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7章 百年脉络 两位使者
司马懿一生魏臣,终为晋祖。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名为辅政,实为篡权。
但是能说他们不是人杰吗?不能,而且他们是个人魅力,手腕权谋绝不逊色于曹氏前五代帝王的雄主。只说一个司马师或许就比曹操以下四位曹家皇帝手段厉害,司马家真正能够篡权成功,全是司马师的功劳。
(最后一位魏元帝曹奂就不提了,他那个时候已经是没有丝毫翻盘机会,只能当个傀儡,所以实在不知道他的能力如何。就连五代目高贵乡公曹髦也是最后没办法了,以自己的生命要彻底断送司马家的帝王路,如果不是上天眷顾司马家让司马昭伐蜀成功,司马家的路就被曹髦断了。)
曹昂在军营里细细地思索着司马家最杰出的三位帝王,只说说司马懿,他一生谨慎,隐忍四十年,担任武皇帝时代的随身幕僚,担任文皇帝时代的抚军将军,担任明皇帝时代的外军都督,担任齐王时代的辅政大臣。
曹家对他恩德深厚矣,他如果没有最后高平陵那一哆嗦,他就是曹家的诸葛亮。可惜他不想当诸葛,连霍光他都瞧不上。
他努力的发掘人才,他努力的整修武备,他努力的恢复地方生产,努力的增加人口,最后努力的把大魏江山变成了司马家的私产。
那么司马家是什么时候有私心的呢,曹昂觉得大概是公元228年曹休伐吴,司马懿并不卖力的谋算间接导致曹休兵败身死。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有反心得呢?大概是司马师的老婆夏侯徽身死也就是公元234年,从那以后曹睿就把司马懿提防起来,需要的时候任你大权,不需要的时候回家养老。很可惜曹睿没防住,倒不是方法手段不够,而是天不假年,三十多岁还是壮年啊人就没了。
之后的齐王时代曹爽当政,司马懿借着曹爽改革收获了全魏国的士族之心,之后的曹魏就渐渐的不姓曹了。
曹昂梳理清楚了脉络,觉得已经对司马家研究得差不多了,司马家最后能成事表面是一场高平陵政变,实则司马家已经在为大魏服务的四十年里成为了比荀彧,崔琰还要有号召力的士族领袖,他在公元249年代表的是整个或者说大部分士族的意志。
这是大势,士族既然有了领袖,那你曹家皇帝一个区区寒族出身的赘阉遗丑就挪挪地方吧。曹昂头疼,了解历史的他清楚司马家的上位之路,再加上还有一二十年时间进化成长,到时候对他来说司马家或许还算好防。但是整个士族就是连曹操都不能很完美地掌握,自己能行吗?
如果是两汉时代的士族,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发育阶段,心中被君臣纲常,国家大义束缚着。但是自从汉末,包含着整个三国来到晋朝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是他们的思想是集体转变的时代。
士族在进入这一百多年的混乱期前面已经完成了士族豪强化,豪强士族化。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进入属于士族地主这个阶层的青年壮年时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被桓灵二帝打压,经历了党锢之祸。他们经历了黄巾之乱,从而掌握了大权。他们经历了皇帝流落野外不如乞丐的局面,从此皇权对他们来说不再神秘,不再高大。他们又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权臣当国(就比如董某人、曹某人),认识到门阀不如军阀,笔杆子争不过刀把子。
于是他们越来越注重家族利益,注意自身安全。
当然经历了这么多他们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们趁着皇权衰微,趁着中央威信不足的时候。他们有了传承的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部曲武装,有了种种高人一等的特权,还有了学术垄断。有了这些他们就想要世袭罔替,家族繁荣千年不衰。
九品中正满足了他们的胃口,于是他们开始全力拥护曹家。
诸曹夏侯发动的正始改革动了他们的蛋糕,于是他们反对当权的曹爽。
司马家趁此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土地、更高的爵位,于是他们开始拥护司马家。
但是司马家上位的过程太过阴险狡诈,让士族们感到三观破裂。于是士族们的忠诚变得可有可无,信义变得可有可无,德行变得可有可无,名节变得可有可无。
