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来自一连串的好问题
你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除非你开始向自己提问
写作往往是从一个闪念开始的。从混乱到清晰,从平庸到深刻,写作者如何才能完成一步步的深度思考,写出更有价值的文章呢?
朋友今年30岁,这一年她瘦了15千克,裸辞离开体制内的工作,从零开始创业,还主动结束了一段长达4年的恋情。高密度变化的这一年,她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于是想写篇文章纪念这波折的30岁。但她思路很乱,太多事情和感慨混在一起,多而杂,很难收敛起来。
写作一篇文章应该从哪里开始?一个好的标题、一个吸引人的开头、一个爆款框架,还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与其向外求方法,不如向内找答案。
我认为一篇真正言之有物、观点明确的文章,应该是从一连串的自我提问开始的。《学会提问》这本书中提到,提问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起点,也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拥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应对嘈杂、混乱的世界。
写作时,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可以帮你梳理繁杂的素材、混乱的想法,让你拥有一个清晰的脑中小世界。未经梳理的素材无法形成系统,表面和浅层的思考容易让文章流于平庸。梳理想法、深入思考是一趟孤独的暗夜之旅,但每提一个问题,就会照亮一寸前方的路。
朋友这篇30岁纪念文,常规写法要么是按时间线索从1月写到12月,要么统计所有事件并一一进行叙述,或者随便选一个点开始写,边写边改,在“如何写好开头”这里就卡住。如果觉得以上写法都太普通、缺乏吸引力,不妨换个思路,来到写作的第一步:梳理想法,让我们试着从自我追问开始。
●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多事,哪几件事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一年,会是哪两个词?
●为什么我觉得这一年很值得写,很难忘?
●有哪些场景,现在还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今年经历这么多事,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这一年,我对成长有了什么新的认知吗?我想表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是什么?
上述这些问题,有的勾起了故事性回忆,有的回放了具体场景,有的开启了对感受的梳理,有的引导我们提炼观点。通过这样的自我追问,我们得以不断地重现发生过的事件,激发内心真实的感受,并让混乱的想法开始聚焦、收敛并逐渐明晰。
这种借由一连串自我追问来梳理想法、搭建文章框架的写作方法,我称之为自我追问式写作。追问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问题的答案就是文章内容的来源。本书将分享在写作的三个不同层级,分别如何通过自我追问来思考,如何一步步通过自我追问写好一篇思路清晰、言之有物的文章。
一篇文章的思路梳理应该从追问开始,写作过程中的内容取舍、观点提炼、思考深度、情绪表达、故事设计等,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追问来完成。
回到上面的案例,朋友对照我提的问题,按图索骥,一点点开始梳理自己这一年。朋友说,看到我提给她的那些问题时,她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在这一年中的得与失。之前只是单纯想记录,感受很多,但是没办法提炼出主要的感受。也正是在追问感受、观点、关键词的过程中,她才第一次重新思考了这一年。
经过一连串的自我追问和深度思考后,她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段话。
写文章之前,我以为自己这一年全都是混乱和艰难。但真正开始好好梳理、自我追问以后,我发现这一年最大的感受竟然不是难,而是掌控感。30岁,我终于用离开的方式拥有了对人生的掌控感。下决心离开不对的行业、不对的人,甚至减掉跟了我十几年的肥肉。让人生全部清零,我才一点点重建起了新的人生。30岁的年龄恐慌反而没那么强烈了。虽然具体的生活本身还是累的,但是创业艰难、咬牙锻炼、走出恋情伤痛,以及应付周遭所有的不理解、不支持,都要一天天熬过来。现在回望,完全掌控人生的笃定感,竟然远远抵消了那些混乱和艰难。这种对生活全新的认知,才是30岁送给我的礼物吧。
确定了“掌控感”这个关键词之后,这一年的那些事仿佛有了一根灵魂主线,全部都被串联起来了。那些紧绷时的焦躁,那些放手后的释然,那些在生活细节里打转的艰难,那些一点点重建的希望的光,一下子都有了落脚点。这样一来,这篇完整的纪念文很容易就同时具备事实层和观点层的价值。
虽然文章是思考的结果,但是写作并不是对想法的一一铺陈,而是零散想法之上的总结和提炼。通过自我追问,我们得以更深入地认识那些表象背后的真相,慢慢地把一堆混乱的想法梳理清楚,从而提炼出一个清晰的观点。一层层的自我追问,就像把一头乱发梳顺的过程,凌乱的想法有机会变成利落、精致的文章。
你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除非你开始向自己提问。
在写作之前,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提问很容易,但只有真正有效的问题才能帮我们开启深入思考,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如何在写作之前提出有效的问题?需要先弄懂两个概念: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比如,一位前辈做了一门很棒的写作课程,你有机会采访他,向他学习。你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您是什么时候开设的这门课?
