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拖延症: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解剖拖延心理,学会自我疗愈》:拖延心理的形成:探秘拖延如何深入内心

拖延症,你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那些成就高的人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做事绝不拖延肯定是其重要的品质之一。生活中的每个人,要想在日后有所作为,也必须从现在开始养成立即执行的习惯,如果你有拖延症,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调节自己的拖延心理。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员工到总裁,从学生到社会青年,从家庭主妇到职场人士,拖延的问题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个人。因为了解自己的,始终是我们自己,你是否有拖延的习惯,也许你的上司、家人、老师等人并不知晓,但是你自己清楚,或许现在的你已经陷入了拖延的泥潭中,那么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如果你确实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拖延症,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几种拖延的形式和症状,来对照一下。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我有一个姐姐,我觉得她就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她怀孕的时候想打发无聊的时间,就买来一些漂亮的毛线,想给未出世的孩子织一件衣服,可是她迟迟没动手,总是懒懒地躺在床上。每当她想到那些毛线时,就会告诉自己:“还是先吃点东西,看看电视,等会儿再说吧。”可是等她吃完东西、看完电视以后,天已经黑了,于是,她会说:“晚上开着灯织毛衣对孕妇的眼睛不好,还是明天再织吧。”第二天,她还是用同样的借口拖延。

我的姐夫是个贴心的好男人,他心疼老婆,并未催促她,她的婆婆看到那些被放到柜子里的毛线,本想替她织,她却坚决要自己为孩子织毛衣。随着她的肚子越来越大,她越来越不想动。后来,她告诉自己,等孩子出生后再织也不迟。她还想,如果生的是个女孩,一定要织条漂亮的毛裙,如果是个男孩,就织一条毛裤。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孩子出生了,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带孩子成了她主要的工作,孩子渐渐长大,很快就到一岁了,可是那条毛裙还没开始织。后来,她发现,这些毛线已经不够给孩子织毛裙了,于是打算给孩子织一件毛背心。不过打算归打算,动手的日子却一拖再拖。当孩子两岁时,毛背心还没有织。当孩子三岁时,她想,也许那团毛线只够给孩子织一条围巾了,可是围巾也没有织成……渐渐地,她已经想不起来这些毛线了。孩子开始上小学了,一天,孩子在翻找东西时,发现了这些毛线。孩子说真好看,可惜却被虫子蛀蚀了,便问妈妈这些毛线是干什么用的。此时,她才又想起自己曾经买这些毛线的目的。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小故事,事情虽小,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些有拖延习惯的人,多半是拖延心理在作怪,而且,他们还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要克服拖延的习惯,就必须先抛弃拖延的心理。如果下不了决心就不采取行动,那事情永远也不会完成。

的确,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犯这种错误:将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推到明天,享受现在的欢乐,延迟那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我们应该知道,即使在当下我们可以将这些痛苦抛之脑后,但最终它仍然会到来,狠狠地击中我们,并且扰乱我们外在的平静。那么,拖延的症状都有哪些,拖延症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1.缺乏明确的愿景

人们拖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太过迷茫,如果我们看不到未来清晰的愿景,又怎么会有动力呢?

如果我们对将要达到的目标和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有个清晰的构想,那么我们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并完成任务。

2.计划不足

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你心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进去,避免出现丝毫的漏洞,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3.缺少时间

忙于做事并不意味着高效率。要善于利用每天的不同时间段。一般来说,上午头脑清醒,特别是起床后的第一个小时是效率最高的时候,可以将一些难度大且重要的工作放在此时进行。下午大脑一般比较迟钝,可以做一些活动量大又不需太动脑筋的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早日完成。

4.疲劳感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以疲劳为借口拖延。但实际上,真正令人们疲劳的还是无休止地拖延一件事。一定程度上说,疲劳是可以控制的,如果我们早点休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坚持做一件事,我们就能减少疲劳、增强自信心,逐渐克服拖延心理。

