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意识的三种状态:“看到”与“注意到”截然不同
女儿:“现在我知道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种错觉。这种错觉的根源是什么?”
我:“导致此刻无意识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心不在焉,有可能是大脑受损,还有可能是对人性一无所知。后面我会谈到更多,但无论它们具体是什么,都跟我们知之甚少的大脑运作机制有关。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神经学家加布里埃尔·安东发现,自己的某些病人已经丧失视觉,但他们会否认这一点,然后将看不清东西的原因归结为光线太暗、太亮,或者没戴眼镜等。”
女儿:“这是因为大脑受损吗?”
我:“有兴趣的话,未来你可以自己去发现。在生活中,大多数‘不知道自己看到、听到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现象,都与注意运作机制有关。有一位家长曾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傍晚她送完女儿后急匆匆地往家赶,因为她担心会错过晚上我们的互动练习课,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她人生第一次闯了红灯——在开过路口后她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注意到红灯亮了。”
女儿:“在着急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发生了什么。”
我:“用‘看不到’描述这种情况是不准确的,确切地说,是‘看到了但是没注意到’。”
“看到”与“注意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犹他大学的戴维·斯特雷耶与同事设计了一项关于安全驾驶的实验,他们想了解开车分心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实验中,他们让被试在模拟驾驶器上驾车。模拟驾驶器提供的环境中包含了一个郊区小城的三维地图,其中有住宅区、商务区和包含八个街区的市中心。在小城的各处会有一些一眼可见的、醒目的广告牌。在模拟驾驶器上稍加训练后,被试被分成了两组,一组只需要按要求驶过特定的路线,而另一组则需要一边开车,一边和人通话。
驾驶结束后,被试迅速接受一个选择题测试,测试要求他们选出驾驶途中见过的广告牌。结果发现,一边驾车一边通话的被试在测试中表现很差,他们似乎根本没注意到究竟有哪些广告牌矗立在路边。
为什么这些被试会对醒目的信息视而不见?研究人员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实验:给被试装上视觉追踪仪,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在专心驾驶,被试都能恰当地注意到所有重要的物体,不管它是广告牌,还是前方行驶的汽车。
分心的被试之所以表现差,不是因为“没看到”,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却没有真正注意到”。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打电话时,即便被试被要求锁定某些目标,他们也无法对目标产生持续记忆。
女儿:“这种体验我有,感觉就是没过脑子。”
我:“没过脑子是有原因的。很多来访者在遭遇心理困境后,会抱怨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分析领悟能力等都出了问题,其实,这些现象都与注意运作机制有关。我们所自认为的‘知道’和意识清醒时的‘知道’,有天壤之别。对我来说,人类的意识可被标记为三种不同的状态:‘完全一无所知’的无意识、‘自以为知道实则一无所知’的无意识、‘清醒知道’的有意识。”
女儿:“感觉要做到你说的‘清醒知道’的有意识会很难。”
我:“当然。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前两种不自知的状态下。这令人悲哀,但这就是生命现实。清晰地看到这一现实,将是自我转变的开始。”
本章结语
先贤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想知人,我们先要有能力自知。
谈到自知,每个人可能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我清晰地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但现实很残酷。只要我们愿意观察,通常会清晰地发现,在多数时候,我们活着,却对此刻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换句话说,自知不是生命自带的技能,它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能力,建基于清晰理解和即刻觉察之上。
这种觉察并非个人主观判断,它有着我们所不熟悉的清晰、客观的标准,但我们习惯于活在主观判断中。
也因此,我们会错过清晰的事实,并在无意中身不由己地陷入对生命的无知状态。
要走出这种无知状态,我们需要有能力重新观察并理解生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