●这门课程一共分成几个部分?
●学员都是些什么人?
●这是不是您做的第一门课?
●您自己通常是在早上写作,还是在晚上写作?
●您认为初学者应该先从模仿开始吗?
上述这些是好问题吗?换一些问题来问会怎样?
●您是怎么想到要开这门课程的?
●为了这门课,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为什么所有的成年人都要学习写作呢?学写作对他们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这门课的口碑非常好,您觉得原因是什么?您认为是哪些关键细节让课程这么受欢迎?
●在开发这门课的过程中,有什么令您很难忘的事吗?
●在学员的练习过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两组问题,哪一组问题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呢?在回答第一组问题时,往往用几个词就可以,因为答案是固定的,非此即彼。这些都是封闭式问题,不能展开更多细节。在回答第二组问题时,往往需要一段话,需要让对方展开回忆或者探究原因。因为这些都是开放式问题,有空间让对方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思考。
封闭式问题,一般都是:是不是?做不做?谁?哪里?什么时间?哪一个?它们就像上学时的填空题和判断题。开放式问题,一般都是:怎么样?为什么?以什么方式?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它们很像主观问答题。
不管是向对方提问,还是自我追问,都要善于提出开放式问题。具体到写作中,提出好的开放式问题有两个基本要求:具体;直指本质。
问题最好能具体一点,以引出更丰富的事实和信息;问题最好能指向对本质和原因的探究——“为什么”“真的吗”“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让浮于表面的思考有可能再深一层。比如关于年龄这个议题,有篇文章想表达“30岁是女人最好的年纪”,那么究竟如何提出更本质的问题,才能让观点更深刻?
●为什么觉得30岁是最好的年纪?好在哪儿?
●它和20岁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吗?
●30岁真的是最好的年龄吗?30岁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不是更棘手吗?
●是否存在最好的年龄?为什么?
●一个人真正看淡年龄、无惧衰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了成熟的价值观,就真的不会被世俗左右了吗?
像这样一连串对原因、本质、核心概念的追问,会让这个议题的探讨更深入、更有层次、更与众不同。当然,每个人的阅历和思考深度不同,对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会不同。不同的答案,带来不同的观点。
好文章来自一连串的好问题,具体且直指本质的问题,能帮我们梳理想法、提炼观点。只有不断追问,提出好问题,文章才能摆脱平庸、寡淡,变得细腻、深刻,引人深思。
在不同的影响力层级,具体如何提问
不同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会带来不同质量的答案。好的问题能更精准地挖掘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为读者提供价值,并且不断地跨越影响力圈层,让文章的价值逐级提升。
全书将分三部分来讲如何更有效地在文章中提供3种价值,以及在文章的每一个影响力层级,具体需要做到哪些方面,如何做到,方法是什么。具体来讲,每一种价值会对应不同的问题包。这些问题会引领你不断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同时,你也可以用这些问题来检验自己文章的价值。
本节,我先用一个案例初步演示一下,如何通过不断地提问,让文章由60分的事实层,跨越到80分的观点层,进而到达100分的渲染层。好让大家建立初步认知。
事实层的提问包:5个问题,问出精准的信息价值
一篇文章需要达到的最基础的要求是为读者提供信息价值。更精准的信息价值来自更精准的读者洞察,以及更有逻辑的表达。本书第一部分也会分为两个模块来讲,分别是“对象感”和“逻辑顺”。
针对“对象感”,我将分享如何成为有对象感的写作者,如何在写作中摆脱“自嗨”,建立对话姿态,以及如何深度理解和洞察读者需求。明确读者是谁,是筛选信息的首要前提,对读者的理解越精准,传递的信息越能顺畅抵达。成为有对象感的写作者,既要懂读者需求,又要懂用户需求。提及用户需求,是因为现在很多课程和产品都需要依靠好的文案来做推广,而文案写作也是一种写作,而且文案的读者即是各类产品的用户。
针对“有逻辑”,我将分享如何摆脱啰唆冗长、做减法、抓关键点、写得更少且更好;让写作逻辑顺畅的4个要素;以及4个万能逻辑结构模板。有逻辑地表达信息,才能建立更顺畅的信息通道。
在事实层,为了梳理清楚脑子里的想法,让信息从混乱到有序,写出具有更高价值的文章,需要追问以下5个核心问题:
●我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我的文章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读者在这个话题上有哪些需求/困惑/旧认知?
