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版前言
庞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她所开展的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受到广泛好评。2001年、2002年两次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03年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奖。主持过国务院、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十多篇科研论文,曾担任国家重点项目的金融咨询工作。
《国际结算》(第四版)修订完成之时,正值中国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之际。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撰写的报告认为: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也表示: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成熟;由此预示着人民币逐渐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也将大大向前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三个重要标志:首先,人民币成为国际商品贸易即进出口贸易的结算货币,这一进程中国从2005年就开始在口岸城市试点,现在已经推广开来。其次,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融资货币,这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也开始显现。再次,人民币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这一进程已经在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向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尽管它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要走,但令我们欣喜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已经打开,这令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正在高校学习金融的学生,都能从国强民富中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光辉前景,也能意识到自己美好的职业未来。当然这也令我们讲教《国际结算》多年的志士同仁为我们多年来在三尺讲台上的辛勤耕耘而倍感工作荣光和生命的价值。
在《国际结算》(第四版)修订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广泛征求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本科学生的意见。同学们反映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是《金融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课程的延伸,甚至国际结算可以打通金融学各分支学科,这是因为结算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结算越来越凸显出它是集客户管理、融资创新、信用提供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电子密匙、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生物支付、非接触性支付等货币支付工具的升级,使货币结算和国际结算一次次迎来新的革命。
在国际结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工作者往往重视教学而忽视了教材,不少学生反映课后不喜欢阅读教材。如果教材难以让学生接受,没有吸引力,将会降低教学的质量,也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想通过对教材一次次的修订,让学生越来越喜欢阅读教材。
在此书修订完成之际,真诚地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分社给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我的同行刘震副教授对第五章和第八章的补充和校正。更感谢我的老前辈、曾经在中国银行海外分行工作过的沈瑞年教授对UCP600相关条款所做出的相关翻译和解释。
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材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基本原理,结算实践永远走在结算理论的前面。由于我们自身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尊敬的同行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