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天朝上国,夜郎自大
正月二十三,天气微雪,无数冰晶伴着寒风梭梭而起,转眼飞速落到地上,很快便化为一滩水渍,融入万千泥壤之中,毫无洁白可言。
雨雪过后,京城的道路越发泥泞,车辙压过地面,留下一道深深地沟壑。
除过横撇竖直的官路,其他地方到处充斥着杂乱肮脏的污秽之物。
朱载堃起了个大早,此时正睡眼朦胧的端坐在王府大厅,无聊的等着宫里送来旨意。
身为王爷侍读的邓九光、王文玄两人,此刻正襟危坐,侍其左右,两人看着手中的宋版《论语》,不时在一旁的空白处写着什么。
许久,王宝飞快的跑了进来,一声高呼,打破了三人的沉寂。
“圣旨到。”
朱载堃睁开闭着的双眼,看着大厅中出现的人影,心中立刻警惕起来。
来人正是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的朱七,腰间悬挂北镇抚司腰牌,一袭粗布青衣,外面裹着厚厚的棉布长袍,手里端着一份圣旨。
朱七身形好如一颗百年古松,坚韧挺拔,双眼如炬,犹如伺机而动的猛虎,气势磅礴。
朱七看着正望着自己的福王殿下,将长袍向后掀开,立刻单膝跪地道:“属下锦衣卫使朱七,拜见福王殿下。”
“免礼。”
朱载堃淡淡应了声,便让对方起身,等着朱七宣读旨意。
朱七行完礼,便开始宣布圣旨:“皇上口谕。”
“儿臣朱载堃,向父皇问安。”
朱载堃慢悠悠的跪下,看着仿佛代入嘉靖视角的朱七,遥向玉曦宫方向,向皇上问安。
“朕安。”
朱七一本正经的喊道,犹如一具傀儡般,开始机械的宣读旨意。
“江宁始发大水,饥民饿死无数,然南直隶各路官员对此充耳不闻,其心可查。南直隶户部侍郎赵贞吉上疏有功,特令其实领苏州等地巡抚之职,会同三司,协作福王查领南直隶不法之事,钦此。”
朱七飞快说完嘉靖的口谕,便连忙上前搀扶起朱载堃。
“福王殿下,属下这里还有一份圣旨,还请福王殿下接旨。”
朱七向朱载堃展示出自己一直端在手中的圣旨,语气显得极为平淡。
“儿臣朱载堃,接旨。”朱载堃再次跪下身子,望着朱七展示的圣旨,恭敬喊道。
朱七握着手中的圣旨并没有张口说话,只是一直保持宣读圣旨的姿势。
因为皇上交给他的这张圣旨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告诉他,将这份圣旨拿给福王殿下看过便可。
“福王殿下,圣旨已经宣读完毕,接旨吧!”
朱七笑了笑,将手中的空白圣旨递到对方手中。
朱载堃看着表情微妙的锦衣卫使,不由面露疑惑,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
因为他并没有听到对方说一个字,不由开始好奇这份圣旨上到底写了什么。
朱载堃小心翼翼的拆开圣旨,望着盖有御印的空白旨意,脸色瞬间狂喜。他没想到自己的父皇会给他拿来如此大的一份权力,这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在上面写下任何话,而这一切都会被当成陛下许可。
有了这份圣旨在,朱载堃感觉自己已经无敌了。
“福王殿下,既然已经看过旨意,就还给属下吧!陛下特意叮嘱,只是让殿下亲眼看过圣旨便可。”朱七望着脸色欣喜的福王朱载堃,伸手喊道。
“哈哈,那就有劳朱大人替本王保管了。”
朱载堃笑着将圣旨重新还给朱七,他自然明白,这种大杀器,身为大明第一道长的嘉靖帝,自然不可能让自己拿着。
“属下也是奉命办事,福王殿下客气了。”
朱七收回圣旨,将其重新装回自己随身携带的盒子之中。
身为锦衣卫,他只需要按旨意办事,其他事情一概不会过问。
“福王殿下,皇上希望您早日出发前往应天府。”
朱七宣读完旨意,并不打算离开,因为他还有任务在身,便是看着福王,跟着对方到江苏去。
“哦,本王明白。容本王收拾收拾东西,也好赶路。”
朱载堃轻松的伸了伸腰,爽朗的笑了一声,便吩咐一旁的邓九光、王文玄两人去收拾自己的东西,作为侍读,他们两个自然要跟着朱载堃前往江苏地区。
两人昨日才刚到王府,自然没有多少东西需要收拾,得到朱载堃的命令,便立刻回房间去准备好自己的包裹。
他们只需要带上换洗的衣服便可,其他事务则全部由王府承包,对于两人而言,这完全是一次难得的游玩机会。
