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凉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这个片子会改变很多大凉山孩子的命运。

不要说竹内亮,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普通中国人,恐怕都很难想象让大凉山脱贫有多难。

1956年,大凉山实行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中曾描写过一位名叫毛陈氏的妇女的故事。她是美姑县巴普乡人,1919年被抢掠辗转卖给了吴奇家。主子常打骂她,逼她嫁人、生孩子,以获得更多的奴隶帮他们干活。毛陈氏不想自己做牛马,子女也做牛马,誓死不从。当时,与毛陈氏同病相怜的奴隶数不胜数,为了反抗被奴役的命运,他们有逃跑的,有自杀的,还有不惜一把火与主子同归于尽的。

奴隶制结束了,但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依然让大凉山“与世隔绝”。

人畜同居,卫生知识匮乏。比起让孩子读书,家长更希望孩子在家放羊、种地。凉山州十七个县市中,曾有十一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有上百万人。在最高峰时期,凉山州有六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上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凉山。他说自己一直牵挂大凉山,牵挂彝族群众,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此后,四川省选派了五千七百多名干部驻扎凉山州。除了修路、搬迁、发展产业,还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逼迫”他们上学。

有的地方每到开学季,干部们就在交通要道设卡,把那些试图辍学外出的学生拦截下来;有的不惜奔赴千里之外把打工的初中生带回家;更有甚者会用“官告民”的方式,惩罚和警示那些鼓励或放任孩子辍学的监护人。

乘坐绿皮车下车后,周围什么也没有,甚至找不到和同事会合的地方

就是这样的大凉山,“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在2020年11月,宣布整体脱贫。

十年前,大凉山的贫穷给竹内亮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他也想知道,大凉山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竹内亮和团队从南京出发,乘飞机,换火车,坐汽车,花了整整两天才到大凉山。从“悬崖村”到昭觉县城,他尝试爬了“悬崖村”,去了农民在山下的安置房,去了徐亮支教的小学,还有孩子们的家。

间隔十年,给竹内亮印象最深的是环境变了——如今马路干净了许多,大部分地方都通车了,毛驴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地政府给易地搬迁的村民提供了安置房,小区干净整洁,房子宽敞明亮,比竹内亮在南京的家还大。信号基站的建设使大凉山与世界联结,年轻人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通过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看世界。

虽然还是缺老师,但新的校舍已经建起来了。有些孩子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获得生活保障,但他们没有丢失那颗敢于做梦的心——想当演员、舞蹈家,想成为像武磊一样的球星,想带父母去大城市……

这部纪录片的网站点击量很高,甚至在国外的视频网站,点击量也已超过了330万次。有网友留言说:“这个片子会改变很多大凉山孩子的命运。”

谁知道呢?但是看到了,知道了,或许就是某个改变的开始。正如当年竹内亮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后,决定来中国;徐亮当年在旅途中看到了一位支教老师的塑像,决定去支教。

摄制组的凉山之行有怎样的奇遇,这十年间又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出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