5.对结果的恐惧

对结果感到害怕是拖延的另一个原因。一些人害怕失败,他们没有良好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他们推迟行动。反之,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害怕成功,他们知道完成特定的任务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并不想要的结果。对此,我们要对完成或不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有明确的认识。

6.自制力不足

现今我们更容易受到技术和额外的刺激影响,从而更难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做事之前,我们最好先排除那些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比如关掉手机、网络等。

7.惰性

惰性总是与拖延相伴相生。你会发现,那些你不愿意做的工作,往往是你不喜欢做的事或者是难做的事,因此,要克服拖延心理,首先要克服惰性。万事开头难,要把不愿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放在首位,而对于难做的事可以试着把困难分解开,逐个击破;对于那些难做决定的事,则要当机立断,因为最坏的决定就是没有决定。

总之,你需要明白,拖延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不会让问题凭空消失。拖延只是一种逃避,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逃避呢?那些成功者从不拖延。

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拖延症

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给出了生理学上的原因,他们认为,在人的大脑中,负责人的执行功能及过滤作用的是前额叶皮层,以此来降低大脑的某些部分带来的分散注意力的刺激,而这个部分的活性降低或者损伤,都会减弱这种功能,进而人的执行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给出了心理学层面的原因,他们认为,随着人的成长,我们的接触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在充满挑战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在逐步发生变化,也就渐渐形成了拖延的习惯,有时还掉入了拖延的怪圈。

学界说法不一,那么,拖延行为的产生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所致呢?其实是后者。我觉得,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拖延症。下面我通过身边的两个故事,讲述一下拖延症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我的一个朋友小李身上的。小李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车间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三年了,闲下来的时候,他经常会和我们回忆曾经那个充满斗志的自己。三年前,他是一名基层员工,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然后来到车间工作,每次领导来视察的时候,他都在埋头工作。接连一年多,他每个月都会被评为生产模范,因为工作努力,他被领导选拔为车间主任。

然而后来,身为基层管理人员的小李开始懈怠了。比如,中午吃完饭,原本他准备去看看车间生产情况,但听到其他主任说:“急什么,有工人在,等会儿再去也行啊。”小李心想也是这个道理,便决定睡个午觉再去工作。醒来后,他看到其他领导都在打牌,心里痒痒,也加入其中,大家一起抽抽烟、喝喝茶,一下午的时间又过去了。

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是关于以前的女朋友的事情。她原本是个很勤快的女孩,但在一起久了,加上我稍微有点爱干净,慢慢地我就发现她变得十分懒惰,什么事情都是能拖就拖。工作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有一个周末早上,我先起了床,还为她做好了早饭,来到卧室叫她起床,她推脱着说:“不着急,再睡会儿,周末呢。”快中午了,我说:“不是说今天去逛街吗?还是起来吧。”她回答说:“好困,你先玩玩电脑,我起来收拾好再出门。”当时的我唯有深深地叹一口气,想着原来的那个可爱、勤快的女人去哪儿了?

通过上面两个事情,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人不是天生就爱拖延,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形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他人的模仿、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要明白,人的先天特质中没有拖延。所谓先天,顾名思义,就是生来即存在的、未曾经过雕琢的。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如同一张白纸,除了对生理的基本需要,我们一无所知。那个时候,除了大声啼哭以证明我们饿了、渴了,我们不懂任何的表达行为。我们逐渐成长,获得知识、被父母长辈教导,逐渐对这个世界有了认知。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即便一些学者认为,人的拖延行为与生理因素有关,但这并不代表拖延就是先天形成的。另外,我们的身体机制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虽然我们的身体器官接受了大脑的指令而执行拖延的行为,但执行功能的弱化也并非天生,而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们进入社会,开始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内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接受的任务难度也在逐渐加大,于是,我们产生了逃避的行为,也就是拖延。

