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次二经
1.11 南次二经①之首,曰柜(jǔ)山②,西临流黄③,北望诸(pí)④,东望长右⑤。英水⑥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⑦,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⑧。有兽焉,其状如豚(tún)⑨,有距⑩,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⑪,见(xiàn)⑫则其县多土功⑬。有鸟焉,其状如鸱(chī)⑭而人手,其音如痺(bēi)⑮,其名曰(zhū)⑯,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⑰。
【注释】
①南次二经:南山经中的第二经。一说此处的“经”应作“山”字。②柜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仙霞岭;一说指今湖南西部某山;一说可能指湖南武陵山脉的张家界山。③流黄:古国名,即11.7中的流黄酆氏、18.15中的流黄辛氏。④诸:山名,亦为水名,具体所指待考。:同“毗”。⑤长右:山名,见1.12注①。⑥英水:见1.8注⑨。⑦赤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⑧丹粟:即丹砂,又叫朱砂或辰砂,一种无机化合物,红色或棕红色,是炼汞的主要矿物,也用作颜料或入药。⑨豚:小猪;也泛指猪。⑩距:雄鸡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⑪狸力:传说中的一种兽。一说即猪獾,别名沙獾,吻端与猪鼻相似,四肢粗短有力,穴居,有冬眠习性。⑫见:同“现”,指出现。⑬土功:土木工程。⑭鸱:鸟名,指鹞(yào)鹰。种类较多,我国常见的有白尾鹞,是猛禽,生活在水边或沼泽地带。⑮痺:鸟名,具体所指待考。⑯:传说中的一种鸟。⑰放士:一说指放达之人;一说指被放逐之人。
【译文】
南次二经中的首座山叫作柜山,它西面靠近流黄,北面能看到诸,东面能看到长右。英水发源于柜山,向西南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白玉和丹砂。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小猪,有鸡一样的爪子,发出的声音像狗叫,它的名字叫狸力,它在哪个县出现,哪个县就会大兴土木。山中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鹞鹰,长着人一样的手,发出的声音像痺,名字叫,它的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它在哪个县出现,哪个县就会有很多人被流放。
1.12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①,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②而四耳,其名长右③,其音如吟④,见(xiàn)则郡县大水。
【注释】
①长右之山:即长右(一作“舌”)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湖南雪峰山中段。②禺:见1.1注⑪。③长右:兽名,因其生活在长右山,故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猕猴。④吟:呻吟。
【译文】
向东南四百五十里是长右山,山中不长草木,山间多水。山中有一种兽,形状像猕猴,有四只耳朵,它的名字叫长右,叫声像人在呻吟,它在哪个郡县出现,哪个郡县就会发大水。
1.13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zhì)②鬣(liè)③,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怀④,其音如斫(zhuó)⑤木,见(xiàn)则县有大繇(yáo)⑥。
【注释】
①尧光之山:即尧光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湘赣边界的景阳山;一说可能指湘鄂边界的武功山。②彘:猪。③鬣:兽类颈上的长毛。④猾怀:兽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貉(hé),一种野兽,毛棕灰色,耳小,嘴尖,昼伏夜出。⑤斫:砍;削。⑥繇:通“徭”,指劳役。
【译文】
再向东三百四十里是尧光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阴面有很多金。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人,长着猪一样的鬃毛,居住在洞穴里,冬天蛰伏,它的名字叫猾怀,叫声像人在砍削木头,它在哪个县出现,哪个县的人就会服很重的劳役。
1.14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②。
【注释】
①羽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浙江境内;一说应在今江西境内。②蝮虫:见1.3注②。
【译文】
再向东三百五十里是羽山,山下多水,山上经常下雨,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蝮蛇。
1.15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注释】
①瞿父之山:即瞿父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当指今浙江衢州的三衢山。
【译文】
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是瞿父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玉。
1.16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注释】
①句余之山:即句余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一说即四明山。
【译文】
再向东四百里是句余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玉。
1.17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①,北望具区②,东望诸(pí)③。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zhì)④,是食人。苕(tiáo)水⑤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jì)鱼⑥。
【注释】
①浮玉之山:即浮玉山,山名,即今浙江境内的天目山。②具区:水名,即今浙江和江苏两省间的太湖。③诸:见1.11注④。④彘:兽名。一说指野猪;一说疑为华南虎之类。⑤苕水:即苕溪,在今浙江境内。⑥鱼:鱼名,即刀鱼,体长约十余厘米,侧扁,银白色。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浮玉山,北面能看到太湖,东面能看到诸。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虎,长着牛一样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像狗叫,它的名字叫彘,会吃人。苕水发源于浮玉山的阴面,向北流入太湖,水中有很多鱼。
1.18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①,四方而三坛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huò)③。(shǐ)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虖(hū)勺⑤,其中多黄金。
【注释】
