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慢不破:百果园的商业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百果园是一家奇特的企业。

我是从2017年开始做百果园管理顾问的,一开始觉得它不过就是一家卖水果的连锁企业,但是第一次和创始人余惠勇先生的交流就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奇特。

当年商业界流行起了很多概念,如产业生态、产业互联网、数字化改造等,大家基本上还停留在讨论的阶段,很困惑到底该怎么做,而据余总介绍,百果园已经不声不响地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实践。

另一点让我觉得奇特的是,我曾介绍一位做数字化物流的朋友和余惠勇合作,但后来这位朋友却告诉我没法合作,因为百果园的物流成本已经非常低了。这也给我留下了一个困惑,百果园的物流成本为什么会如此之低?毕竟我这位朋友的物流公司是数字化驱动的公司,优势就是成本低、效率高,而车辆、燃油、司机费用这些又都是刚性的。

2018年,我和余惠勇在一次长谈时提出了心中这个困惑,才知道百果园物流费用低是因为对业务模式的改造。这也是他们在经历经营艰难时做出的创新选择。

当时百果园总部给门店送货需要验收,但如此一来,一辆车一天只能送几家店,效率太低,而且由于要从早上送到晚上,晚送的门店就会错过销售时机。怎么办?要么增加车辆,满足门店送货要求,但这意味着成本会急剧上升;要么保持现有做法,将物流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有些门店会错过销售时机,并且库存会加大,水果鲜度会降低。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但余惠勇却创新出第三条道路:保持现有做法,但取消门店验货。一旦后续出现缺货、坏货等情况,只要门店提报,总部都认账。这种方式既不用增加车辆,又能保证所有门店订的货都可以在凌晨送达。

这是百果园“经营信任”的开始。可以说,“信任”已经成为百果园的商业基因,体现在了方方面面。

百果园多年前就对消费者实行“三无退货”政策,这在极其非标准化(以下简称非标)的生鲜行业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哪怕是同一棵树上的水果,味道都有可能不一样。“三无退货”是很容易把企业“退”破产的,然而,百果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信任”的价值。

此外,百果园与供应商合作,从不让供应商吃亏,更不存在“店大欺客”;和区域管理班子合作,激励方案一签就是20年;在百果园,采购不轮岗;等等。这些在其他企业都是很少见的。

百果园是水果零售业的“丰田”,与上下游形成的是一体化战略关系。举个例子,一般超市是以议价选购的方式向上游采购,百果园则是根据自己的销售计划,指导战略性合作供应商的种植计划,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

可以说,百果园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文化的成功和战略的成功。在商业模式、数字化、运营模式、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百果园都有自己独特的实践。

担任百果园管理顾问不久,我就被它在商业模式方面的独特实践所吸引,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别忽悠新零售了,还是看看独角兽百果园是怎么干的》(见本书后面的附录B)。那时,我就与余惠勇先生约定,等百果园再成熟一些,就写一本关于百果园的书,围绕百果园的商业逻辑,分享百果园的成功实践。这也正是本书的由来。

基于这篇文章中对百果园商业模式的初步总结,以及多年来的跟踪调研和微调,本书总结的百果园的商业逻辑如图0-1所示,即心零售+新零售、产品为王+全产业链管理、终端驱动+一体化协同。

图0-1 百果园的商业逻辑

心零售+新零售

信念加上信任的力量,一路为百果园保驾护航,让百果园意识到了“心零售”的力量,并提出“三大满意”战略——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加盟商满意,商业归根结底是经营人,经营人心。提前布局的“新零售”,更是让百果园如虎添翼,突飞猛进。

可以说,文化驱动的“心零售”和数据驱动的“新零售”是百果园的核心管理基础。

这是我总结的百果园商业逻辑的第一个底层机理“心零售+新零售”,具体实践见第一章至第四章。

产品为王+全产业链管理

如果说百果园只是一家水果专卖连锁企业,那也就没有什么独特性了。它的独特性不是体现在“商业”上,而是体现在“产品”上——产品为王。

水果是一种极其非标的生鲜产品。百果园总结出,要想在水果领域做到产品为王,必须以“标准”为抓手,进行全产业链管理。

根据多年来经营水果的经验,并通过三次大讨论,百果园最终将水果标准分为“四级三等”——招牌、A级、B级、C级四级,大、中、小三等,共12个等级。其中,“四级”标准就是从“四度一味一安全”(糖酸度、新鲜度、爽脆度、细嫩度、香味、安全性)这六大维度进行划分的。