其实,我们还要明白一点,拖延产生的原因,大都源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有时候,我们会认为那些拖延者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虽然是借口,但也表明了一点,人的行为是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变化影响的。比如,因为天气恶劣,我们没有及时到达公司;因为生病,我们没有按时将任务交给上级等。在拖延者身上,存在心理和行为分离这一特点。他们明明知道该怎样做、该如何行动,实际情况却是他们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去做。比如,原本打算周四前去某个地方,但到周末了还没有去。原本计划下午约见客户,但到了中午还没给客户打电话。

很多人总是会以外在环境来作为行动拖延的借口,并且在自己的拖延行为没有造成恶劣后果前,会不断地允许自己这样做,最终,真正的拖延习惯就形成了。

我们还应该明白另一点,人的后天心理变化形成拖延习惯。还记得孩提时期,我们无忧无虑,家长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立即去做。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断长大,有了烦恼,再到进入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有做不完的工作,面对我们不想做的事,还是必须硬着头皮去做,工作任务越来越难,我们也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此时,我们会产生逃避的心理,只要发现有一点空隙的时间可以拿来拖延,我们就绝不放过,尽管我们知道,这些工作我们还是必须要去做。

另外,在个人能力没有提升的情况下,我们总是觉得无能为力,认为自己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出现,更让我们有理由去抵制那些高难度的工作。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见别人说:“我生来就爱拖延,这是改不了的毛病。”一旦在心里认定这一点,我们就产生了一种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心理定势。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拖延行为的产生不是先天形成,更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所致。只要相信这一点,我们就有意愿和能力逐步克服自己的拖延行为,只要我们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努力坚持,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拖延症来临时,你能看得清吗

有人说,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拖延是行动的大敌。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成功的人都把少说话、多做事奉为行动的准则,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达成内心的愿望。那些有拖延症的人总是用种种说辞为自己开脱:“对方不配合”“不可能的任务”“苛刻的老板”“无聊的工作”……随之而来,会陷入“工作越来越无趣”“人生越来越无聊”的泥潭中,越加懒惰,越加消极,越加无望。我们把这些拖延习惯称为拖延症。

如果你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也许你自己都不会承认,在你的内心总是有一个声音:“以后再说吧。”这就是一种情感阻力,如果没有这种阻力,你的执行力将提高很多。

在面对某些事情时,我们会明显感到有难度,这会让我们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此时,拖延的人就会找“以后再说”这样的借口,他们会劝慰自己:“等等看,也许事情会好转。”正如我前面说的,这只是一种逃避和麻痹。你要告诫自己,即便事情拖到了最后也未必会改善,而且,我们拖延的其实是自己的步伐、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

下面讲一个我朋友的事,我认为他的这件事情很有代表性,而且是经常会发生在我们任何人身上的事。

我这个朋友叫张学成,今年32岁,在我们当地的税务系统工作,事业稳定,薪酬不低,交友广阔,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还没有结婚。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张学成已经有女朋友了,两个人好得如同蜜里调油,就等着领结婚证了。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他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

事情是这样的:女友的妹妹下周一过生日,女友在外地出差,所以给他打电话,让他帮忙买一件礼物,而且女友也相信他的眼光。

挂掉女友的电话后,张学成对女朋友的托付自然非常重视。他关了电脑,准备出门,突然想起今天才周二,距离下周一还有六天,买礼物的时间还很充足,不必急于一时。周四公司要开例会,还是先把报表做出来吧。于是,他打开电脑,先把报表做了出来。

忙忙碌碌了两天,周四下午开完会,心情不错的张学成决定下班之后就去买礼物。可是,下班的时候,一个要好的同事约他一起去吃饭。张学成心想,礼物什么时候都能买,同事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和同事吃饭去了。

眨眼间,到了周六,礼物连个影子都还没有,张学成却一点都不着急。他想,不就是买个东西吗,分分钟就能搞定,好不容易放假了,先玩一天再说。

周日,张学成去买礼物了。可是在商场转了一圈之后,他又气馁了:要挑什么礼物呢?女友相信我的眼光,我一定不能让她失望。要是我挑选的礼物不够好,女友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张学成突然有些患得患失起来,半天之后,他决定,今天好好思考,明天再买,反正女友妹妹的生日聚会在晚上,还来得及。

周一晚上,张学成假装生病,没敢和女友的妹妹见面,因为,他没有买礼物!三个月后,女友和张学成分手了。

张学成的爱情童话最终走向了毁灭,为什么?因为他的拖延!他的借口太多了,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的借口,开会、同事请吃饭、周末要休息,这些理由看起来是多么的充足啊!

