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续深化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
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是实现刚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中,要积极创新,持续深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工作。除了要继续做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常规工作外,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要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性、短视性。要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积极研判国家政策,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特色农产品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加工行业发展。引进一批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的生产加工企业落地脱贫地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平台,打通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劳动力的输送通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管理,同时做好相应的技能培训,完善劳务输出人员及其家属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切实实现就业扶贫。其中,云南省祥云县产业发展模式以及昭通市劳务合作扶贫模式值得借鉴。
1.祥云县鹿鸣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模式[10]
云南省祥云县鹿鸣乡位于祥云县东南部,长期以来以煤炭产业为主,农业以种植烤烟、水稻、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随着煤矿资源枯竭以及煤矿企业的全面关停,产业发展滞后,鹿鸣乡的群众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鹿鸣乡立足乡情,广泛论证,坚持因地制宜,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发展适合当地的青花椒种植、柑橘种植、美国山核桃种植、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实现发展产业就地脱贫一批。通过发展经济果木林,既优化了鹿鸣乡的产业结构,又涵养了水源,保护了山区生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实现工资性的稳定收入;成立产业合作社,让群众通过参与合作社,就地实现劳务收入。
2.昭通市劳务合作扶贫模式[11]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昭通市受到区位、交通、历史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针对昭通市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状况,昭通市与广东省东莞、中山两市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探索提升劳务合作新模式,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实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按照“昭通所需、东莞中山所能、协作共赢”的原则,结合昭通人力资源丰富和珠三角城市用工紧缺的实际,三方建立议事协调、定期会商、对口联系、结对帮扶、考评激励等机制,全力推动劳务协作工作。同时,昭通市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主导和宣传引导作用,逐户逐人摸清劳动力现状、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针对性进行帮扶,推动实现转移就业。
2019年,昭通市培训贫困人口36391人次,转移输出贫困人口到广东省就业14797人,省内就地就近就业48868人,到其他省市就业18026人。2020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点对点输出昭通籍劳动力到广东务工32031人(东莞10971人、中山50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800人(东莞3953人、中山18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