王宝在朱载堃的示意下,从昨日便已经开始为朱载堃准备各种生活用品,尽管简之又简,还是装了满满两辆马车。
朱载堃打算轻装上阵,否决了一起随行的宫女仆人,除过王宝贴身伺候,便只带了王府的一名医师和一名厨子。
因为有着锦衣卫随行,朱载堃连护卫都省了,这一举动让王宝不由脸色大变,但在得到锦衣卫使朱七的保证后,关于护卫这件事,他便放弃了。
福王殿下南下,皆由各省地方官员接待护送,出了顺天府后,便开始有地方官员前来进行交接。
每座驿站派专人来回传令,以确保福王殿下的安全。
午时未到,福王府的车马便已经离开王府,朝着城外驶去。
五城兵马司的队伍一直护卫其中,浩浩荡荡的队伍立刻便惹来京城诸多百姓议论。
他们虽然不知道这次出京的是何种大人物,但依旧阻止不了百姓爱看热闹的闲心。
朱载堃懒散的躺在自己的豪华马车内,一边享受王宝的按摩服务,一边聆听邓、王二人的教导。
听着两人讲解的论语,朱载堃一时间又感觉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马车行驶的异常平稳,速度并不慢。
锦衣卫此次共派出九人,由朱七领头,其余八人则分散在车队四周,负责警戒,以防有人靠近马车。
“邓九光,本王让你带的堪舆图带了么?”
朱载堃看着马车上闭目眼神的清瘦青年,开口询问道。
这邓九光今年刚过二十四,因是武将世家,虽不善舞刀弄枪,但依然对军法兵书了解不少。
只是家里有他大哥在,只好打发邓九光去国子监读书,但他本人还是想要参军,已期恢复先祖宁河王之位。
“回殿下,这便是我大明沿海诸州的地形堪舆图。”
邓九光掏出一张牛皮地图,小心摊开在众人眼前。
“听说,倭寇侵袭我大明沿海已有数十年之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何缘故?”朱载堃望着桌上的堪舆图,轻声问道。
他有意考考这位将门之后,毕竟这两人可以算是自己创业的初始员工,自然希望对方还是有些真材实料才好。
回想前世的知识记忆,朱载堃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怒,这倭寇着实可恨,迟早有一天,他要灭了对方,以扬国威。
况且这倭国还有几处银矿,朱载堃对前世广泛引人讨论的银矿方位也有所了解。
大明缺铜少银,货币体系不稳,要是能有这几座银矿,他便能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体系,只有一个良好的货币体系,大明蒸蒸日上的步伐才会快上许多。
邓九光思索片刻,便开始侃侃而谈。
“回殿下,依属下拙见,倭寇为患原由有三。
第一便是我大明水师疲废,军备松弛。想成祖在世时,我大明水师天下无敌,威名远播海外,各国使臣纷纷来朝,当有天下共主的气概。
第二便是沿海府州,走私日益猖獗,商匪暗中勾结,匪祸不断,其中利益交错,给了这倭寇可乘之机。
第三便是朝中时局动荡,人心惶惶,严党把持朝政二十年,诬陷忠良,打压群臣,官员贪墨成风。”
邓九光洋洋洒洒,对于时政,他早有耳闻,但迫于严党势威,自然不敢乱开其口,以免引来杀身之祸。
如今有了福王作为靠山,自然是一吐为快。
“嗯嗯,不错,说的有几分道理。不亏宁河王之后,颇有几分将门风采。
但是,依本王之见,这些都不过徒有其表,未曾探根究底。
我大明地大物博,自给自足,自视天朝上国,偏安与内。然时事无常,天下变化久矣,体制落后于人,且无开拓进取之心,此为之根本。
倘若能派遣使者,远渡重洋,查万国实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朱载堃盯着堪舆图上的万里大海,心中暗自叹道:“内劲不足,当向外寻求机遇,可惜明朝皇帝只想关起门来当皇帝,只能在无限内耗中逐渐走向灭亡。”
系统学习过现代经济体系的朱载堃,自然明白,一个大国想要稳步发展,那就需要三驾马车,并肩齐驱。
大明朝现在的情况是投资尽无,消费疲软,那唯一能依靠的便只剩出口。
可是海禁一事,让出口救国成了妄想。
堵不如疏,在朱载堃看来,想着由皇室官府垄断海外贸易,还不如彻底放开海禁。
允许百姓自由贸易,只要能解决收税难题,到时大明经济回暖,所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