借口到处都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想找,绝对无穷无尽。人们常说:“你撒下一个谎,就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圆这个谎言。”其实,拖延也是一样的。你找一个借口去拖延,后面就跟着一堆借口去拖延一件又一件事。

然而,每一个借口都好似毒品,吸了第一口就想着第二口,戒都戒不掉。吸得多了,会让人忍不住沉沦,而沉沦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可能是爱情,就像张学成,也可能是亲情、是事业、是成功、是责任……代价是如此的沉重,沉重得令我们难以接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抢着去付?从现在起,不要再找借口,不要再拖延,不是很好吗?

其实,拖延不仅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反而会使人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如果这样还不能够把你从拖延的梦魇里揪出来,那我只能打下最后一棒:拖延消耗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是生命!

那么,你有拖延症吗?不妨来给自己做个测验吧:

(1)在你的工作清单里有很多事,你清楚哪些事重要,哪些事次要,但你还是选择将那些不重要、难度小的事先做了,而越是重要的事,越拖延。

(2)每次工作前都选择一个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

(3)不喜欢别人占用自己的时间或者打扰自己工作,但其实最不珍惜时间的是你自己。

(4)你已经准备定下心来工作了,但还是在开工之前去冲了杯咖啡或者泡了杯茶,并给自己一个借口:这些饮品会更容易让自己进入状态。

(5)在做某件事时,一旦出现了突发事件或者想法有变化,就会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

以上5条若有3条以上符合,那么你就可以加入“拖延症患者”的行列了。将拖延症进行细细划分,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四种。

1.学习型拖延症

顾名思义,就是在对待学业上的事情时,总是一拖再拖,面对众多需要学习的科目、需要参加的学习活动时,没有紧迫感,也不着手处理和学习。很明显,怠慢学习的人,很难有好的学习成果,知识的获得应当与勤奋相关联。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勤奋可以使聪明之人更具实力,相反,懒惰则会使聪明之人江郎才尽,成为时代的弃儿。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现在的你还是聪明的,可如果你不继续学习,就无法使自己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只有善于学习、懂得学习的人,才能具备高能力,才能够赢得未来。

2.工作型拖延症

你是否经常在上级一催再催后,才将某个报告交上去?你是否每天早上在进入办公室后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回味昨天晚上的电视剧情节?你是否习惯了在坐下之前跟同事说几句话……如果你总有这些习惯,那大概就是为什么你总是不被上司赞赏了。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使本来应该尽快做的事情一拖再拖。”的确,因各种事而造成拖延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般毒害着我们的灵魂,影响和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和进取心,阻碍了我们正常潜能的开掘,到头来终将使我们一事无成,终生后悔。

3.婚恋型拖延症

你可能发现了,在你的身边,“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你可能也是其中一员。为什么会被剩下?其实也是“拖延”的结果,我们总希望能在工作、生活如意的情况下谈及爱情、婚姻,认为“不着急”,但如今,我们真的“着急了”。

4.亲情型拖延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生一大悲哀。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感叹:“等我有钱了就陪父母去旅行,去和爱人、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但时间不等人,亲情也不能等,如果想表达你对亲人的爱,就别再拖延了。

总之,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大事还是小事,凡是应该立即去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绝不能拖延,要尽全力日事日清。我们的一生中,确实有很多个明天,但如果把什么都放在明天做,那明天呢?明天的明天呢?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活在当下。”明天属于未来,我们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决定明天的生活。

