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害怕见人、不敢表达的焦虑和痛苦
害怕社交、害羞,就如同一种诅咒,它让我觉得不论在谁的世界里,我都是个不速之客。害羞是我认为最糟糕的一种性格,任何其他性格都比它要好。我宁可讨人厌,宁可粗鲁一点儿,也不想害羞。害羞的人很痛苦,而讨人厌或粗鲁的人起码自我感觉还蛮开心的。
——戴夫·B.特雷多,俄亥俄州
想想你爷爷奶奶的时代,那时没有什么网络社交,因为发明网络社交的人还没出生呢。当时英文里的“pick up”也没有“搭讪”的意思,这个动词词组的后面接的不会是女生,而是你的臭袜子。所以,如果当年你的奶奶很矜持,爷爷很宅,那你今天就没这个机会在这里读我的作品了。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对害羞的人来说,这几十年算是白活了——依旧害怕见人,不敢表达。好心的亲戚朋友会说:“就勉强一下嘛……难得有活动,就去参加啊……约他出去啊……主动撩他啊……向老板提加薪啊……去跟大家聊天啊……开会时有意见就举手说啊……”
他们说得容易,可他们知道我想让人看见却又害羞的痛苦吗?知道我有时候多想隐身吗?知道我因为怕说错话想不到该说什么吗?知道我脑子里一堆梗,但没有勇气说出口吗?不过话说回来,你知道自己很有料,你知道自己只要能甩开横在面前的“害羞”,一切都会变好,你的人生不但可以重启,甚至可以开挂。
我知道害羞、不敢见人的痛苦,因为我本人就经历过这种痛苦。即使那会儿已经步入社会,我还是会一遇到陌生人就一脸惨白。我记得当时在社交场合我一般都是“壁花”,衣服可以融入墙壁的颜色,是我最大的愿望。
如果那时候有这本书就好了,现在各位能看到这本书也算是了了我的一个心愿。
任何人?对,事实上你确实可以让任何人看见你
20世纪40年代的科学研究给人类送来一项大礼,使得数百万人免于死亡,这礼物不是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盘尼西林。近年来的研究则给了我们另一个堪与盘尼西林比拟的礼物,这份礼物可以使数百万人免于害羞、不敢见人的痛苦。这份礼物,是集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学、生理学与药学精英的尖端研究成果。
害羞的研究几乎可以跟下面几个人名画上等号,其中包括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eorge Zimbardo)1、伯纳德·卡尔杜奇(Bernardo Carducci)2、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 3,还有其他几位。我对他们除了感激还是感激,你若去读他们的深入研究著作一定可以获益良多。本书的内容皆来自医学与心理卫生领域的专门研究,以他们的研究为本,我研究出了85剂“退羞特效药”,也就是85个可以斩断或至少控制住害羞的技巧。如果你想从源头深究特定的技巧,不妨看看参考资料。
只要投入时间练习,这些“退羞特效药”很快就可以让你大方见人。我敢这么说,是因为我十几岁的时候也特别害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现在的我是个自信十足的女人,既能全美国巡回演讲,也可以接受媒体专访,出席活动、深入人群更是如鱼得水。如果“退羞特效药”对我这种连看到自己影子也会害怕的人都有用,那对你来说也一定有用!
在你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我想先提醒几件事情。近期药理学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可以帮助人缓解心理症状,在我还很害羞、不敢见人的时候,心病是没药医的,所以我只能靠自己走出来,这本书主要也是希望帮助那些不想借助药物的人。当然,如果你已经在看心理医生,那还是谨遵医师指示服药,我并没有资格越俎代庖。
对想靠自己的朋友来缓解心理症状的,我有几点阅读前的建议。首先,请按部就班读完本书,这样你才知道每个技巧的重要性,才不会错过什么好招。其次,对你来说特别困难的练习,可以放在后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好了,现在开始吧!
对了,还有请不要跳过第十一章。你对自身的害羞可能有很多疑问,这部分能给你很多很棒的答案。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或者你有这样的疑虑,你也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对策。
不被看见时先改变自己
小时候我是个好奇宝宝,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天为什么是蓝的?夏娃有肚脐眼吗?吐司发明前大家吃什么?
但“我为什么害羞、不敢见人”本不在我的问题之列,因为我觉得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特效药”。但身为过来人,我现在觉得知道为什么很重要,因为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我听过害羞、不敢见人的人说:
“一定是爸妈的关系。”
“邻居的小孩很讨厌,会给我取绰号,都是因为他们,我才这样的。”
“我觉得是遗传。”
后面我们会讲到通过哪些蛛丝马迹,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害羞。但在那之前,我想引用一位很会演戏,也很有想法的女艺人的名言,她一辈子都在跟害羞对抗。
我们受的教育是怪父母,怪兄弟姐妹,怪学校,怪老师,你会怨天尤人怪东怪西,就是不怪自己,自己一点儿错都没有。但你确实错了,一路以来都错,因为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不是吗?
——凯瑟琳·赫本
害羞看起来表现都一样,成因却五花八门,这点我们后面会讲,然后你会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害羞类型。比方说你可能是“高敏感型害羞”(Highly Sensitive Shy, HSS),即天生的;也可能是“情境型害羞”(Situational Shy, SS),即后天受到父母或个人经验的影响。
我把较关键的部分放到本书的最后,是因为如果你跟从前的我一样害羞,那你应该会比较想先知道解药,至于病因则可以延缓。所以,若能先读一下害羞的成因,那么你对化解之道确实可以吸收得更好。
那些曾经不被看见的人们
本书中会有很多来自我自身的切肤之痛与其他害羞、不被看见的“病友”的亲身体验,还有一些是研讨会上与会者的分享。说到研讨会,我本来以为找为此所苦的人来讨论害羞,跟找怕老虎的人到虎笼里聊老虎是差不多的意思,没想到这些朋友不但愿意来,而且乍看之下还看不出他们哪里害羞,不敢让人看见。
我请这些与会者把他们的心路历程写信寄给我,因为我想让读者们也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另外我也整理了我其他拙作的回响及免费电子报精华,供本书读者参考,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到 lowndes.com 订阅我的免费电子报。书中我详列了分享者的大名,当中有人希望匿名,我也按他们的希望使用了假名。
最后我想说明一下书里用到的一些专有名词,以便于阅读。首先书里会不断出现“害羞者”跟“自信者”这两种人,而“嫌恶对象”则是会让你觉得害怕的人、事、物。然后为了读起来不那么费事,我会全部用“你”来代替他/她、他们/她们、有些害羞者、很多害羞者、多数害羞者、不敢见人者、不敢表达者等词,这样行文才不会太啰唆。当然大家不用每件事情都对号入座,我也绝对没有针对任何人的意思,因为书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根据普遍的研究与统计而来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别太在意这些细节,我说“你”不是真的指你。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一起来跟害羞说再见,让自己勇敢表达,让更多人看见我们。
我以前害羞到爆。我要么是没办法直视人,要么就是脸红得跟什么似的,压根不敢说话。有人是人来疯,我不仅是人来羞,甚至还会紧张到冒汗。没自信又看不起自己,我总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矮一截。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思考,我了解到我和谁比都不差,谁说我不好的?我了解到那些说我不好的人其实自己也不怎么样,他们有什么资格说我?我干吗把他们说的话那么当回事?他们没资格说我。
——东尼,澳大利亚
1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以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著有《心理学与生活》等书。
2 伯纳德·卡尔杜奇:印第安那大学东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专门研究害羞心理。
3 杰罗姆·凯根:哈佛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