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的上台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找到了方向。一种经济学理论的流行,都是要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是能够为当时的领导人实施其政策主张服务的。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虽然还没有一套明确的货币政策理论,但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即政府介入刺激经济,恰好符合当时罗斯福所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罗斯福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并开始实施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所谓新政,并不是一些纲领性的思想,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及措施综合而成的政策组合,同时也是在不断实践中通过摸索及改善而形成的,后人将其总结为3R,即Relief(纾困)、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繁多的新政措施不仅是为了对抗经济萧条,同时也涉及打破旧规则,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造。每一条政策都是以解决目前的困境而制订的实用主义计划。当然,它也破坏了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所以颇受争议。在财政政策上,罗斯福政府打破了传统的平衡预算政策的框架,首度在和平时期大幅增加预算赤字,通过大量举债的方式兴办各种公用设施以及基建工程,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1934年政府的赤字率达到了6.8%。而要实施如此激进的财政政策,则必须要有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支持。因此,在货币政策上,罗斯福上台后不久就宣布了金本位的终结。美联储将不再根据国库中的黄金储备来决定货币供给,而是根据美国的国内物价水平以及就业情况来决定货币供给。演变至今,也就逐渐形成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双目标制:就业以及通胀。
当然,学界对于罗斯福新政及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论。到底罗斯福是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才有了新政的实践,还是凯恩斯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实践才产生了完整的凯恩斯主义?但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后的美国,彻底摆脱了“大萧条”的泥潭,既有鸡吃,又有蛋吃。1933—1937年,美国失业率从1933年的37.6%下降至1937年的21.5%;名义GDP从572亿美元增长至93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如图2-4所示。1938年经济有所回落,名义GDP同比下降6.0%,1939年又恢复到1937年水平。1938年和1939年,失业率回升至27.9%和25.2%。之后,随着“二战”的爆发,军工产业兴起,美国的失业率进一步下降至1929年的水平,达到充分就业。
图2-4 美国20世纪30年代GDP同比增速(1929—1939年)(数据来源:Wind)
罗斯福执政期间美股表现
美股从1933年开始,就结束了连续4年的下跌。之后,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33—1936年实现了4年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达到200%,年化涨幅达到31.6%,如图2-5所示。而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最火热、股市涨幅最快的4年中,即1925—192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也仅为149%,年化涨幅为25.6%。在1933—1936年,美国经济也仅仅是刚刚走出泥潭,繁荣程度远没有达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水平,甚至失业率在1936年仍高过20%,但股市的表现却已远超当年。这中间的变化,显然不单单是实体经济层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图2-5 道指走势(1933—1936年)(数据来源:Wind)
罗斯巴德统计,1921年7月至1929年8月,美国货币存量年平均增长7.7%;弗里德曼统计的增速为4.6%,都基本与GDP增速持平,显示了当时够用就行的货币政策主张。但当罗斯福执政期间,由于破除了金本位制,外加一次性贬值,美联储可以提供超过实际需求的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美国基础货币从1934年的不足8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1935年的116亿美元。1934—1937年平均通胀回升至2.6%。这是在经历多年通缩折磨后,美国第一次长期享受到通胀带来的财富增长。
充足的货币供应,不仅满足了罗斯福财政刺激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使私营部门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相对于20世纪20年代通缩下的繁荣,在一个通胀的环境中,企业不仅可以通过销售更多的产品来获得增长,还能够以提价的方式来获得额外的收益,这就使上市企业的盈利增速进一步提升。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股市的涨幅也能随着盈利增速的提高而增加。但估值在更高的盈利增速下,是不会仅仅保持原来水平的,而是会随着增速的提高而出现估值扩张,这就又增加了股票价格的涨幅。当然,前提是资金层面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撑股价受益盈利增长及估值扩张的合理上涨。
1937年后,市场再次出现一轮下跌,华尔街的写字楼大半空置,交易冷清。这主要由于美国经济又一次陷入衰退,“罗斯福新政”似乎遇到了瓶颈。历史上将这个阶段时期称为“罗斯福萧条”。一直到了1938年“二战”前,美国的经济还是处于“罗斯福萧条”状态。仅仅通过大量的政府开支似乎只是增加政府的作用,但这样的努力仍没有增加私营部门的增长潜力,未能调动起私营部门的积极性,也未能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欧洲仍在经历“一战”后的高失业率、高通胀、贫富差距加大,以及纳粹上台所带来的影响之下,美国也没有一个足够稳定的外部环境来支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复苏。种种因素共同导致了1937年后美国再次出现衰退。而美股的表现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美国经济,或者说“罗斯福新政”的穷途末路。尤其是在欧洲仍然混乱的情况下,美国也难独善其身。道指在1937年大幅下跌了32.8%。美国1938—1939年又陷入了连续的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