任何人的拖延行为,都在一定的内因驱动下形成

我们都知道,拖延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然而,任何人的拖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内因驱使下形成的。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聪明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只要与人打交道,他们总会在看清楚他人的“招数”前拖延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坚信“谁先出手,谁就失利”。这类人拖延的内在动因是保护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他并不懒惰,却喜欢拖延,他跟我说过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觉得人生就是一盘棋局,谁先出棋子,谁更容易被看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会慢半拍,在我搞清楚别人的想法之前,我会把自己的手放在胸前,不让别人看清楚我的心。如果我看到一个心仪的女孩,我不会热情地追她,假如她对我没兴趣,那么我再努力也是徒劳,我会等待她先对我表达好感,我不打没把握的仗;我不会主动提出工作调动,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对什么部门最感兴趣;我也不会对事情立即做决定,因为那样会被别人知道我的想法,进而他们可能从中捞到好处。要知道,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猜来猜去的游戏……”

想必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有这样心理的人不少。在他们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他们认为拖延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因为这样别人就看不清他们的想法,也不会立即采取制约措施。他们认为,捉摸不定更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一旦暴露自己,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事实上,我们的一生,越是拖延,越是四处躲避,越会让我们殚精竭虑、忧心忡忡。我们总是担心会被他人算计,总是提心吊胆,这样真的会有安全感吗?任何一个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下的拖延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有时候,主动出击更能赢得主动权。与其总是猜测他人的想法,还不如先走出去,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才更有安全感。这样,你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清楚谁是和你站在同一阵营内的朋友,谁是敌人,而不是空耗生命。另外,你的需求也会被他人知晓,关爱你的人也会出现。其实,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隔阂的加深就是拖延造成的。

我有个妹妹叫丽丽。她毕业六年了,从刚毕业的时候,她就在我们老家的一家公司做客服。她是个勤快、踏实的孩子。通过几年的努力换来了一个主管的职位。因为她从刚踏入社会,就是一个人打拼,也没有人帮助她,所以,她对那些新来的职员都特别好,能帮上忙的事情她都义不容辞。

就在丽丽当上主管不久,客服部来了一个新人,她是个很单纯的女孩,刚好和丽丽一个大学毕业,这下子丽丽更加怜惜她了。而且,那个女生很听话,办事能力也很强,无论是丽丽交代做的,还是没交代做的,她都能做得很好。有不懂的,也积极地问,丽丽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把那女孩当亲妹妹一样照顾。由于丽丽的力荐,上司对女孩的表现也很满意。可是让丽丽没想到的是,女孩居然以怨报德,出卖了她。

事情是这样的: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丽丽对女孩已经无话不说,那时候还有一个上司直接领导丽丽,这个上司为人还好,就是业务能力有点差,丽丽对她没什么意见,只是闲聊时和这个女孩说了几句。

有一段时间,公司客服部频频接到投诉电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丽丽作为主管,制定了新的客服计划,本来在会议上都已经通过了,但是第二天她的上司通知她计划取消。当时,丽丽很生气,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通过的事情,怎么说取消就取消呢?她很想向上司发火,说几句顶撞上司的话。不过几年的工夫没白练,她忍住了,她敲开了上司的门,走了进去,很耐心地问:“我想知道原因,我觉得这个方案真的不错!”

