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用光三要素
光圈值、快门速度和感光度3个参数会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影像质量。上一小节已经简单地介绍了它们的作用,本小节主要对这3个参数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
1. 光圈
光圈(Aperture)是相机镜头中改变通光孔径的大小、调节进光量的装置,如图2-20所示。
图2-20 光圈
镜头上通常会标注最大光圈值和焦段,图2-21中的“28-70”是指该镜头可以在28mm到70mm的范围内进行变焦,“3.5-5.6”是指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范围为F3.5到F5.6。
图2-21 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和焦段
在变焦的过程中,最大光圈值会按照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35mm的焦距下,最大光圈值可达F4.0;但在70mm的焦距下,最大光圈值只能达到F5.6,如图2-22所示。
图2-22 最大光圈值随焦距的变化而变化
摄影贴士
光圈并不都用“F”来表示。在电影镜头里,光圈用“T”来表示,这样可以更为精准地反映进光量的多少,以保证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的画面能有一致的亮度。
前面提到过,光圈值会影响景深。景深越浅,物体距离相机就越近。在极端情况下,物体距离相机可能只有几毫米。浅景深与深景深画面对比如图2-23所示。
图2-23 浅景深(左)与深景深(右)画面对比
2. 快门速度
快门(Shutter)是相机中控制感光元件有效曝光时间的装置。快门速度可以由30秒调整为1/8000秒,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160000秒。
在视频拍摄中,单反相机都是由电子快门(Electronic Shutter)按从上到下扫描的方式来记录画面的,像素信息逐行刷新。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的效果如图2-24所示。
图2-24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的效果
电子快门可以达到更改后的帧速率,但这样做的弊端是会产生果冻效应——如果快门速度跟不上像素运动速度,那么画面就会扭曲,如图2-25所示。在采用甩镜头的方式进行拍摄时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图2-25 果冻效应
而像ALEXA、RED这样的专业电影机通常使用的是全域快门(Global Shutter),也就是一次性让所有感光元件曝光,这样可避免产生果冻效应。
3. 感光度
在数码摄影时代,感光度表示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提到感光度,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噪点。
在快门速度、光圈值和感光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使用数码相机和手机相机拍照,得到的照片如图2-26所示。
图2-26 使用数码相机(左)和手机相机(右)拍摄的夜景效果对比
放大这两张照片的局部,可以看到使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画面中,阴影部分的树叶已经丢失了细节。这是因为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照片通常会产生更多的噪点,而厂商为了尽可能多地消除噪点,就对细节进行了涂抹,局部放大后的照片如图2-27所示。
图2-27 使用数码相机(左)和手机相机(右)拍摄的夜景效果对比(放大后)
同等条件下,为什么使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画面杂色会更多呢?
在图2-28中,左图是手机镜头的感光元件,右图是一台全画幅相机镜头的感光元件。传感器越大,所接收的光信号就越多,信噪比控制得就越好。
图2-28 手机镜头(左)和相机镜头(右)的感光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