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78:成本核算是个大问题
俞衡并没有夸张,火车跑一个晚上,不光能到大连,甚至能到首都。
蛟河县的基础建设,本来就是一塌糊涂,没有这些港商来投资,也得进行城区改造,这是不可逆的,年轻人返乡之后,缺少的职位不是一个两个,得成千上万记。
县里从上到下,都在想如何解决这些返乡年轻人的出路。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决,来一个大型生产工厂就能摆平,都不用县里解决上下游,工厂建成运转,小半年之后,市场会催生出上下游企业。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魅力!
可就是第一步最难,得把这些港商拉到蛟河去。
“俞顾问,你的想法不错,可任何工厂都聘用一万名工人。”
“据我所知,大陆的公营工厂,就跟独立王国一样,生产衣帽鞋袜的利润,可养活不了怎么多的人,就算把袜子卖日韩欧美,利润也会少得可怜。”
“合作可以,帮助家乡做一点贡献也可以,但我们是生意人,生意就是以盈利为主。”
李生笑着把想法说了出来,他内心有点意动,他的确需要把生产工厂外移,因为香港的用工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大家对香港有误区,香港从一开始就是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地区,五十年代,有钱人去北角喝顿酒,就能花几千块,但同时代华人政府雇员工资是二百多块。)
(八十年代初,香港人也是进血汗工厂,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赚了两三千块。)
(香港崛起是城市转型,成为金融城市,旅游城市,人工一下子就上来了,现在日韩旅游,香港上海都是第一目标,这两座城市在日韩旅客心中的地位不同。)
可是把工厂挪到东北,实在是太远了,漫长的冬季,就够这些人喝上一壶的。
再说大家虽然祖籍是蛟河的,但从小在香港生活长大,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都是广府风格,香港风格,对这座城市实在是人生地不熟。
所以,广东才是这些港商的第一目标,其次就是首都和上海,其他地方不考虑,再说,广东现在发展迅速,根据香港的经验,地价肯定会起飞,一举两得啊!
“利润薄,并非是一点好处没有,周转率高,市场占有率高,轮船笛一响,财源广进。”
“我知道各位的第一目标是广东,可这也意味着,大家的投资资本高,想要拿到最优惠的条件,少了一千万,应该是谈不下来,投资太高了。”
“可蛟河不一样,生产运营交给投资方,县里面只会派出一名董事代表,以场地、机械入股,县里面占四层,其他六成交给投资方。”
'根绝我的计算,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百万外汇券,就可以把这七家公营工厂收入囊中。'
想投资深圳的人多了,可不缺少这些来吉林的小虾米,这些人是小游资,借着观光团的名义,全国各地的走,看那些城市适合投资,哪些行业还没有饱和。
一百万外汇券不少了!
这些烂包袱,县里面早就想甩干净了,况且还保持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可以在里面持续盈利。
这要是能谈成,张荆山轻松升一级。
当然,这对俞衡也有帮助,他一直都在思考,自己的活鱼店,应不应该直接一步到位,变成综合农贸商店,但一想到要跟供销社打擂台,就有点胆怯,还是一步步的来吧!
听到只需要一百万外汇券,这五位港商立刻来了兴趣,不停地问东问西,张荆山也是各种解答,一直聊到了后半夜一两点,才结束这场谈话。
效果很显著,这五位港商,直接跟张荆山的师兄商量,问他们能不能明天就前往蛟河祭祖,顺便考察一下县里的经商情况。
师兄没敢胡乱答应,说都是有计划安排的,但会把想法上报,并且要给蛟河县准备的时间。
五位港商只能耐着性子,表示理解,但也希望尽快得到答复。
时间不早了,大家也都困了,各自回房。
困得哈气连天的俞衡,终于能回去睡觉了。
张荆山还非常兴奋,找外援的事,可算是有结果了,这些工人老大哥们,也有救了。
“前辈,您别高兴太早,这些港商,粘上毛比猴都精,我估摸着,这七家工厂能留下的人,连一千都达不到,你最好有个心理准备。”
“还有就是,这些条件都是我满嘴胡咧咧的,你得做好调研,心里有个谱,再跟县里的头头脑脑们好好聊一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事,就是我需要个体户跟商店执照各一份。”
“晚安!”
俞衡说完,就进了电梯,按了对应楼层的按键,准备回房间烀猪头。
“我睡不着,你再陪我一会儿,反正他们明天也不去蛟河,我们能睡到明天中午,吃过午饭在往回赶,听说这里是有自助餐,都是肉,我有事情问你,再辛苦一下。”
相较于俞衡,张荆山反倒是越来越精神了,二楼正好有咖啡馆,听说是二十四小时的,正好去坐一坐,他已经好久没有喝咖啡了。
老前辈相邀,俞衡也没法拒绝,只能跟在张荆山的屁股后,进了二楼的咖啡馆,幸亏出门的时候,把房间钥匙带出来了,不然讲究得吵醒舅爷了。
张荆山要了一杯咖啡,俞衡怕喝咖啡睡不着觉,就要了一杯果汁。
“你说有希望嘛?”
“没希望!”
面对着眼睛里冒光的张荆山,俞衡还是准备实话实说。
“为什么?”
俞衡面对追问,不假思索地回答:“成本!”
“我不知道您是学什么的,但您做事的风格,跟绝大多数的官老爷们犯一个毛病,就是忽略成本,强行变化市场关系,认为行政命令可以改变一切。”
“简单来说,拯救这七家公营工厂的成本是八十,而另外建设的成本是二十,知道成本管理的人,用脚后跟想,也知道该怎么抉择。”
“七家工厂有一万多人,这在我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市场放开,国外资本进入,蛟河县剩下的公营工厂都会收益锐减,这是不敢想象的!”
“如此重的一个担子,你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