上司看了她一眼:“你是不是翅膀硬了,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在我之上了?”丽丽一愣,想起了前天对那个女孩说的话。根据她的经验,她意识到自己是被出卖了!于是她稳住了自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策划上您可能没有我强,但是在管理上,我却没有您有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您是领导,我是下属。”领导听了这话,觉得还挺受用,看了丽丽一眼,叮嘱说:“你不要光顾着工作,还要小心身边的人。”

丽丽是聪明人,当然明白上司这话是什么意思,同时她也知道,自己的策划被通过了。关于那个女孩,丽丽并没有怪罪于她,她觉得这个女孩还是不聪明,因为她已经知道了女孩两面讨好的用心。

在这个事件中,丽丽和领导之间的误会就是他人挑拨造成的,而庆幸的是,这个误会能在丽丽主动开口后被解释清楚。假如丽丽一直不澄清这个误会,也许就会中了同事的离间计与上司树敌了。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拖延并不会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相反,它还会吞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我们失去朋友。

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还以为,拖延能帮助我们复仇,我们被某个人伤害、欺负了,再次交锋的时候,我们的拖延会让对方感到苦恼。比如,你的上司在一次工作中批评了你,你怀恨在心,某一天,他需要一份工作季度销售报告,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你。现在,他急需这份报告参加公司高层会议,你却借口称报告未完成,你是多么希望看到他此时在大会上出丑的表情。然而,你的目的真的达到了吗?这样做只会让你成为他的正面敌人,员工与上司内斗最终失利的只会是员工!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职场人士都会给我们一个忠告:绝不要与上司作对。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更正一个观点:拖延并不会真的起到保护自我的目的,真正的安全是随时为危险做好准备,而不是逃避危险。

习惯可以学习,拖延同样能被效仿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的拖延行为并不是先天形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所致,是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后天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因为拖延行为和习惯的产生,我们的预期目标总是无法完成。相信你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原本你打算开始工作,但看到其他同事在一起聊天喝茶,你的心情也放松了很多,认为自己也不用着急。我们也常常这样安慰自己:“他们都还没开始呢,不着急。”“每次他们开始一半了,我才开始也能完成工作,他们都还在娱乐呢,我也可以等一等。”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如果看到别人还未实施,我们就好像获得某种恩准一样可以不工作。

事实上,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的拖延行为和习惯的产生,也与周围人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他人行为的效仿和学习也常常让我们陷入拖延的沼泽中。

只要我们处于一个集体中,都会不自觉地以他人作为参照物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也会效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习惯,尽管这些习惯未必全是积极的。下面我说两个发生在我的身边的故事。

我刚工作那会儿,有一个同事叫小徐,他是个很热情活泼的年轻人,我们都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策划,他聪明、办事能力强,与周围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好,也深知协作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保持着和同事一致的工作进度。这天,领导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希望大家能分工完成。

这天中午,小徐问另外几个人:“你们开始做了吗?”

“没有,周四开始也来得及呢,这个项目我们有很多经验,花不了多少时间的。”

“就是啊,每次我们交了策划案上去,领导还不是过了好几天才看。”

小徐听到大家都这么说,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于是,就和我们一样拖到最后才开始。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我大学时,当时我们宿舍是四人间,除了我,还有两个北京本地人和一个山东的农村孩子李建军。刚开学,我们和其他的同学都不是太熟,所以我们宿舍四个人的关系非常好,无论是上学、放学,还是吃饭、睡觉都是同一个节奏。

建军在老家的时候是个十分勤快的人,学习也一直勤奋、努力,做事积极,而我们另外三个人就不是这样了,北京的两个室友刚来的时候,连如何洗毛巾都不会,我虽然比他俩强一些,但也是城市里的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有的,其中就有拖延。就这样过了半个多学期后,我发现,以前很勤快的建军也渐渐有了拖延和懒散的习惯。

比如,有一天上午九点半有堂课,现在已经八点半了,大家都还没起床,建军问:“你们还不起来啊?”

“再睡一下吧,九点起来也可以。”其中一个北京室友回答。

“就是,半个小时足够了。”另一个附和。

“那好吧。”于是,大家又沉沉睡去。过了一会儿,建军一看表,已经十点了……

上面两个故事中,我的同事小徐和我的室友建军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的行为习惯?原因当然有很多,不过主要还是周围人的影响,他们看到周围人迟迟开始,自己获得了心理安慰,也就没有了紧迫感。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人最终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还是恶习,也是环境对我们作用的结果。

那么,哪些因素会让我们产生拖延的行为呢?

