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巴里·诺顿.经济发展计划体系在中国的回归:论韩博天、麦尔敦和胡鞍钢的研究[J].开放时代,2013(6).
[2]胡鞍钢.中国独特的五年计划转型[J].开放时代,2013(6).
[3]韩博天,奥利佛·麦尔敦.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J].开放时代,2013(6).
[4]刘瑞,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刘瑞.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李震中.计划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7]杨伟民.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8]杨伟民.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上的发言[EB/OL].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官网,2020-10-24.
[9]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刘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2]胡鞍钢.中国独特的五年计划转型[J].开放时代,2013(6):32.
[3]韩博天,奥利佛·麦尔敦.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J].开放时代,2013(6):9.
[4]巴里·诺顿.经济发展计划体系在中国的回归:论韩博天、麦尔敦和胡鞍钢的研究[J].开放时代,2013(6):38.
[5]杨伟民.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2-14.
[6]杨伟民.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上的发言[EB/OL].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官网,2020-10-24.
[7]李震中.计划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7-12.
[8]刘瑞,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6-164.
[9]刘瑞.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52.
[10]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