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起脚尖,奔赴山海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制片人,但如果你问我,“制片人”是做什么的,现在的我还不知道如何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有幸参与电影《世间有她》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对我而言是制片人岗位弥足珍贵的一次热身和历练,当然,相较“贵人”和“前辈”制片人,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白”。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在这部电影中的收获和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
参与《世间有她》,对初出茅庐的我,是莫大的荣幸。
2020年初,电影行业停摆了。返京居家隔离的我,正想着可以偷懒歇段时间时,突然接到董文洁总的电话,征召我加入《世间有她》的战队。当时我吃惊到有些发蒙:疫情蔓延,好多影视公司都解散了,很多小伙伴都没活儿干了,这种情势下,董总怎么就开始筹备新项目了呢?
隔离结束,我迫不及待地去见了董总,想解开心中的疑问。面对我的顾虑,董总告诉我,筹备《世间有她》是慎重思考后的决定:
其一,最近她看了很多普通人在疫情困境下的故事,一次次感动落泪,那些温暖而微小的光亮,需要我们用电影语言去呈现。“我们总说‘电影是有温度的’,那电影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故事里啊”。
其二,这部电影不搞宏大叙事,只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的情感记忆。“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作为电影人,我们不能缺席,更不能忘记身上的责任”。
听到这些话的一刹那,毫不夸张地讲,像有一道光罩在董总身上,让我吃惊又敬佩。她没有跟我讲这个项目体量有多大,想赚多少钱。显然,对她来讲,一个项目要不要做,首先考虑的不是赚钱与否,而是希望通过影片传递的温度和价值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只想着票房和赚钱的制片人,注定是走不远的。也是在那一刻,我隐约懂得,什么才应该是制片人做项目的“初心”——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成为制片人的第一步,也许就是我们心中美好“初心”萌动的那一刻?
麻烦是甜还是咸
我是在做电影《天·火》后期工作时,认识董总的。与电影《世间有她》一样,董总也是电影《天·火》的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坦率地说,那时在我眼里,董总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人。
举个例子,拿电影对白字幕来说,大家时常会发现其中的错别字,一部电影上千句对白,上万个字,难免有错漏。我那时服务的公司——简集臻坊是中国电影后期制作的龙头企业,在行业里也是小有名气的。我们的工作习惯是,初剪确定后,同事会逐字逐句地在剪辑时间线上将对白字幕敲上去。电视剧还会使用一些插件,而电影的对白字幕,为了确保准确,都是手动敲的。这是第一遍。每次修改剪辑之后,我们都会再核对一次字幕,这是第二三四五六遍。内容定剪后,会再校对一次,这是第N遍。声音工作完成后,根据声音文件会再多校对一次,全公司的小伙伴都会一起看,共同找错漏,这是第N+1遍,此时错漏已经很少了。当然,字幕校对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一般都是后期公司独立完成,制片方或导演派人来看一次,检查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
但《天·火》的字幕校对不是这样。《天·火》全片1327句对白,14081个字,董总对字幕的要求是:中英文对白中不允许有一个错别字或拼写错误;中文字幕中所有“的、得、地”的使用要完全正确;字幕出现的时点必须准确,断句要讲究,不能出现字幕早于画面或声音造成“剧透”的情况……
有一天深夜,在又一次看片后发现虽经多次指正仍有未达标的字幕问题时,董总生气了:“毓含,咱们现在就一起回机房校对字幕,今天晚上不做完不收工。”是的,你没听错,一部投资数亿元的商业视效大片的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那天晚上就跟我一起在机房坐了一夜,一字一句地校对字幕,直到天边出现了鱼肚白。