我认为,首要因素就是从众心理。我们都是社会的人、集体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我们是家庭的成员,是企业的成员,因此,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你的行为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同样,在你的工作环境中,也总会有一些和你关系要好的同事。试想,快到下班时间了,你的任务还没完成,你原本想再工作一会儿,不把工作拖到明天,但这时,你的铁哥们儿已经朝你走过来了,他兴致勃勃地对你说:“走,晚上去喝一杯,兄弟几个好久没聚了。”

“可是我的工作还没做完呢。你们去吧。”

“去吧去吧,大家都等着你呢。”另外几个同事也走过来说。

此时,你动摇了,也就跟同事一起下班了,你的工作也被你抛到九霄云外了。

的确,人都有从众心理,尤其是面对那些烦琐的工作、沉重的压力,这一种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只要我们找到行为的榜样,我们就会效仿他,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拖延行为,并且一旦形成,成为习惯,便很难改变。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能从他人的拖延行为中获得心理安慰。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都会比较,甚至是攀比。一些人会攀比某些外在的因素,比如金钱、社会地位等;一些人会在行为上进行攀比,比如同样的工作,别人有没有做。这不是刻意的比较,而是无意识的,人们以此来获得某种心理平衡或者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样,在工作中,当我们看到周围的同事还未着手做某件事时,我们也会告诉自己:他都没开始呢,我何必着急?或者我们的心里会有这样一种声音:我们能力相当,他也没做,如果我们同时晚点做,我是能在他前面完成的。这样,无形中,你们并未同时努力工作,而是同时将工作推后了。

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对他人拖延行为的效仿。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和模仿,我们学习如何走路、说话、识字等,这些是好的模仿行为,但也有一些不好的,比如说脏话、懒惰、拖延等。

的确,从正面的、积极的学习和模仿中,我们不断成长,获得知识和技能。然而,对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模仿,让我们变得消极怠惰。比如,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没有完成工作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时,你便暗示自己,我也不用那么快完成工作,慢慢来吧,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便陷入了拖延的泥潭中。

还有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周围的人喜欢,都希望自己能合群,对于众人的拖延行为,如果你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势必会被排挤出去,为了避免这一点,在潜移默化中你也在学习如何拖延。

总的来说,我们的拖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周围人的效仿学习,这能使我们获得心理安慰,对此,千万不可小觑这一负面影响,当我们处在某一集体中时,一定要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否则便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拖延习惯,甚至难以自拔。

刨根问底,拖延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也许你也是一名拖延者,和所有的拖延者一样,在你的内心也意识到自己的拖延行为,也希望自己可以改掉这一行为习惯。然而,当你每次满怀希望地认为自己可以努力做到并立即实施时,你还是被自己打败,然后还是不断地拖延,陷入了拖延心理的怪圈。难道拖延对我们的诱惑真的就那么大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不断地拖延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拖延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所致。外在的因素,尤其是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然而,单单外在的因素是不能直接对我们产生作用的,还需要内因的共同影响,所以,不要再把所有的责任归结到他人身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自身。

那么,产生拖延行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拖延怪圈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一循环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拖延行为一次次被原谅,一次次被宽容,然后我们继续一次次地拖延。宽容我们的对象,可能是我们自己,也有可能是他人,无论是谁,我们总是走不出这样的怪圈。

我有个弟弟,毕业以后一直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平时的工作并不是很多,老板人很好,对员工一直和蔼可亲,即便员工做错了,也从不骂人。

我这个弟弟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四年了,他也没有想过要跳槽的事,但最近,他的几个兄弟说换了新单位,工资翻了一番,他心里痒痒,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于是,一个周末,我弟弟请我还有他的这几个兄弟一起吃饭,听了他们的一段对话,对我触动很大。

