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供应链的流程观点*
开篇案例
韩都衣舍的PDA供应链实践
供应链是由一系列的流程和流构成的,它们发生在不同环节之内和不同环节之间。流程和流相结合,可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供应链中的流程可从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包括循环观点和推/拉观点。
2.1.1 供应链流程的循环观点
供应链这个术语形象地描述了产品或原材料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直至客户这一链条移动的过程。供应链管理通过多个环节共同作用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仅网络间传输的数据在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供应链涵盖接受并满足客户需求的全部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
由于技术、市场、人员、管理等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供应链流程也并非一成不变,企业要根据各项因素的变化进行判断和分析,并适时对供应链流程进行重组。图2.1所示为供应链流程模型。
图2.1 供应链流程模型
图2.1所示的供应链流程模型可以分为一系列循环,每一个循环在供应链两个相邻的环节间进行。供应链流程模型可以分解为图2.2所示的4个供应链流程循环,包括客户订单循环、补货循环、制造循环、采购循环。
并非每个供应链流程都必须划分为这4个循环。例如,一个便利店的供应链流程就可能有4个分开的循环,在便利店的供应链流程中,零售商储备了产品并向分销商提出补充订货;而戴尔公司直接面向客户,可以直接越过零售商和分销商两个环节。在现今B2C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企业越过各类分销环节,直接面向电商零售平台。
每个循环由6个子流程构成,如图2.3所示,子流程循环往复。
图2.2 供应链流程循环
图2.3 供应链流程循环的子流程
根据交易过程的不同情况,图2.3所示的子流程可应用于适当的供应链流程循环中。例如,客户通过京东商城在线购物时,他们成为客户订单循环的一部分——客户作为买方,京东商城作为供应方。相反,当京东商城向一个分销商下订单来补充其库存时,他们成为补货循环的一部分——京东商场作为买方,分销商作为供应方。
在每个循环内部,买方的目的是确保可以得到产品并且通过规模购买实现低价买入,供应方的目的是试图预测客户订货量并且尽量降低接收订单的成本。因此,供应方在接收订单时会准时完成并改善订单履行的效率和准确性,买方也会致力于降低收货过程的成本。买方通过对逆向物流的管理降低成本并满足环保目标的要求。
尽管每个循环有基本相同的子流程,但每个循环之间还是存在几个重要的区别。第一点区别在于需求的确定性。在客户订单循环中,需求发生在供应链外部,并且是不确定的;而在其他循环中,虽然需求也是不确定的,但是可以根据供应链各环节传递出的信息反映出来。例如,在采购循环中,只要了解了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计划,轮胎供应商便可以准确预测其轮胎的需求量。第二点区别在于订单的规模。就单个客户而言,他只购买一台汽车,但是分销商会从制造商那里一次性订购多台汽车,然后制造商会从供应商那里订购大量轮胎。从客户到供应商,订单的规模在增加。因此,当我们从最终客户向供应链上游环节运动时,在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共享信息和政策就越来越重要。
供应链流程循环观点的优势在于能够清楚划分供应链成员的任务,清楚地显示所有流程及每个流程的承担者,明晰了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职责,并且指出了每个流程的预期产出。
2.1.2 供应链流程的推/拉观点
根据对最终客户需求的执行时间,供应链中所有流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拉动流程,订单的执行依据客户订货;另一种是推动流程,订单的执行依据对客户订货的预测。因此,在拉动流程中,客户需求是已知的、确定的;而在推动流程中,客户需求是未知的,相关方需要进行预测。拉动流程是对客户订货需求端的反应,所以可以看成是一种反应流程。推动流程具有投机性(或预测性),不是实际需求,所以可以看成是一种投机流程。图2.4所示为供应链的推/拉流程。因为客户需求尚未知晓,所以推动流程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运作的;拉动流程是在已知客户需求的环境中运作的,但是经常受限于推动流程的库存和生产能力决策。
图2.4 供应链的推/拉流程
实例2-1 L.L.BEAN——备货型生产企业的推/拉流程
L.L.BEAN是美国的户外产品品牌,创建于1912年,其产品专门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而设计生产。经过近百年的奋斗,L.L.BEAN以耐用的服装和户外设备而备受青睐,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企业。L.L.BEAN公司是在客户订单到达后处理客户订单循环的所有流程,因此所有流程都是拉动流程。订单的履行从库存产品开始,库存产品是根据对客户需求的预测而提前生产出来的。补货循环的目的是确保客户订单到达时,产品是可以得到的。补货循环中的全部流程都基于需求预测,因此是推动流程。制造循环和采购循环也是如此。事实上,像纤维这种原材料经常是在进行客户需求预测之前的6~9个月就已经购买了;销售活动开始3~6个月之前,制造过程就已经开始了。L.L.BEAN公司的供应链可以细分为推动流程和拉动流程,如图2.5所示。
图2.5 L.L.BEAN公司的供应链推/拉流程
实例2-2 戴尔公司——按订单生产型企业的推/拉流程
戴尔公司是按订单生产的计算机制造公司,情况与L.L.BEAN公司有所区别。戴尔公司不是通过零售商或分销商销售产品,而是直接面向客户,即选择直销模式。其需求不是通过产品库存来满足的,而是通过制造过程来实现的。客户订单引发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因此,制造循环就成为客户订单循环中客户订单履行过程的一部分。戴尔公司的供应链中只有两个有效的循环:客户订单循环和制造循环、采购循环。图2.6所示为戴尔公司的供应链推/拉流程。
图2.6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推/拉流程
戴尔公司的客户订单循环和制造循环中所有流程是在客户订单到达之后开始的,所以是拉动流程。但是,戴尔公司的零部件订单并不是由客户订货决定的,库存补货是建立在客户需求预测基础上的。戴尔公司采购循环中的所有流程属于推动流程,因为它们是对客户需求预测的响应。
实例2-3 饭馆作业的推拉结合
推式生产有库存风险,但单纯的拉式生产也并不完美,订单有了,虽然没有需求风险,但因为要货急,供应风险大增。例如,客户给的交货期是3周,供应商的零部件需要5周才能到齐,还不算加工组装时间,且加急赶工时总成本往往更高。
尽管说拉式生产有诸多优势,但很少有供应链是纯拉式生产的,几乎都是推拉结合。那么推与拉的结合点应该设在哪里?简单理解就是:能预测的部分用“推”,不能预测的部分用“拉”。
