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虚家误汗坏病证治(调胃承气汤证之一,四逆汤证之一)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征引】
方有执:厥,四肢冷也。
山田宗俊: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即少阴病。
汪:浮脉,自汗出,小便数者,阳虚气不收摄也。心烦者,真阳虚脱,其气浮游而上走也。咽中干、烦躁者,误汗损阳,津液耗竭,作假热之象也。吐逆者,阴寒气盛而拒膈也。
《医宗金鉴》: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更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若重发汗者,谓不只服桂枝汤而更服麻黄汤也,或后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证矣,故又当与四逆汤急救其阳也。
【讲义】
伤寒脉浮,未言浮紧,脉浮自汗,未言浮缓,微恶寒,未言发热,又无头项强痛等证,而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证,虽似表证而实非表证。上举各证皆是正气不足之虚象。凡正气充足之人,气血周布于内外,无偏多偏少之虞。偶受外邪,气血外出抵抗,内部虽一时缺少而补充甚易,乃呈有余之象,所谓阳证是也,解表自愈。若平时气血已不充足,稍受冲动即见脉浮。气不足以护卫收摄而津液外泄,在表自汗,在下小便频数。真阳虚,其气浮游上走而心烦。体热不足,故恶寒。血不荣下,故脚挛急。若是者宜回阳扶正,不应发表泄邪。经云“补不足损有余”者,此也。今反用桂枝汤攻阴证之表,发虚家之汗,此为误治。得汤后阳愈虚而四肢厥,阴愈伤而咽中干、烦躁,较心烦为甚,吐逆是由胸及腹,病不减轻,反更加重。回阳救阴,择其急务,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复其阳气。若见四肢厥冷,病去而足已温暖者,更作芍药甘草汤救其阴血。筋得血润而舒,脚即得伸矣。本条至此已将误治变证及救逆之法述写详尽。复由用甘草干姜汤后涉及阳回之变。凡阴证阳回之后,往往转为胃燥,则调胃承气汤少少与之。谵语是急性热病常见之证,因热盛伤脑神昏也。最后复论重汗亡阳与烧针伤阳,阴阳俱虚之重证,非四逆汤莫救矣。
【附注】
本条证治皆由虚家不可汗一语引申而去。欲攻其表,假设之词,示后之学者以救阳救阴治有缓急,转寒转热证无定变,一误不可再误。坏病多至无穷,设法御变,举一反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作”某汤者,谓此汤新作者也,足证论中各汤多是古方,仲圣之于方剂殆述而不作者欤。本条与21条宜对照参考。
【方剂】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药物】
干姜 味辛,性温。振奋药。
药能:振兴代谢机能,驱逐结滞水毒,温经,除胃冷寒邪,止呕吐、厥冷、烦躁。
药征:水毒上迫,见呕吐、咳嗽、眩晕、烦躁或厥冷。
调剂:水毒下降而有下利、厥冷等证候用附子。水毒上迫而有呕吐、烦躁等证候用干姜。换言之,附子主水毒下降而兼治上迫,本药治水毒上迫而兼治下降,故同为机能沉衰之候,调剂上有分别。附子之效在全身,干姜之效在局部,故肺胃肠寒用干姜,体温低降用附子。
芒硝 味辛、咸、苦,性大寒。泻下药。
药能:软坚,通大便,泻宿食,治腹满少腹肿痞。
药征:阳实里证而有坚块者。
调剂:本药为盐类下剂,若合植物性下剂大黄等,能治顽固之便秘。大承气及调胃承气所以合用者,即系此义。本药若少用,不惟不泻下,反呈利尿作用,夺取体中水分则更致便秘,此不可不注意也。唯其性大寒,且泻下作用有力,故适用于里证而阳实者。本药由朴硝结成,细芒如锋,故名。
大黄 味苦,性寒。泻下药。
药能:通利实证的结毒,推陈致新,泄血分实热,在胃中能助胃液促进消化,至肠能刺激蠕动,使便下,兼能止泻。
药征:便秘,慢性及急性下利,尿闭证,浮肿及蓄水。
