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良渚文化玉器纹饰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环太湖流域经过马家浜文化(公元前4750—前3700年)和崧泽文化(公元前3900—前3200年)发展的积淀,在距今5000余年时形成了良渚文化,迎来了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距今5200—42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区。在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发达,手工业趋于专业化,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大型祭坛、水利工程和城址的建造成为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印证。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是“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独特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国之重器,礼之所依。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礼器和神人兽面纹神徽,展现了一个以神权信仰为纽带的文明模式,是探寻远古社会形态的活化石。良渚玉器纹饰以其繁缛神秘的艺术风格、出神入化的工艺之道,成为史前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的代表,是良渚人用远古美学观念所创造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蕴含了先民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因此,对纹饰的识读,是理解良渚人精神世界的关键所在。

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研究,不仅涉及考古学,也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但能扩展学科研究范围,还能加深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良渚文化玉器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如果简单地把它当作史前艺术品欣赏,或者单纯从装饰艺术角度对器物的形制和纹饰进行研究,而不去分析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历史环境因素,就无法发现和领会玉器真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无法理解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特殊意义。

目前关于良渚文化玉器的研究,大多基于考古学角度,较少从艺术学视角展开,研究玉器纹饰的专著极少,对其所蕴含的远古观念形态和美学价值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采用跨学科、渐进式的研究策略,以考古资料为支撑,汇集良渚遗址群的重要考古事件、考古研究等诸多内容,帮助我们还原良渚文化玉器所处的历史时空。从艺术学、人类学角度解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要素,探寻艺术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探讨远古玉器功能的演变和用玉制度的形成,也有助于感知玉器纹饰发展中的艺术逻辑与人文背景。书中聚焦良渚玉器典型纹饰及发展脉络研究,深入解读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与传统,找寻并捕捉蕴藏其中的良渚文化基因,并通过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创新演绎,让遗产活态传承,历久弥新。

古老而神秘的良渚玉器纹饰,积淀着深沉的历史力量,浸润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记忆和情感共鸣。将玉器纹饰古为今用,挖掘其中的美学和历史价值,植入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认同点进行合理转化,推动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创周边产品的开发和良渚玉器纹饰艺术的美学传播,具有现实意义,亦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艺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寻找地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用课程教学和作品创作等方式拉近当代年轻人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原始先民的时空距离,能让更多的民众重新发现、认识和理解良渚文化之美,推动良渚玉器纹饰的社会认知和美学传播,让良渚文化遗而不失,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图文资料较多,引述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