●有哪些关键信息/事实能帮助我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价值?
●我以怎样的逻辑结构来梳理信息才能让读者更有兴趣看?
朋友Yuki是个重度摄影发烧友,因为拍的照片非常好,她被邀请去某个社群做摄影知识分享。对于分享稿,她完全没思路,摄影是个囊括了太多复杂技巧的技能,一个30分钟的分享应该讲些什么呢?以下是她初步梳理的分享提纲。
分享主题:摄影知识分享。
大纲:①开场白自我介绍;②摄影基本认知(构图、光影、风格);③摄影场景应用(美食、风景旅拍、记录日常、人像、静物);④修图App推荐(美图秀秀、vsco、黄油相机);⑤修图技巧分享;⑥摄影的感触(记录、导演、抓拍);⑦如何培养摄影思维;⑧如何营造照片的氛围感。
“天哪,越写越多,感觉我快把摄影教材搬来了。好像哪个都不能缺,思路太乱,话都不会说了,这么讲会很枯燥吧?大家估计都听困了。”Yuki显然对自己的分享提纲也不满意。
这份大纲看起来应该会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价值,因为知识点非常密集。但这种“把心里想的都写出来”的素材罗列式写法,会让文章读来十分凌乱,没有重点、没有逻辑,也谈不上有吸引力。
提供信息价值时应考虑两个维度:读者和信息。要提供精准信息,需要先切换读者视角,才能让表达有对象感。如果仅仅抱着“我要写什么”的想法,就会把重点放在“我脑子里有什么”上,于是就会出现Yuki那种把脑子里一整本摄影教材、七八年的经验和盘托出的情况。文章陷入了混乱的“自嗨”。
如果在写作之前就切换读者视角,把“写给谁看”放在首位,那么最终的效果就会完全不同。这里的写给谁看,不是轻易得来的答案,而是源自对读者的细腻洞察,以及写作中对象感的建立。如果写作者不了解读者,谈信息价值就等于空谈。
因为需要根据读者的诉求来筛选、编排信息,所以我用事实层的提问包,挨个问了Yuki一遍:
●我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这次分享稿是写给什么人看,讲给什么人听?
社群里的100多个人。
这个群里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那是一个个人品牌群,都是想打造个人品牌或者已经开始微创业的人。大家的摄影水平可能参差不齐。
●我的文章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我能为大家提供的就是摄影技巧,应该属于知识点获取,主要是干货价值。
●读者在这个话题上有哪些需求/困惑/旧认知?
想打造个人品牌的人,在拍照这件事上会有什么需求?
可能需要拍摄自己的产品,或者记录日常生活并将照片分享至朋友圈或其他平台。
这些人主要会拍什么类型的照片,有哪些常见的拍照场景?
我看了几个已经在做个人品牌的人的照片,他们在其他平台和朋友圈分享的照片里日常场景居多——大都与旅游、学习、工作、美食等相关。
在拍日常场景时,大家可能有哪些难点和困惑?
我不太清楚,可能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吧。大家现在都能用手机拍照,但有些人可能拍得不好看,没有质感,有时候会拍得比较凌乱,所以看起来比较粗糙。这么看来,我可以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只聚焦于如何拍好日常照片,如何把琐碎日常生活拍得更有质感。这样的干货内容,是大家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听众应该很感兴趣,而且听完马上就可以实践。
●有哪些关键信息/事实是帮助我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价值的?
如果是把日常拍得有质感、不粗糙,哪些摄影技巧和方法会更适用?
做减法,众多的摄影方法里,我觉得“构图”“景深”“滤镜”应该是3个拍好日常生活的关键技巧,像摄影风格、修图技巧、光影运用、摄影思维等就暂时不需要了,不是重点,可以全部砍掉。
●我以怎样的逻辑结构来梳理信息才能让读者更有兴趣看?
直接按照这3个知识点来讲,会不会枯燥,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整个讲述更有吸引力?
