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新编九则(小学生人格成长童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神话要新讲 故事有大用

徐美玲

(儿童阅读研究者、童书推广人)

“嫦娥奔月”的故事像一段硬硬的木头,这么多年来一直卡在我的心里,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为什么呢?因为它跟其他中国传统故事对女性的刻画非常不同:嫦娥是自私的,她偷吃了原本两人份的长生不老神药,结果药效太强,超能力发生,嫦娥只能飞到月亮上了。与之相反,大部分的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性都是勤劳、善良、温顺的,比如田螺姑娘;有些甚至善良过头,简直到了软弱可欺的地步,比如七仙女。所以我一直对嫦娥的故事感兴趣,想要探究这则神话演变的历史。方刚老师的《神话新编九则》对嫦娥的“出走”进行了新的诠释,似乎可以解决我的一个疑惑。它虽然是故事,但不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每每读到有趣之处,我都不禁莞尔。

我很期待有这样一本神话新编。因为神话,或者说文学读本,对于儿童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我发起了《性别平等优质童书100》的研究项目,相关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故事、神话、小说中的角色对人的影响。比如美国教育学博士特雷帕尼尔和罗马托夫斯基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让32名学龄前儿童阅读“性别刻板印象”的儿童书籍之后,再去做一个游戏。结果发现,与那些阅读“非性别刻板印象”的图书的儿童相比,前者明显表现出更多的性别刻板印象。而新西兰作家、教育先驱阿什顿·华纳也做过一个实验:让澳大利亚345名三年级儿童阅读了12个故事,这些故事描绘了许多非性别刻板印象角色的特征、行为和活动。实验结果发现,接触过强大女性角色故事的女孩,变得更加自信了。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揭示了绘本对幼儿性别刻板印象塑造产生的极大影响,结果显示,在幼儿发展的后期阶段,也就是3—6岁的时候,孩子受到学校、教师和同龄人的影响没那么显著,此时的孩子反而最易受到绘本内容的影响。可见童书对于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发生是学习的结果,儿童通过阅读图书、观看视频等形式观察媒介内容,产生角色或行为认同,并意识到模仿会产生有利的结果。当同样的情境出现后,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并通过媒介反复强化,形成长期行为。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和学习资源,它有能力通过对性别的推断来影响一个孩子的身份。而性别身份,也许是孩子们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以及他们在其中所处位置的最基本的视角。

在为《性别平等优质童书100》挑选书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具有较为科学的性别意识的原创童书极为欠缺,而方刚老师作为我国性别研究的专家,将科学的性别意识融入到神话传说中,这是一种超前而积极的尝试。神奇的想象力,配合不同故事的不同叙述角度,活泼且具有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插图,以及疏朗的排版,让这本书极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神话要新讲,故事有大用,读读你就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