①成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②三坛:指像三个重叠的坛。③青雘:青色的可作颜料的矿物。④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⑤虖勺: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浙江境内的富春江。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成山,山呈四方形,像三个重叠的坛,山上有很多金和玉,山下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水发源于成山,向南流入虖勺,水中有很多黄金。
1.19 又东五百里,曰会(kuài)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fū)石②。勺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ú)④。
【注释】
①会稽之山:即会稽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②砆石:一种像玉的石头。③勺水:水名,在会稽山中。④湨:水名,具体所指待考。可能是由勺水等注入后形成的湖沼。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会稽山,山呈四方形,山上有很多金和玉,山下有很多像玉的石头。勺水发源于会稽山,向南流入湨。
1.20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①,无草木,多沙石,湨(jú)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③。
【注释】
①夷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境内的括苍山;一说应在今福建境内。②湨:见1.19注④。③列涂: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夷山,山中不长草木,到处是沙石,湨水发源于夷山,向南流入列涂。
1.21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注释】
①仆勾之山:即仆勾(一作“夕”)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在今浙江境内;一说应在今福建境内。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仆勾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山下草木茂盛,山中没有鸟兽,也没有水。
1.22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①,无草木,无水。
【注释】
①咸阴之山:即咸阴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咸阴山,山中不长草木,也没有水。
1.23 又东四百里,曰洵(xún)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②也,其名曰䍺(huàn)③。洵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阏(è)之泽⑤,其中多芘蠃(píluó)⑥。
【注释】
①洵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②杀:一说指捕杀;一说指死。③䍺:传说中的一种兽。④洵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⑤阏之泽:即阏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⑥芘蠃:应作“茈(zǐ)蠃”,指紫色螺。茈:通“紫”,指紫色。蠃:同“螺”。
【译文】
再向东四百里是洵山,山的阳面有很多金,阴面有很多玉。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羊,没有嘴,却不会饿死,它的名字叫䍺。洵水发源于洵山,向南流入阏泽,水中有很多紫色螺。
1.24 又东四百里,曰虖(hū)勺之山①,其上多梓②楠③,其下多荆④杞(qǐ)⑤。滂(pāng)水⑥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注释】
①虖勺之山:即虖勺山,山名,应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②梓:梓树,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开淡黄色花。③楠:楠木,常绿乔木,是一种贵重的建筑材料。④荆:落叶灌木,枝条可用来编筐、篮等。⑤杞:指枸(gǒu)杞,一种落叶灌木,果实红色,可入药。⑥滂水:水名,即瓯(ōu)江,是今浙江的第二大河。
【译文】
再向东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长着很多梓树和楠木,山下长满了荆和枸杞。滂水发源于虖勺山,向东流入大海。
1.25 又东五百里,曰区(ōu)吴之山①,无草木,多沙石。鹿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滂(pāng)水③。
【注释】
①区吴之山:即区吴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②鹿水:水名,一说应作“丽水”,丽水是瓯(ōu)江的支流。③滂水:见1.24注⑥。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区吴山,山中不长草木,到处是沙石。鹿水发源于区吴山,向南流入滂水。
1.26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①,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滂(pāng)水③。水有兽焉,名曰蛊雕④,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注释】
①鹿吴之山:即鹿吴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②泽更之水:即泽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③滂水:见1.24注⑥。④蛊雕:兽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貂熊,大小似狗獾,头大吻短,善奔跑,能游泳。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鹿吴山,山上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石头。泽更水发源于鹿吴山,向南流入滂水。水边有一种兽,名字叫蛊雕,它的形状像雕,头上有角,叫声像婴儿发出的声音,会吃人。
1.27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①,无草木,多博石②,无玉。处于东海③,望丘山,其光载④出载入,是惟日次⑤。
【注释】
①漆吴之山:即漆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东部海外诸岛,如舟山群岛等。②博石:用于博戏(古代的一种棋戏)的石头。③东海:一作“海东”。④载:又;且。⑤次:太阳、星辰所在之处。
【译文】
向东五百里是漆吴山,山中不长草木,到处是可用于博戏的石头,没有玉。山处在东海中,从上面可以望见一座山,上面的光闪烁不定,这是太阳所在的地方。
1.28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jǔ)山①至于漆吴之山②,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③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④:毛⑤用一璧瘗(yì))⑥,糈(xǔ)⑦用稌(tú)⑧。
【注释】
①柜山:见1.11注②。②漆吴之山:见1.27注①。③神:指山神。④祠:祭祀。⑤毛:见1.10注⑥。⑥瘗:埋葬。⑦糈:见1.10注⑨。⑧稌:见1.10注⑩。
【译文】
总计南次二经中的山,从首座柜山到漆吴山,共有十七座山,距离为七千二百里。每座山的山神的形状都是龙身鸟头。祭祀这些山神的仪式是:把带毛的动物与一块璧一起埋入地下,用糯米作祭祀用的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