如果考虑和听众的关系,整体逻辑可以按照场景分为:去咖啡馆办公,逛图书馆,吃美食,看展,旅行这几个场景,每个场景讲解一张经典照片。找一些粗糙&精致的对比图,把3个关键技巧融入每个场景,让大家更方便理解,而且最好听完马上就能直接应用。
详细追问这5个问题以后,朋友从一堆混乱且毫无吸引力的信息中,筛选出了对读者最有价值的精准信息,并且梳理出了更有吸引力的讲述逻辑。提供信息价值虽然是文章60分的及格线,但也并不那么容易达到。上述的5个问题,你也可以用在任何类型的文章中,来帮助你快速梳理信息。
站在读者的角度观察读者的特点,关注他们的困惑和可能碰到的难点,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里,还原他们的真实诉求。这样就能快速从“讲师思维”逃离出来,进入帮读者解决问题的视角,此时你的思路会更清晰,你所提供的信息也能更精准、有效。
事实层的问题包,不仅适用于写这类干货型的文章,对于故事类的文章也是适用的。不同之处在于,故事类文章的目标读者是写作者自己根据自己的初衷选定的,所提供的价值可能未必是干货、方法,而是某种情感共鸣/价值观认同,所筛选的事实也是筛选自己故事中更关键的事件,能最大程度避免“自嗨”;文章的逻辑就是故事的逻辑线。
有了这个问题包,不管是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作者都能写出有逻辑、有重点、有吸引力的文章,为读者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
观点层的提问包:3个问题,问出高维思考价值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魂,没有魂就没有焦点,哪怕读者洞察再透彻,内容也有可能是一盘散沙。只有摆脱平庸、浅层的思考,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写作者才能在事实层的基础之上提出独立的观点,让文章更有思考价值。
想要从事实层跨越到观点层,从普通的观点到独特的观点,可以问自己以下这3个核心问题。
●问概念:是什么?我怎么定义这个概念?
●问原因:为什么是这样?
●问行动:怎么做?行动方案是什么?
回到前面摄影师的例子,当Yuki终于把内容聚焦在日常拍摄的技巧时,她的分享题目变成了“如何把琐碎日常拍得更有质感”,分不同场景讲3个关键技巧。理论上,这篇分享稿已经提供了精准且具体的信息,是60分的状态了。
但是想让文章更好一些,需要超越圈层,从事实层进入观点层。想办法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让文章更有思考价值。
用观点层的问题包再次进行自我追问。
●问概念:是什么?我怎么定义这个概念?
你怎么定义一张好照片?怎么样才算好?你有哪些自己的理解?
拍得好有很多标准,好的照片在构图、光影方面都会很优秀,是一种综合体现。很难用一个词说明白。
如果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呢?在你的审美里,好照片的关键特质是什么?
可以去对比一下你的照片和普通人拍的照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觉得日常照片和影棚照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有氛围感。因为日常生活本身都是场景化的,场景就是氛围感。
●问原因: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把日常照片拍好的关键是营造氛围感?有和没有氛围感的照片差别到底在哪里?你觉得氛围感的本质是什么?
天哪,“灵魂拷问”,我得想想。如果要探讨这么深,我觉得有氛围感的照片是有故事的,照片本身就在讲故事。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本身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不得不说,我升华了。
●问行动:怎么做?行动方案是什么?
讲了那么多方法,你觉得要拍出照片的故事感,核心是什么?怎么运用好“构图”“景深”“滤镜”这3个关键技巧?
再总结一下,我觉得核心的方法是要有创造,在拍照的过程中创造故事,使用构图、景深、滤镜对现实进行二次创造。所以,核心应该是在现实中生活,在拍照的过程中创造故事。
从“如何拍出一张好照片”到“用照片讲故事,把日常照拍出氛围感”,进而升华到“摄影是对生活的二次创造”,文章不再是单纯的干货分享,而是有了独特的观点和灵魂。文章的价值也从60分提升到了80分(能提供思考价值)。
问概念、问原因、问行动。这三重追问,本质上是三类问题,会引领我们到达观点的不同深度。具体的追问方法,本书第二部分会结合案例再详细介绍。
很多人觉得只有议论文才需要发表观点,其实观点、主张是写文章的原点,如果不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态度、立场、主张、看法,甚至都不必写作。所以,不管是实用类的文章,还是观点类或者故事类的文章,核心目的都是传递观点。这一系列追问,本质上是在帮我们透过现象直指本质,走进思考深处。
渲染层的提问包:7个问题,问出有共鸣的情感价值
渲染层是基于事实层和观点层存在的,是为了让观点的表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借助故事化叙事和有质感的语言,表达会更饱满、更有情感共鸣和感染力。
这一层我也将分两个模块来分享,分别是“故事思维”和“语言质感”。
针对“故事思维”,我将分享如何把平淡叙事变成有吸引力的故事化叙事,如何写出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如何让饱满情绪自然流淌出来,以及如何在职场、自媒体平台、轻创业过程中讲好自己的个人故事。
针对“语言质感”,我将分享如何写出既精练又生动的好文字。为什么语言练习需要4把剪刀和2把刷子?让文字具有中文美感的隐性乐谱又是什么?
想要写好故事、打磨好语言,可以用下面这些问题来进行自测。
●哪些关键事件能更有效地论证观点,为观点服务?