说实话,校对字幕这样的小事,董总手下的制片人和执行制片人甚至都不屑于做也懒得做,包括我在内,大家对董总的严苛都觉得有点“无可理喻”,啧有烦言。是的,做后期工作这些年来,我从没见过如此“麻烦”的出品人和制片人,她也是我遇到的唯一一位愿意到机房陪着后期校对修改字幕的总出品人。当然,我们也确实佩服董总的眼力,经常有我们反复校对都没看出来的错误,她一眼就能指出。聊天中才知道,董总曾经长年从事新闻工作,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当编辑,如果工作中出现错别字,不是罚款那么简单,有时候是会酿成大祸的,所以她对文字的要求就极为苛刻。可能正是多年新闻工作的锤炼,既养成了她对待文字工作的严谨和洁癖,也练就了她善于找碴儿的火眼金睛。
王毓含与董文洁及电影《天·火》声音指导刘晓莎、王刚(2019年)
更令我们崩溃的是,董总不只是对字幕这样严苛,声音、画面、特效镜头,每一样她都不放过,至少在她的知识和认知范围内不允许有一点点误差。当时的我,对董总是“又爱又恨”:恨的是,因为她的“较真儿”,我们平添了很多工作和痛苦;爱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了太多,那些让我成长、蜕变的机会,就藏在严苛的“不近情理”之中。就像张艾嘉导演曾经在《朗读者》中讲过的一句话:痛苦其实真的是带你走上进步的一个路径。
坚定的人,沸腾的心
我入行之前,有业内人士指点我“成为制片人的必要条件”,那时我对制片人的理解是要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融资能力、豁得出去的厚脸皮。
可是,在经历了《世间有她》的全过程后,我发现,要成为一个好的制片人,以上条件可能连入门券都不算,决定你能否成为好制片人的关键是要有一颗永远滚烫沸腾的心和百折不挠的坚持。缺了以上两点,即使你有再好的资源和梦幻般开挂的起点,也可能会半途而废。
《世间有她》从2020年初开始筹备,做策划案,立项,邀请主创,开机拍摄、后期制作、送审过审、营销发行,没有一件事是简单轻松的,我们遭遇了无数业内外人士想都想不到的困难、挫折、磨砺:很多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原本很正常的拍摄取景因为疫情变得难于上青天,需要经过无数层级艰难的沟通和协调,不只是预算、制作成本要多翻几倍,时间成本、沟通成本、执行难度都倍增;但还有更多困难是不可描述的,那些艰难的日子想起来都头皮发麻。
这期间,碰瓷儿的、找碴儿的、刁难的、黑钱的、栽赃陷害的、抹黑诬陷的、仗势欺人的、心逆而险行僻而坚的、话伪而辩巧言令色的、颠倒是非混淆视听的、造谣生事的、泼皮耍赖的、无事生非的、落井下石的、羡慕嫉妒恨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贪天功为己有的、借项目实现个人诉求的、为一己之利不惜损害影片和全组人利益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儿,都遇到了,都见识了。
很多次,我都以为项目要被折腾死了,进行不下去了,或者要被迫放弃了。可是,经常是还没轮到我沮丧泄气,董总就把新的任务布置下来了,我突然发现,柳暗花明,又见到曙光了。当然,这些新进展都是掌舵人咬着牙不松懈一点一点生磕出来的。我常常想,作为一个项目的当家人,没有强大的心脏,能经事儿,不怕事儿,真的是做不了。
电影筹拍期间,董总做了一个大手术。除了接送她的司机师傅,手术的消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疫情防控医院也不允许探视和陪护,董总就默默地一个人扛下了手术的全过程。后来我才知道,很多追踪工作进展的微信是她在麻药还没散的时候发给我的,很多出院后的工作安排是她在住院期间就排满的。出院不到十天董总就无视医生要求坐飞机出差了,我其实很不理解也不认同她这种虐待身体的方式,不无担忧地问过她:“手术还没满半个月就坐飞机,刀口会不会因为高空的压力崩开啊?”
董总当然不会回答我的“无稽之问”。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铁人”,仿佛永远有用不完的力气:有了一个想法她会立即行动,从不说“明天做吧”;她认定的事情,十匹马都拉不回来。《世间有她》到现在进行了两年半,我的微信聊天记录里,与董总交流过的电影相关文件数据量达19.3GB,无数个深夜她与我们这些后期工作者一起奋战到天亮。如果没有对电影和对这份事业的沸腾的热爱,谁能在这么难的环境下,咬牙扛下去呢?
