择突击方向,要把重点放在东部地区。“对于松辽、苏北等地的勘探,都可以热心一些,搞出一些初步结果。”

这一年,油田勘探人员在松辽盆地的松基二井探测到了少量油气。一直关注着东北的毛主席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他鼓励大家:发现了油气,就是好消息,说明咱们离油田已经不远了!

毛主席的乐观态度,让奋战在第一线的石油将士们深受鼓舞,可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松辽盆地只规划了三口基准井用于油气勘探。现在,前两口基准井出师不利,第三口基准井的井位选择就成了关键。

这最后一口基准井定在哪儿?这是钻探任务的最后一次机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关键时刻,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既兴奋又沉寂,在小小的工作室里,灯光从夜幕降临一直陪伴他到天明。必须缜密又缜密,思考加思考。他来回踱步,不时停下来审视着两套资料。突然,他双眸一亮,盯在地图上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附近一个叫高台子的村屯上,那里的地质构造是隆起的地层,发现石油的概率很高。他手中的红蓝铅笔最终重重地在那里画了个红圈。

1958年9月,黄汲清召集松辽勘探的有关技术人员在一起讨论,最后同意将松基三井的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村隆起上。1958年11月29日,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了松基三井井位。

定下井位,开干!

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2118钻井队。32118钻井队的工人们冒着严寒,顶着北风,呼啦啦地奔赴大同镇。靠人拉肩扛,把几十吨重的钻机设备运到了松基三井的井位。井架竖起来了,钻机隆隆开钻了……

松基三井的钻头到达1000多米的深度时,工作人员取出了含油饱满的油砂样本。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打到1460米时,突然停钻了,原来是井打斜了。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在与黄汲清等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管它下面是什么,先打下去再说!”

经过不懈奋战,32118钻井队终于在1959年9月26日将松基三井打成了,喷出的工业油流宣告大庆油田被发现了;中国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哗哗喷出的黑色油流就像绽放的礼花,呼呼的油流喷射声就似轰鸣的颂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