百果园以“好吃”为定位(2019年将定位改为“好吃不贵”),以衡量水果好吃的标准为抓手,进行全产业链(包括农用物资、种植、采摘、采后、运输、仓配、门店陈列与销售)协同管理,实现了只要是相同标准等级的水果,好吃程度基本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百果园已打造出良枝(富士苹果)、猕宗(猕猴桃)等多个品类品牌,未来将打造100个这样的品类品牌,就像新西兰经营猕猴桃的佳沛公司一样。如果这些品类品牌发展起来,那就相当于百果园拥有了许许多多个小佳沛公司。

因此,我总结百果园商业逻辑的第二个底层机理是“产品为王+全产业链管理”,具体实践见第五章、第六章。

终端驱动+一体化协同

首先,百果园是一家终端驱动的企业——水果专卖连锁,拥有包含产品(采购)、仓配、线上线下终端(门店+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平台)的供应链体系。

随着终端的发展,百果园也会像亚马逊一样不断叠加品类。亚马逊原来只是卖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图书、音乐、手机数码、家电等几十个大类的商业帝国。终端的发展推动品类的叠加,反过来又会带来更多的顾客和流量,进一步推动终端的发展,这可能会形成百果园新的增长飞轮。

可以说,终端驱动对于百果园甚至整个种植行业都有着不一般的战略意义。因为终端驱动可以提高销售的确定性,不仅能够解决生鲜产品的“供应刚性”(种出多少就要尽快卖出多少)、“供应的不确定性”(每年能产出多少不确定,往往要看天吃饭)、“货架期(最佳口感期)短”等特性带来的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种植业投资大、见效慢的矛盾。

其次,生鲜行业经营的本质是“准、快、好”。要实现“准、快、好”,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实现多个环节的一体化协同。

以百果园与供应商的协同为例。百果园会提前一年告诉供应商下一年的销售计划,供应商根据销售计划进行种植。到了采摘时节,百果园就会直接按照销售计划进行采购。在这种“以销定采”的模式下,市场与种植是直接对接的,这就大大提高了确定性和效率,降低了风险。这种模式改善的不是百果园一家企业的效率,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所以,我总结百果园商业逻辑的第三个底层机理是“终端驱动+一体化协同”,具体实践见本书第七章。

如今,经过不断的延伸发展,百果园已初步形成包含渠道子生态、产品子生态、赋能子生态的产业生态型公司。百果园、果多美、小檬侠、般果、第三方平台、与第三方合作的渠道公司等,共同形成渠道子生态;自有品类品牌和上游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产品子生态;数字科技、金融、种植与采后研发等,共同形成对全产业链进行赋能的赋能子生态。

所以,你说百果园是一家什么公司?商业连锁公司?供应链公司?水果产品品牌公司?数字科技公司?金融公司?都是!

本书基于以上三个底层机理,对百果园的商业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刻画。希望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演进过程,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点场景化的启示。

尽管我担任百果园管理顾问多年,在本书正式创作期间,我和我的助理还是又集中访谈了60多位百果园人,其中既有百果园创业初期的“元老”,也有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算长的“新人”,以及百果园生态圈里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内部资料和文件,在本书中也有所引用。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余惠勇先生,感谢他博大的胸怀和利他精神。他没有给我设任何限制,并表示非常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经营企业的“秘密”和实践经验分享出去,为水果行业、种植行业乃至中国商业做出一份贡献。

还要感谢总裁徐艳林女士,以及焦岳、袁峰、龚建明、徐永剑、朱启东、肖晓明、杨茜、陈继敏、陈猛、范枫枫、付晓丹、龚勋、孙鹏、苏彦、吴中平、谢凌云、谢云、许楚然、张林凤、张旺波、耿艳辉、何专成、李想、李小雪、罗奎、姜珍珠、欧广强、陶军、王涛然、王筱东、王瑶、徐欣、姚杨、张虎、周月光、丁铭、何拥真、黄慧欣、胡燕兰、李双双、刘克文、罗杰锋、王辰龙、钟展华、曾剑城、张子平、左拉、陈炜达、戴俊杰、何晓东、龚哲明、管茹月、周超、陈方宇、胡巧萍、黎召云、宋玲、王康裕、谢绮翘、肖秋月、陈锦文、李伟(商品开发副经理)、卢炜杰、施兆渲、高春飞、李伟(优果联葡萄事业部)等所有配合我们工作的百果园人,感谢他们毫无保留、不吝分享。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

感谢正和岛的曹雨欣老师,为本书提供了不少宝贵的修改建议。

感谢我的助理袁语晗,协助我访谈,并做了大量的初稿写作工作。

最后,书中难免有不够严谨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希望和各界朋友做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交流,我的邮箱:lion127@126.com。

夏惊鸣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