心向远方,路在脚下
我很庆幸自己入行不久,就能遇到像董总这样的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宝藏女孩”,源源不断地慷慨输出,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她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人脉、资源;同时她自己又像一块海绵,每时每刻都如饥似渴地在吸收、学习新的知识。分享几条我学到的干货:
永远提前,永远守时
以前看到一句话:“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在认识董总之前,我对这句话理解不深,也从不觉得“守时”是一个多么重要或了不得的品质。娱乐圈里,明星大腕太多,各种原因的迟到是家常便饭,我曾经有过干坐一整天等待一位大明星配音的经历。但我认识董总以来,她从未迟到过,开会、赴约经常比工作人员到得还早,实在遇到不得已的晚到,董总也会早早地告知对方,让对方可以有所调整,尽量不耽误或不影响他人的安排。任何行程,在提前研判交通状况计算好路程时间后,她还要习惯性地预留至少15分钟的提前量,以防堵车或其他不可预见事情的发生。董总经常告诫我,守时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一个不守时的人,在职场还没竞技,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Never Say Never
董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Never Say Never”,她不轻易说“不”,更不轻易否定新想法新思路。工作中,她最擅长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开拓新的市场,发掘新的机会,创造新的可能。而她敏锐的商业嗅觉也一次次让我和同事们惊喜不已。在做《世间有她》的同时,董总还带领团队开发了图库、剧本杀、同名书、小程序,甚至还联合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筹备设立了“世间有她”关爱女性网络公益专项基金。这么浩大的工作量,这么多脑洞大开的精彩创意,如若没有开放的胸襟和开放的思维,怎么可能!曾经在董总的朋友圈看到一段话:高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因为他们的认知边界更宽广,可以去包容和理解更多的人和事,去突破认知的边界,奔赴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想,董总自己应该就是能诠释这句话的一个例子。
空杯心态,新人定位
《世间有她》的调色师之一王斌老师是行业里的技术大咖,我第一次陪董总去调色公司时,董总和王斌老师侃侃而谈,聊起专业技术问题,我一个做后期的竟然插不上嘴,这惊呆了我和后期公司的小伙伴。后来我才知道,董总在创业之前,曾经作为职业经理人组建了亚太地区首个数字影院管理服务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碗边视频方案设备商总负责人也是她,那个项目协助张艺谋导演创造了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银幕奇迹。
保持终身学习
这是我从董总身上学到的作为制片人最重要的素质。我特别惊讶地发现,董总知识结构的丰富、多元与跨界不仅是对社会大事的发展趋势有敏锐与准确判断,对各种新生事物有不断深入的了解和挖掘,更重要的是,她善于从身边人身上发现闪光之处,并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学起。
是的,我的老师更善于“拜师”。这次拍摄《世间有她》,董总与三位导演接触颇多,所以也会经常在公司例会上与我们分享她在三位导演身上观察到的“亮点”。特别是2021年4月与张艾嘉导演在上海见过面后,董总真的就变成了一个对张导心服口服的“小迷妹”,每次见过张导,她都会跟我们分享新的收获。有一次我问董总:“如果现在有重新选择工作的机会,您最想做的是什么?”董总脱口而出:“希望有机会给张艾嘉导演做几天助理,近距离地学习和观察她的待人处事。”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们心中“大佬级”的制片人,竟然会希望去当临时助理!
当然,在2022年4月有幸与张艾嘉导演有了面对面的接触后,我深刻地理解了董总有这种想法的原因——艾嘉导演是这样一个温和而有力量的人,工作的时候她会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吃饭的时候她会细心又不露痕迹地照顾到所有人的口味;分别的时候她会跟每个人说再见,甚至还给我们准备了一盒巧克力,让我们在漫长的旅途上别饿肚子……不要说像张导这样才华横溢蜚声华语影坛的传奇人物,就是普通人中,如此细心、温柔的人,也非常少见。张导的人格魅力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魔力。接下来,我得使劲儿了,看看能不能与董总竞争一下,早日当上张艾嘉导演的临时助理。
身段柔软,意志坚定
在这个剧组,我可能是见过董总掉眼泪最多的人了,很多次她因为被冤枉、被误解或者被气得掉眼泪的时候,我都“不巧”在场。其实我们执行层面的人,私下有时候挺生董总的气,因为她的忍让和妥协常常并不能换来理解,反而让一些人得寸进尺,一再踩线,连带我们都跟着受窝囊气。很多次我都不明白,董总为什么不解释,不回怼,不把话挑明,而是把委屈和误解默默咽下。我最知道,董总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这部电影和导演们的创作,在背后默默做出的巨大贡献与艰辛努力。但是,因为这些努力和牺牲不方便与人言说,反而常常无辜受责。
有一次,我因为董总又无端受气,按捺不住要挺身而出的时候,董总使劲按住我的情绪,她告诉我:做制片人,身段一定要柔软,要能受气,不能意气用事。很多时候,说多错多,解释越多,误会越深。我们尽全力把事情做好,把工作目标达成就是最大的胜利。有些人确实是嘴上占了便宜,言语占了上风,又能怎样呢?
不过,如果真的以为董总这样的人好欺负,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次拍摄《世间有她》,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她关键时刻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担当。在重大抉择面前,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董总会做出那样的决定。作为当事人亲历者,我特别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犹豫、纠结、痛苦、不舍,但当她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判后,做了决定就没有后悔和反复,那份决绝和坚定,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在这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陪伴走过了一部好电影诞生的全过程,亲历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所有艰辛和不易,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课程,认识了我会永远珍惜的“贵人”和“前辈”。大银幕上那些感人的光影瞬间,凝结着《世间有她》剧组所有人的心血和智慧。
期待你们去影院与“她”相遇,与我们相遇。
最后的最后,感谢机遇,感激相遇,感恩世间有“她”。
(王毓含:电影《世间有她》执行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