弟弟问他们是如何做到换工作后工资翻倍的。

其中一个说:“哪一行都累啊,我们现在不比从前,虽然工资高,但也不轻松,以前工作还能偷偷懒,拖延一下任务,现在可不行,感觉随时都有人在催着我们做事,老板就像个剥削者一样,总是在压榨我们。”

“说的也是。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们老板很好。但在现在这家公司,我确实也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懒惰,无论什么事,总是一拖再拖,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拖延的原因,但就是找不到。”弟弟说,“每次老板交代给我一件事,我觉得时间多着呢,不必着急,到老板催的时候我再开始做也不晚,反正每次他催工作,我再晚几天上交他也不会说什么。还有,我发现,当我把工作成果交给他的时候,他还是照样把它放置到一边,过了好几天才会看。”

“你们老板也是个拖延者。”另外一个人说。

“是的吧,我觉得他也不会责备我,要知道,就这么一点薪水,他要再请员工,是没有人愿意被聘用的,所以可能是因为老板对我的宽容让我不断拖延吧。”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判断出来,我的弟弟之所以不断地拖延,是因为他不断地被宽容。的确,无论宽容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只要有宽容的存在,我们就找到了拖延的理由。

宽容其实也分很多种。首先是对自己的宽容,表现在替自己找借口,为自己辩解。一旦我们的工作拖延了、迟迟未着手做某件事,我们总是能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尽管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找借口只是为了宽容自己,让自己不受内心的责备。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内心告诉自己:“今天天气太冷了,去和客户谈生意,客户肯定心情也不好,所以我没去。”“女朋友昨天对我提出分手了,我的心情实在太糟糕了,我根本没有心情工作,这不怪我。”“晚上的汤太难喝了,我到现在胃里还不舒服,实在无心加班。”我们似乎总是在等待一个绝佳的做事时机,然而,这样的时机存在吗?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让我们情绪不佳的情况,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工作了吗?

另外,即便我们心情不好、天气糟糕,我们还是可以坚持工作,因为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和大脑还是能正常运行。当然,如果你一味地找借口原谅自己,那你只能浪费时间。可见,借口和自我辩解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好过一点,不让自己有过多的负罪感。

宽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他人的宽容。为了减少负罪感,我们会宽容自己,并且告诫自己,下次一定会努力工作,但下一次你真的做得到吗?也许你确实下了狠心,但你发现没有,你的上司或老板似乎对这件事并不是太在意,当你告诉他因为一些原因还未完成工作时,他告诉你:“没事,再给你几天时间,慢慢来。”此时的你怎么想?是不是认为既然老板都不着急,你何必着急呢?很明显,老板的宽容更纵容了你的拖延行为。

除了自身的宽容,他人的宽容也是我们产生拖延行为和习惯的又一催化剂,我们常会这样认为:我只是一名员工,老板都不在意我是否能如期完成工作,我又何必在意!于是,你更加肆无忌惮。

还有一种情况,就如我弟弟的领导一样,上司可能也是个拖延者,他们也没有紧急意识,认为工作今天完成和明天甚至是后天完成并无分别,于是,我们也会“追随”他们,认为何时完成工作都无所谓。时间久了,你的拖延习惯形成后,也就陷入了拖延心理的怪圈。

宽容还有一种表现方式是对自我的自欺欺人和鼓励。当你再一次拖延后,你对自己说:“这次虽然我没按时完成工作,但下一次我一定努力及早开始,然后准时完成。”所谓的“下一次”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当你进入了拖延的泥潭中,再想改变现状真的那么简单吗?我们还是在宽容自己,然后再把希望放到下一次。当然,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拖延行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努力改变呢?

如何改变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内容,这需要我们从转变自己的意识开始,也许你认为作为一名员工,上司是你的行为榜样,他宽容你,你就不必在意自己的拖延,但工作只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把工作中的拖延行为带到生活,带入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那么,我们永远都会比别人慢一拍,我们的热情、梦想都会丢下我们,这样的人生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从这一点考虑,我们都有必要戒除那些自欺欺人的宽容,将拖延习惯连根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