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自家的小少爷也太从善如流了吧(加更求追读)
玄机老道看着有些陷入沉思的曹信,心里也有点犯嘀咕,如今十岁,结识打照面也有一年有余,平日其表现的完全不像个孩子。
尤其是他应对吴家这件事来看,很是成熟。
不过若是不愿意见,倒也不错,那两个小子总不能强行拜见吧,这样小少爷还能安静的过几年太平日子。
“信哥儿,若是不愿意见,那便不见。”
曹信这才回过神,怎么可能不见,说不定能通过他介绍的人,了解一下玄机老道的底细,总是这样悬空着,也不是什么好事。
“哈哈,道长的晚辈怎能不见,这样岂不是失了礼数。”
听到曹信答应,玄机老道也不再说别的,只是心中有些惋惜,这一步迈出去,再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二人一前一后从月亮门穿过到了西跨院,只见西跨院堂屋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有些熟悉,就是那日在跨院门口撞见的那个彪形大汉。
虽然没有说话,只是惊鸿一瞥,曹信还是把他认了出来,看来吴家的事儿八九成就是他做的了,另外一个却是一身员外装扮,但是竟被其穿出几分潇洒。
面相温和,有长须,显得有几分儒雅气质。
二人见玄机老道带着曹信进了院门,赶紧向前迎了上来,几步路便到了跟前。
“信哥儿,这便是老道与你说的两个晚辈,这是王鹤飞,手上功夫不错,散手六十四式练的炉火纯青,还精通一路刀法破戒刀,江湖上有个诨号叫破戒刀。
这一个是秦留白,咸宁九年江南省的举人。只因为家中老父病重需要照料,遂放弃了进京会试,甚是可惜。
今日引荐给信哥儿,也是应了上回的说法,给你寻到良师,若是信哥儿不嫌弃,今后你演文习武的事情,便交于他们二人。
若有什么喜欢的,尽管说与老道,自会与你撑腰。”
“小子曹信,见过二位先生。”
秦留白和王鹤飞也怠慢,赶紧回礼。
“留白见过魏叔,见过曹公子。”
“鹤飞见过魏叔,见过曹公子。”
其实见面之前三人都已经商量好了,先从老师做起,正好在教授过程中看看曹信的心智,能不能撑起白莲教的大业。
若是上来直接开门见山,自称属下,恐怕会吓到曹信,至于将来如何,就要看秦留白和王鹤飞的调教手段了。
曹信还是有点被惊到了,老道士背后绝对有大鱼,这王鹤飞不算什么,就是一个江湖人士,以老道的身手,在江湖上肯定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故而找到王鹤飞这样的好手,也不会太费劲,但是这个秦留白,可就不一样了,正经举人出身呐,别看东海县秀才不少,但是举人那是屈指可数。
江南省下辖15府(64府属县和13个散州),还有4个直隶州(8个州属县),加起来州县有85个。
三年一次乡试(恩科不算),统共每次录取230人左右,平均到每年也不过77人,一个州县一年不出一个。
加上金陵府、苏州府、扬州府等这些文风颇盛之地,出的举人有的能出好几个,一些偏远的府经常性的连年不出一个举人。
这样的人都能被老道调遣,卧槽,这组织能力也太强了点吧,便是有好些达官贵人都不见得能请到举人做老师,自己何德何能啊。
麻蛋的,就算这是糖衣炮弹,也吃定了,真香。
一切都是为了进步。
“末学后进曹信,见过秦先生,王先生,真是三生有幸在此拜会二位先生,若承蒙二位不弃,曹信愿意拜二位为师,还请收纳为弟子。”
趁着曹信弯腰鞠躬的时候,三人迅速的交换眼神,都有点惊讶,跟剧本不太一样啊,自家的小少爷也太从善如流了吧。
二人本来还怕他不同意,想了不少套路,这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啊,就直接到了这一步,想想还真有点措手不及啊,二人皆转头看着玄机老道,示意他打个圆场。
“哈哈,没看出你信哥儿还是个急性子。
莫急,莫急。
咱们先进屋说话。”
“啊,哈哈,叫二位先生见笑了,此处穷乡僻壤,能有二位先生这般莅临,着实让曹信觉得受宠若惊。
曹信知道此番机缘乃是道长一力促成,而且道长与我有救命、授业大恩,今又为我前程奔忙,大恩不言谢,信定会铭记在心,不敢忘也。”
三人见曹信小小的个子,说出来的话却是铿锵有力,内心自然是不胜欢喜,毕竟这位真正的身份可是头顶上的主子。
越是有才,白莲大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乐见其成。
至于从他言语中听出的那几分钻营,更是满意,自己几人干的什么事情,自己心里清楚,曹信要是迂腐呆笨之辈,还不如各自散去,逍遥世间岂不更好。
辅佐他做什么?
送死吗?
只有秦留白眉头稍微一簇,但转瞬即逝,不留一丝痕迹。
三人进到屋里,秦留白和王鹤飞说什么也不肯坐上座,说是来者是客,不能做了那喧宾夺主的事情,彼此谦让了好几轮。
分宾主落座之后。
王鹤飞看了一眼秦留白,目光交融之后。
“玄机道长称你为信哥儿,留白便也如此称呼吧,失礼之处还请见谅。”
“秦先生何必客气,尽管信承蒙道长抬举,做了这玄都观的半个主人,但是仍旧年幼不通礼法,先生唤我信哥儿便是,也显得亲切。”
“那留白便不客气了,不知信哥儿如书读到了哪里?”
“回禀秦先生,如今刚读过四书,已经在读《孔子家语》、《孝经》、《诗义折中》、《书经图说》等书,还有就是学习‘书计’、‘幼仪’。”
“哦,听道长说信哥儿不过才进学一年,竟然有如此进境,当真是天资聪颖,可喜可贺,留白有一问,还请信哥儿解惑。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此言不知信哥儿有何高见?”
啥意思,难道还要考教一番?
不过想想人家刚才并没有答应收了自己,这年头人们都爱惜羽毛,谁也不想收一个根本出不了头的,就是这个问题有点扯淡啊,讽刺自己,还是不相信自己?
出招了,应对便是。
“回禀先生,此句出自中庸第四章,圣人论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的原因,所谓聪明的人做的太多,而愚笨的人做不到,这都是不对的。
应该掌握好火候,才能把事情做好,既不能当了出头的椽子,风必摧之,也不能太过落后,遭人唾弃。
信读书乃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所谓囫囵吞枣,过度的追求进展的速度,是应该沉下心好好的体会经义的内涵,以此来要求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