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我们有时会在各类媒体上看到某地10多岁孩子自寻短见的新闻,这些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却已经选择给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此类事件中,一些孩子经过消防员不顾自身安危的扑救才转危为安。问及原因,其中不少孩子坦言是因为受够了来自父母的妄加控制或感觉自己活得毫无价值,才一时想不开,想要轻生。
当然,走到这一步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在父母以爱为名的囚笼中,孩子因被过度控制而形成的四大心理问题也依然不容忽视。
问题一:自控力差
你家是否出现过这种情形?孩子在书桌前写作业,15分钟前,他在做这道题;15分钟后,他仍旧在做这道题。你蹑手蹑脚地走近一看:不得了!这小子居然偷玩平板电脑!
看到这个情景,一股无名火就从你的胸口冒了出来,你先是将他狠狠批评了一顿,接着只能拿来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监督他写作业,美其名曰“陪读”。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你总是想着法儿地监督和控制孩子,他才总是在没有你的时间和空间里,悄悄猛干你不允许他干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自控力的本质是一个人面对内外部诱惑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与情绪的能力。只有当能力大于诱惑的时候,自控的行为才能发生。
然而,家长的过度控制会增加一件事情对孩子的诱惑。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2小时并不会觉得很饿,但如果饿了20小时都没能吃上一口东西,食物对他的诱惑就很可能会大大增加。
所以,过度控制的“因”,导致孩子的自控力变差,这是很多家长未曾料到的“果”。
问题二:失去自我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对孩子干涉太多、控制太多,最终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就是‘你让我做什么我都不开心,但是我也不知道我想干什么’。”
是的,为了让孩子的课外作业显得更完美,我们看到太多学校的作业展示平台最后都变成了父母作品的秀场。与此同时,孩子略显稚嫩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被父母否定,孩子会因此产生一种被剥夺感,这就导致孩子不仅无法锻炼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甚至连去完成某件事情的兴趣也没了。
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控制型父母还总是以他们有限的认知去强制孩子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前景的学科和职业,丝毫不给孩子发言和选择的机会。这么做同样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追求兴趣和梦想的权利,继而感到失落和无助。
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控制型父母还习惯批评孩子,鲜有鼓励和肯定,这也极有可能致使孩子怀疑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在无尽的批评声中失去自尊,失去自信。
没错,正如心理学家李雪说的那样:“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问题三: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在控制型父母阴影的笼罩下,孩子还容易发展出讨好型人格。所谓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倾向于迎合他人、顺从他人意愿、寻求他人认可的个性特征。
这种人格通常表现出过度关注他人需求和情感状态的倾向。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讨好型人格特征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卑微,而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主张和自我价值感,以致遭受他人的欺负和压迫。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到其他人的压迫,但控制欲和高压的家庭氛围则可能让我们收获一个“习惯性讨好”的孩子。因为孩子觉得只有做出这类补偿性行为,父母才会快乐;只有对父母言听计从,自己才值得被父母爱。
长大之后,孩子会把这种讨好型人格带入自己的工作中。你周围如果有那些每天帮同事买早饭、熬夜加班为同事做PPT、在饭桌上被要求频繁敬酒喝酒的人,他们多半就有控制型父母。
孩子一旦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将来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问题四:产生习得性无助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最不愿意看见的: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被称为“让人一事无成的魔鬼”。究竟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对狗进行过一个实验。实验人员把狗关进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以电击。狗在笼子里躲避不了,只能发出呻吟。这个实验进行多次后,实验人员发现,只要蜂鸣器一响,哪怕笼子的门是开着的,狗不仅不逃,反而匍匐在地上,等待着电击的到来,默默承受痛苦。
1975年,塞利格曼又以大学生为受试者,把电击换成了噪声。这次,实验人员把大学生分为3组。
第一组大学生只能默默忍受噪声,无论如何都无法关闭噪声。
第二组大学生也会听到噪声,但通过行动可以关闭噪声。
第三组为对照组,进行“穿梭箱实验”。这一组一开始没有听到噪声,大学生把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就会听到噪声,而放在其他地方,噪声就会停止。
之后,实验人员又安排第一组与第二组大学生进行了“穿梭箱实验”。结果发现,第二组大学生很快就学会了通过移动手指来关闭噪声,而第一组大学生则傻傻地把手指放在原处,忍受噪声污染。
是的,这些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的存在。它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态。哪怕可以主动逃避痛苦,明明依靠行动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他也会由于无助、抑郁或者自我评价低下而选择“躺平”,承受痛苦,不做任何改变。
父母的过度控制之于孩子就好比“电击之于狗”“噪声之于大学生”。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严格控制下,就有较大的概率产生习得性无助。
最后的话
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其未来可能的结局都让人揪心:自控力差、失去自我、发展出讨好型人格、产生习得性无助。我相信,任何一种结局,一定都不是为人父母者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