●这个故事中最有冲突/矛盾的关键情节是什么?
●我写的哪个场景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读者可能会因为哪种情绪而产生共鸣?
●语言还能再精练一些吗?能不能再删掉1/3的字数?
●至少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吗?
●文字的排版,看起来舒服吗?是否错落有致、有美感?
讲故事不仅仅是在文章中写一两个具体的故事,它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变化。从线性叙事到故事化叙事,这种叙事方式可以用在文章的所有段落中,未必一定是在讲某个故事时。
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摄影师Yuki的例子,像这种干货类的文章是不太需要讲完整的故事的,但依然需要故事化的表达。故事化的表达本质上就是打破平铺直叙,直接选择某个最关键、最吸引人、最有冲突性的截面。
在撰写正式分享稿时,Yuki的开篇是自我介绍加上日常摄影的普及和需求。她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大家好!我是Yuki,一名摄影狂热爱好者、活动摄影师。喜欢用相机收集生活里的一切美好。今天的分享主题是“琐碎日常,如何拍出氛围感十足的照片”。
如今摄影变得更加普遍、便捷,大家也都很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常。一张张赏心悦目的照片,可以更好地传递我们生活的质感,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
其实摄影是一个少见的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入门的创造性的过程。它的简单足以吸引你投入一生的热情。而提高摄影水平最大的障碍,也是拍摄照片太容易了。把手机或者相机举到眼前,按下快门就有照片,但这离得到一张好的照片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确定主题、不突出拍摄主体,没有营造出来理想的氛围感,那出来的照片不仅不利于我们树立个人品牌形象,反而会制造出生活粗糙、凌乱不堪的效果。
那如何摆脱日常照片的平庸粗糙,让照片有氛围感呢?接下来,我会详细分享。
这是一个平淡、枯燥的开篇,因为“摄影门槛低”“拍好不容易”“摄影可以树立个人形象”等都是常识性认知,既没有提供特别的信息价值,讲述风格又太平淡,听众很容易在注意力最集中的开场几分钟内失去兴趣。
如果换成故事化的叙事,让整个讲述充满变化、冲突和对比,就能让观众一直被吸引。调整后的讲述逻辑变成:自我介绍+我拍过的氛围感日常照展示+为什么做个人品牌必须拍好日常照片+有氛围感的照片vs.没有氛围感的照片对比+我认为氛围感的关键是什么。
按这个逻辑线修改后的开篇如下:
大家好!我是Yuki,一名摄影狂热爱好者,喜欢用相机收集日常生活里的一切美好。
非常开心来到个人品牌群和大家分享如何拍出一张好照片。分享之前,先发一些我平时拍的照片、美图供大家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拍照对做个人品牌有多大作用呢?其实我这次的分享契机就来自拍照。我经常会把在日常生活中拍下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虽然我不是专职摄影师,但也因此接到过很多拍摄邀约。今天的分享也是因为群主经常光顾我的朋友圈。照片是一个人审美的无声表达,好的照片能在无形中提升一个人的个人品牌形象。我理解的个人品牌是一个综合的人设打造,业务技能之外的多维度展示,也影响着个人品牌的运营效果。
日常生活是最常见的拍摄场景,但很容易拍得琐碎、普通。接下来,给大家看几组对比图,同一张照片,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拍摄方法,出来的照片质量高下立见。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在质感上的区别。氛围感是能否拍好日常照片的关键。有氛围感的照片会自然洋溢出一种高级感。
那如何摆脱日常照片的平庸、粗糙,制造理想的氛围感呢?接下来,我会分场景介绍3个关键技巧。
修改后的版本,写作者通过展示在多个具体场景下拍的照片,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并通过对比图让读者看出差别。最后提出“氛围感”这个关键词,让分析有了落脚点。这样不断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叙述,就是故事化的讲述方式。
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叙述,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修饰和渲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文章所能提供的价值的高低。
更多讲故事的方法和语言技巧,本书第三部分将结合更多类型的例子详细介绍。在写作的不同层级,都有很多具体方法,它们决定了文章的质量。三个问题包(一共15个自我追问)能带领我们不断地深入思考,在每一层都扎扎实实地写,写出文章的质感。
写作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本书的后续章节将按照信息价值、思考价值、情感价值这三个层级,分成三个模块详细来讲。在不同的层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通过不断地追问和挖掘,写得更好,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如果你看到这里,暂时对这些方法还不清晰,也不用疑惑。如果你对哪些方面更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对应章节去看。
不经追问,写作很有可能成为一次无疾而终的漫谈。有了问题的引领,写作者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想法,写作也才能不断地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