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除夕
建兴元年尾声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相比起永嘉年间的窘迫,今岁的除夕则显得欢快些。
也许是并州军的大胜,让并州五郡上下士民百姓感受到了未有的安全感吧。
从代地的雁门到晋南的上党,皆是沉浸在除夕的喜悦之中,位于晋阳的大将军府自然也不例外。
侍女、仆僮在崔氏的指挥下,布置起大将军府,使全府也有了佳节的气息。
而九州纷乱的战事,也在建兴元年的岁末,得到了暂时的平息。
在关中,长安朝廷在匈奴军的进攻下,屡战屡败,一路败退至黄白城,关中告急,长安危亡,晋廷覆灭仿佛只在转瞬间,最终晋军主帅麹允趁匈奴军不备,在城下大败刘曜,诛匈奴司隶校尉乔智明,匈奴败退,长安朝廷得以保全。
而在江南,琅琊王司马睿令扬州都督王敦领兵讨伐盘踞在江水上游的流民帅胡亢,杜苾,时为奋威将军的陶侃于武昌设伏,大破流民军,重据汉沔之地,收复荆州。
各地战事的告终,也令久遭兵祸的生民百姓能在岁末除夕短暂地享受到一丝安定。
天下暂安,旧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也在被逐渐建立起来,旧日的传统也得以被恢复。
是日,刘琨令人于晋阳城中举行了盛大的傩礼,以示除旧迎新,驱除邪祟。
在空旷的大将军府前,百名少年,头戴赤色头巾,手执大鼗(类似拨浪鼓),绕城巡游,而在百名少年之中有四名方相氏(古代驱疫辟邪的神氐),身披熊皮,头戴面具,上有黄金所铸四目,上衣玄色,下裳朱色,执戈举盾,率众起舞。
队伍所过之处,两侧百姓注目欢呼,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士族寒门,皆是格外虔诚。
待绕城三遍之后,持火炬送队伍出晋阳东门,弃火炬于城外汾河之中,以示送疫。
今岁的傩礼格外盛大,晋阳阖城百姓几乎都参加了,而且也是这么多年来的第一次。
先前除夕为何不办傩礼,倒也不是刘琨不想,只是之前并州情况过于危急,处于朝不保夕的情形,灭亡只在弹指间,故对其不在意。
而今岁并州军大胜,加上并州也恢复了不少元气,财计渐宽,民生恢复,自然是要借此佳节庆贺,又为来年祈福。
望来年灾祸,瘟疫,兵乱,饥荒不再出现在三晋大地之上。
刘琨看着周遭男女祈福的模样,也不由地笑了出来。
刘琨于并州保境安民,使三晋安宁,百姓安居,看似不过是尽了牧守的职责。
可各中心酸苦累也只有刘琨一人体会。
外有虎狼环伺,内有群丑作乱,无强兵无外援,与朝廷断绝来往,失陷于胡虏之中,兵败国灭旦夕之间。
在这样恶劣的内外环境之下,刘琨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光熙元年,出镇并州的刘琨,胸怀壮志,意气风发,建兴元年的刘琨,失了年华,失了锐气,却多了坚韧,多了沉稳。
刘琨曾在深夜抚枕感叹自己的所做所为,到底有没有负朝廷、百姓和曾经的自己。
但今日晋阳百姓安乐祈福的神情,告诉了刘琨,其无负百姓,无负朝廷,更未曾有负自己闻鸡起舞时所立的壮志。
眼前太平的景象,让刘琨颇是动容,双眼有些湿润。
……
冬日里的晋阳银白一片,大雪虽已停,但寒风不时地呼啸,令路上的行人打起了寒颤。
刘群见刘琨已站在外许久,担心其身体,便在旁关心道:“阿父,晋阳不比洛阳地暖,冬日寒风肆掠,不如早点回府?”
刘琨看傩礼已进行得差不多,便应承了下来,在甲士的护卫下回府而归。
驱傩之礼结束,刺史离去,百姓也散去,晋阳城中各家便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除夕。
晋人庆祝除夕的习俗,传承自上古先秦,但历代庆祝时间不同,待西汉武帝时,太初历的改定,才彻底确立。
而伴随着除夕的确立,与其有关的习俗也一起被传承了下来。除了驱傩之礼外,晋人还有诸多除夕庆贺习俗。
为了驱邪避祸,贫寒之家纷纷于自家门扉之上挂上桃符,上书神荼郁垒而字,以求庇佑。
而富贵之家则会在门扉之上,印上神荼郁垒二人神像,称作桃印。
至于为何一定是桃符,桃印,大抵是因为古人信奉桃可克鬼之说,经过一系列衍生之后,方形成挂桃符,桃印的习俗。
待夜色渐浓之时,各家便开始了聚宴饮酒,晋阳城内的大将军府也是这般情形。
刘琨一家数人难得地聚在一起,安享除夕。
大将军府内宅中,刘群带着庶弟刘崇向坐在上首的祖母郭氏敬献椒柏酒。
“孙儿敬祝祖母,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椒,香草也,性温和,柏,佳树也,性坚韧,于晋人眼中此二物,有长寿延绵之意,
故晋人习俗,除夕正旦饮椒柏酒,既有新春祝颂之意,又有延年益寿之愿。
郭氏笑着接过了刘群所敬的椒柏酒,微抿一口,以示笑纳。
敬完郭氏,刘群和刘崇才向左侧的刘琨夫妇敬献椒柏酒。
自西汉始,历朝便以孝治天下,延至晋代,更是如此。
故即使刘琨身居高位,贵为大将军,独掌一州。
但在除夕这样佳节,为示尊老和孝道,都需偏居次席。
刘琨接过酒尊,一饮而尽,饮罢椒柏酒后,便分别对刘群和刘崇祝愿道。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保尔自立,令尔不依!”
“岁旦之日,于彼硕人。屡之屡尽,以启百福!”
刘琨所言两句祝福,皆出自《诗经》,前一句显然是希望还是少年的刘崇,日后能自强自立,不可倚仗父兄。
而后一句则是勉励刘群,不要懈怠,在新的一年,虽然依然会坚难困顿,但经历困苦之后,方能开启百福。
刘群和刘崇两人恭敬地答道:“小子谨记大人所言!”
觥筹交错,乐享除夕,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建兴元年的岁末终于画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