调剂:历观《伤寒论》《金匮要略》配用本药,各依其主药而发挥其特能,如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血与水,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其他方中用本药者不一而足,而其用之征不外利毒。本药用于实证结毒无不就手奏效也。其刺激作用能引起骨盆腔内、腹腔内充血,而如月经过多、子宫出血等证,故肠及下腹部有充血性炎症者慎用,孕妇或致流产、早产。
本药产于东北、西藏、四川等处,阿富汗、波斯、土耳其亦产之。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单服利便。每服二分至三分,助消化五厘至一分。用本药一两六钱,粗末,沸水十三两,浸两天,去滓,入冰花糖二十四两,每服一至二钱,治小儿肚泻或便秘。
【治验】
尾台:老人平日小便数,吐涎沫,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
王焘:治吐逆,水米不下。
吉益东洞:吐涎沫而不咳、遗尿、小便数者,此苓姜术甘所以能治遗尿也。
华冈:毒迫心下而盗汗,又治胸痛,左卧左痛,右卧右痛,又,气上迫而喘咳。本方能治气逆,毒自内外发证。
《朱氏集验方》:二神汤(即甘草干姜汤)治吐血极妙。盖久病或急劳,壅滞上气,血妄行所致,若藕汁、生地黄等凉剂治之则误。每遇患者,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七沸,空心热饮,和其气血营卫自愈。
魏荔彤:治赤白痢,为末蜜丸。
注:以上为甘草干姜汤六则。
《朱氏集验》:去桂汤,即芍药甘草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内科摘要》:治小肠腑咳,发咳而矢气。
《医学心悟》:止腹痛如神,脉迟加干姜,脉洪加黄连。
《古今医统》:治小儿热腹痛,及痘疹肚痛。
尾台:治腹中挛急而痛,小儿夜啼不止。
吉益东洞:足跟刺痛。
中神:一人周身青筋,体痛不可忍殆三十年,与本方十剂愈。
太仓:疹治舌强牙肿,痛如刺,诊其腹皮拘急,与本方愈。
注:以上为芍药甘草汤八则。
《经验良方》:治胃热发斑,或服热药过多亦发斑,调胃承气主之。
《口齿类要》:治中热,大便不通,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同上方。
《世效方》:治消,中渴而饮食多,同上方。
尾台:痘疮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调胃承气汤。又,反胃,膈噎,胸腹痛或闷满,腹中有增,咽喉燥者,热郁便秘消渴,五心烦热,兼用皆宜。
《十形三疗》:一小儿,小溲不通,号跳旋转,下则成砂石,大便秘,肛门脱出一二寸。戴人曰:此下焦塞也,不吐不下则何以开,不饮水何以利小便。以调胃承气汤一两加牵牛子三钱,河水煎服,又用瓜蒂末糊丸,芥子许六十丸吞下。上吐下泻,有脓有血,吐泻止,令饮水,其病若失,此石淋也。
汤本求真:本方治化脓性脑膜炎。
注:以上调胃承气汤六则。
尾台:霍乱虽因外感,盖伤食也,又有夹疝癥者,其不吐不下,胸腹剧动者,先与备急丸、紫丸以吐下之,腹痛闷乱止而呕不止,药汁不入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止其呕,随证与五苓散、人参白虎汤等。若干呕不止、冷汗、厥逆、转筋、腹痛、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本汤为救厥之主方也,然伤寒之热结在里者,中风猝倒、痰涎沸涌者,或霍乱未经吐下、内犹有毒者,老人食郁及诸卒厥闭塞不开者,纵令全身厥冷,冷汗脉微,必审其证,以白虎、泻心、承气、紫丸等解结通闭,则厥自复。若误用四逆,其祸立至。
按:本方为阴证正治之方,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以及诸虚沉寒为主证,则不致误。
【习题】
1. 本条最初是何病证,宜用何方主治?
2. 误攻其表转何证?其故安在?
3. 用芍药甘草汤之意义为何?
4. 本证何以用调胃承气汤?其转变在何时?
5. 四逆汤主治何证?