产品定制化程度越高,需求预测准确度越低,推拉结合点离消费点越远。例如,在多品种、少批量的设备行业,产品配置多样化,制造商主要依赖客户订单驱动生产组装,推拉结合点在零部件采购环节——对于通用零部件,制造商会按照预测驱动供应商生产(“推”),等客户订单到达,再进行最后产品的组装(“拉”);对于通用程度低的零部件,制造商往往等客户订单到达后再向供应商下单,推拉结合点离消费点更远。相反,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需求预测准确度越高,推拉结合点就越接近消费点。
此外,客户对产品时效性的要求越高,推拉结合点就离消费点越近。例如大型设备的关键备件,一旦停机待料,损失就非常大,所以在很多行业中,关键备件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就在客户的生产设施附近,以及对供应客户的生产需要。例如,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在制订全球备件计划时,将价值一亿多美元的备件库存,分为20多个仓库,建在全球芯片制造的主要地区,80多个寄售库存点就直接建在芯片生产商现场,从而最大限度满足时效性需求。航空业也有类似的指标,飞机因备件不到位就无法起飞,备件的交货时间也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库存就被“推”到离消费点非常近的地方。这样做违背了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因为在消费点附近,非易耗备件的需求一般很难预测,即使人们能大致预测平均需求,但究竟什么时候需要还是无法预计。相反,在全球或区域层面,由于需求的整合效应,需求预测的准确度更高,但库存如果离消费点太远,就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库存“推”到客户附近,满足了客户需求,相应付出的代价就是很高的库存水平、很低的库存周转率。例如在很多大型设备行业,备件的库存周转率一年只有一两次。
在供应链领域,很多效果较好的实践都与有效定位推拉结合点有关。例如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在产品层次是典型的拉式生产,不见订单不组装;但在零部件阶段,却是典型的推式生产,因为这些原材料通用性高,用量可预测。惠普有名的延迟战略(Postponement)也是同理:产品的共同部分好预测,用推式生产,以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差异化部分用拉式生产,以降低需求变动带来的库存风险。直销模式和延迟战略的成功,就在于其有效定位了推拉结合点。
推拉结合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企业,也可能随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变化。例如戴尔公司刚创立直销模式时,计算机是创新性产品,机型配置多、产品降价速度快,产品层次的预测准确度低,库存风险成本高,直销模式是总成本最低的供应链模式。但是,这些年计算机逐渐成为大众产品,配置越来越标准化,预测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推拉结合点从生产商处前移到零售商处,即生产商按照预测批量生产,批量供货给零售商,在零售商处变为“拉”。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规模效益,所以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低。相反,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如果仍采用单件生产、单件递送,在计算机库存风险成本显著降低的情况下,高昂的运营成本将无法通过库存风险成本节支来抵消,直销模式的总成本不再是最低的。
推拉结合点选择适当,会有效地平衡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成本和服务水平。相反,推拉结合点选择失当,则会造成诸多问题,增加供应链的总成本。例如,在时装行业常见的订货会模式下,其推拉结合点在经销商处,品牌商要求经销商提前两个季度订货,由经销商的订单驱动整个供应链。这对品牌商而言是拉式生产,对经销商则是推式进货,即他们的订单需求依赖预测,而预测的准确度通常很低。例如夏天时,经销商,尤其是小店主往往无法预测冬天会流行什么,自己的店能卖掉多少货,所以这种预测无疑是不确定的,其结果要么是货物短缺,要么是货物积压。货物积压时,品牌商也得一起买单。当经销商因货物积压而缺少资金,没钱订下季度的货物,或者因货物积压而打折出售时,品牌商花费那么多资源建起来的品牌就会在一次次折价中贬值。这就是一些品牌商看上去只赚不赔,却陷入困境的原因。那么,时装行业的拉推结合点应该在哪里?答案是在品牌商处。因为品牌商设计时装,对流行时尚的理解最深,而且可以整合不同经销商的需求,其预测准确度更高。
具体的解决方案有两个。方案一是品牌商竖向集成,进入零售领域。这不但要求品牌商投入大量资本,而且对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渠道运营与品牌的设计、生产不尽相同。方案二是理顺渠道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通过改善信息流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例如经销商及时共享零售的早期销售数据,以便品牌商调整生产计划。方案二要求具备更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当品牌商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时,就选用竖向集成,采用方案一的模式。
在进行供应链设计的策略决策时,应用推/拉观点是非常有用的,其目的是要找出推拉结合点,使供应链能够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匹配。油漆行业对供应链的推/拉调节应用得很得当。油漆生产需要经过底漆、调色和包装3个过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都由大型工厂承担,油漆桶被直接运送到商店。这些可以看成是推动过程,因为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预测进行的。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油漆供应链在进行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时存在很大难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油漆供应链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调色活动在消费者发出订货需求之后由零售商承担。换言之,在底漆活动和包装活动都保持推式生产的情况下,调色活动从推式生产变成拉式生产。其结果是消费者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选择颜色,也使供应链中的油漆产品库存得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