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曾子学派:以孝为本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列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他在孔门中的地位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一步升迁的: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赠封太子少保;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加赠太子太保,配享孔庙;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旌入十哲;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升为四配。但是唐代韩愈在谈到儒家道统时没有将曾子列入,宋儒却极其重视曾子,朱熹认为孔子最贤的弟子颜回早逝,故只有曾参得孔子真传,朱熹常将此二人并提:“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曾是已。”“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推崇曾子,原因是曾子与四书有密切关系,在他看来,四书乃是五经之精华,《大学》又是四书的根脚。朱子认为《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大学章句》)
曾子最主要的观念是孝,提出“忠者,其孝之本与”,由此将孝与忠联系在了一起。阮元认为曾子的忠乃是一以贯之:“事亲、事君、事长、交友皆贵忠。”(《曾子注释》)更重要的是,《论语·学而》载有他的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忠?《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对于何为忠?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子语类》中载有他更通俗的解读:“尽时须是十分尽得,方是尽。若七分尽得,三分未尽,也不是忠。”
对于孝,曾子提出了大孝、中孝、小孝之说,《礼记·祭义》载:“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如何区分这三种孝,曾子的解释是:“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对于三者的区别,唐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的解读是:“‘大孝尊亲’,圣人为天子者也。尊亲,严父配天也。‘其次弗辱’,谓贤人为诸侯及卿大夫、士。‘其下能养’,谓庶人也。”
曾子所言被后世总结为孝有三:尊亲、不辱、能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之人的孝都有高下大小之分,天子之孝为不匮之孝,诸侯、卿大夫、士之孝为用劳之孝,庶人之孝为用力之孝。
对于“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的观念,公明仪曾向曾子请教:“夫子可谓孝乎?”曾子的回答是:“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礼记·祭义》)曾子认为只是供养父母还算不上孝,君子所称道的孝乃是在父母的意念还没有发出的时候,就已经提前揣摩到了,而后按照父母的意向去办事。曾子自谦地说,他只是勉强不让父母受饥饿,哪里算得上孝。
对于哪些行为属于不孝,曾子又说了这样一番话:“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一作膻)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曾子大孝》)
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行动时处处要表现出敬来,在闲居时不恭敬就不是孝,事君不尽忠不是孝,为官作宰不尽心尽力不是孝,和朋友相处不讲忠信不是孝,战场杀敌不勇敢也不是孝。那么什么是孝呢?曾子说:“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曾子大孝》)
可见能够做到仁义忠信礼每样完善,才是真正的孝。孝子也必然会有好的口碑,让人们羡慕那一家有如此至孝的儿子,能够光耀门庭的人才是孝子。但是做到真正的孝不容易,要想做到真正的孝子,就要长久地坚持自己的孝行。
曾子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作用呢?他认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曾子大孝》)
曾子认为孝才是天下最大的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阮元在《曾子注释·叙录》中高度夸赞了曾子的观点:“百世学者皆取法孔子矣,然去孔子渐远者,其言亦渐异。子思、孟子近孔子而言不异,犹非亲受业于孔子者也。然则七十子亲受业于孔子,其言之无异于孔子而独存者,惟《曾子十篇》乎?曾子修身慎行,忠实不欺,而大端本乎孝,孔子以曾子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今读《事父母》以上四篇,实与《孝经》相表里焉。”
魏源是系统研究曾子学派的第一人,他认为《曾子十篇》乃是曾子门人记曾子之书,魏源同时认为《大学》乃出自曾子,而《孝经》是孔子特授曾子之书。对于孔子传《孝经》给曾子,魏源认为意义深远:“抑又考古今言孝者,推舜为大孝,武王、周公为达孝,曾子为至孝。然曾子得曾皙以为之父,春风沂水,舞雩咏归,同为圣人之徒,各由狂狷以造于中行,其天伦所遇之境盖过于舜,而几同于达孝之周公。《孝经》严父配天之谊,惟夫子以韦布享王祀,上及先世,足以当之,而曾子亦其邻几者也。”(魏源《孝经集传叙》)
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在孔子与孟子、荀子之间加入曾子一节,因为他认为:“孔门诸子,达者甚多。然其书多不传于后。其有传而又最见儒家之精神者,曾子也。”
杨宽在《战国史》中认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儒家派别中有曾子学派,因为子思和乐正子春都是曾子弟子,《大学》《中庸》为曾子一派的重要经典,《大学》讲述的就是忠恕之道,子思是曾子的弟子,因此《中庸》强调的就是修身和忠恕之道。《中庸》推孔子为至圣,对树立儒家道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