就比如说贾逵的儿子贾充,石苞的儿子石崇,王肃的儿子王恺等人就是一个例子。
儒家带给士族们的理想被消耗得一干二净,天下的人只信奉强大的武力,只信奉生前的享受,司马家的晋朝变成了一个腐朽的没有理想的巨人,太康之治不过是最后的余晖。
士族们的集体衰退,导致五石散糜烂人间,导致天下贤士放荡不羁,导致国家官员贪婪无度、穷奢极欲,最后就有了五胡厮虐中原。
曹昂感到头疼,现在的他即便是有着后世的几十年的眼光也一时半会想不出遏制士族的好办法。这种无力感比一开始梳理司马家找出与之对抗方法的时候还要沉重。
士族无限的贪欲只会让整个国家腐朽,只会让年轻人荒废不堪,或许就连元从老臣也被腐蚀掉。就比如说蒋济与高柔。他们呢都是曹家四代帝王倚重的老臣能臣,但是他们在面对司马家的时候,一个助纣为虐(蒋济协助司马懿稳定禁军),一个不敢站出来为皇帝解忧伸张。
正始年间的还活着的老臣多半都变成了政治的俘虏,利益的囚徒,不再像年轻时候勇敢忠诚。
既然知道这些情况,那就要想办法既让士族乖乖听话合作,又不使得他们势力膨胀威胁皇权。既要遏制他们无限增长的贪欲,又要让他们再次拥有忠君报国一心为百姓的理想···
曹昂将这些思绪掐断,既然现在没办法,就慢慢想,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找出来的。大不了我曹家天下让给你们了,只要你们做的比我曹家好。
戏志才不知道曹昂的这些想法,也不知道未来的趋势,他只知道把目前的事做好,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竭尽全力为明公打好基础,做出无限的功绩,或许自己死的时候也会乐的露出笑容。
他是一位真正的干臣儒士,这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戏志才迈步走向书房,推开门就见到两位使者齐齐的向他施礼,“下属拜见戏公。”
戏志才热情的扶起他们说到:“两位使者往来奔波辛苦了。”
两位使者顿时诚惶诚恐说到:“在戏公面前不敢说辛苦二字,下属只知道竭力做好事情。”
“嗯,你们记住只要好好为曹使君做事你们也会是天下再次太平的功臣,你们的后代也会读书做官不必像你们这样辛苦奔波,使君是不会应为你们寒门出身就瞧不起你们。”
“下属谨记。”两位使者很高兴,只能说戏志才画的饼让他们吃的很饱,但是曹使君那么爱志才,肯定会兑现这笔支票的。
“说说吧,我记得赵君你是去颍川陈留的,宋君你是去山阳的,都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那些见闻。赵君先说,详细点。”戏志才淡淡地说着。
“回戏公,下属按照您的吩咐沿黄河途径陈留到达颍川,不得不说战事连绵,昔日富庶繁华的颍川郡荒废不堪。城镇中人口极少,农村的人口倒是比城市多一些,他们全都跻身于当地豪强地主的坞堡内生活。”
“即便如此,乡民们也是面有菜色,小孩子骨瘦嶙峋,没有一点活泼气息。我又偷询问了几位乡民这些乡间地主每年收获都要抽出接近八成,乡民们只够维持不死。
倒是有一些黄巾军控制的地方在恢复生产,沿途民众倒是有了些余粮。
还有一些地主没有搞太多的剥削反而是与黄巾军联络,黄巾军保护民众,地主组织生产。这些地方的百姓日子过得又要好一点,下属路过的时候还能够买到乡民们多余的鸡鸭鱼等肉类。
在颍川的见闻里小人倒是觉得这些贪酷的地主才是贼,黄巾军倒像是官了。”
这位赵君抬眼偷偷望着戏志才,担心他会不喜这份说辞,但是戏志才并没有露出丝毫的反感,反而脸色沉重,这是对百姓生活的痛苦而伤心。
说实话这位赵君的说辞很是符合历史,几年后曹操攻陷豫州,就发现这里的粮食很是充裕,这些黄巾军几年时间里积累下来的财富不仅足够曹操几万大军一年吃食,而且还有大量的剩余物资供给屯田所需。
在兖州没办法推广开来的屯田制在颍川完美地实现,随着许下屯田轰轰烈烈的展开,颍川成为了曹操新的大本营,在这一年天意加持着曹操,让他获得了大量物资、富裕的根据地的同时迎来了政治资本的爆发——迎来了汉献帝。
可以说一句黄巾跌倒,曹操吃饱。
戏志才不知道以后的事,但是他听了这些话觉得以后向豫州发展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不过还需要稳定兖州使它成为一个可靠的后方。
当然历史上曹操最终是使得兖州稳定了,但是却是历经了几年时间,这期间又是和陶谦对攻,又是陈宫张邈叛乱,兖州是稳定了但是也被打成了成了一片白地,能提供的资源大大的减少。
戏志才停止思索,示意赵君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